天天看點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作者:觀史惜今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一 翁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昔日的牛橋——昔日歸化城的“北頭起”(2)

筆者孩童時期,由于1959年秋天呼和浩特大洪水的緣故,一直以為:慶凱橋址就在現今複建的位置,其實不是,現今的“慶凱橋”比原址整整北移了四、五百米的樣子,故而讓很多人對這一地段十分的茫然——因為它連昔日呼和浩特八大景之一的“‘石橋曉月’風光”都無法解釋通順;直到1970年筆者在呼市第八中學(原道台衙門院内)讀國中時,由于“備戰、備荒”的緣故——整天參加戰備勞動:修防空洞、挖坯、燒磚、挖爛磚頭、揀石頭,在校園東邊靠北的河槽内挖出了“慶凱橋”的橋基,才改變了多年來固有的印象。

由于市政變化太大,要想說清楚這裡原先的模樣是十分困難的,主要是内為那場洪水的破壞性實在是太大了,把這裡的一切沖了個蕩然無存,好在那幾年也曾留心過此事,還存有一些模糊的記憶,再加上聽當時過來人們的陳述和少得可憐的、七零八落的文字記載,盡可能地将其叙述一、二。

當年,人們所稱的“牛橋”不僅僅是指紮達蓋河上的“慶凱橋”:舊城北門以北,東、西順街以北,太平召前街以東,禮拜寺巷以西,河東城隍廟、天主堂與河西北茶坊、關帝廟、馬王廟以南這一廣大區域統稱為“牛橋”。

在這裡,最為明顯的固定性地标建築即為歸綏兵備道衙門——今天呼市八中完整的院落。前述1935年(民國三十五年)出版的《歸綏縣志》所示地圖上“民政廳”者,即現在呼市八中的校園,其北邊的“道署後街”東口正與“慶凱橋”西相連接配接。在這片區域裡,包含着四街六巷,即:“以慶凱橋為樞紐,牛橋包括着‘羊崗子’改成的‘慶凱街’,因太平召得名的‘太平街’和橋西的‘草市街’,太平召前東河沿牛東沿街以太平街東的‘死馬巷’、‘地畝局巷’與慶凱街南北的‘二公館巷’、‘廣隆馬店巷’、‘羊崗子巷’和‘檔子房巷’六條小巷”。在這裡店鋪林立、攤販雲集,人來人往,特别的紅火熱鬧。

在四條大街、六條小巷的南面,是歸化城的北城門樓和西順城街“天心源”與“古豐軒”兩座酒樓;東面東順城街以北是回民的“慶三元茶樓”和“清真大寺”及其院内的望月樓。

牛橋北面河東是城隍廟大殿和天主堂鐘樓;河西是關帝廟大殿和太平召及中央的兩座高聳着的白塔,太平召迤南便是昔日最高學府——“古豐書院”即之後的“歸綏第一中學”、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學(第八中學連先前道台衙門的頭進院、二進院、三進院都囊括了進去)。

是以,牛橋不僅是鬧市之區,還是歸化城(呼和浩特)的文化中心,四周的環境既宏偉壯麗、又不失恬靜優雅,還象征着蒙、漢、回三個民族的團結和慕,在這裡儒、釋、道、耶、回五種宗教高度協調,唱響出一曲曲各民族宗教、文化大融合的贊歌。

1921年京綏鐵路通車後,在歸化城一向不被人們看好的“臭皮毛業”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那時的牛、馬、駝、羊市場都集中在牛橋左右的東河沿和太平召門前,北茶坊關帝廟左右的北沙梁更成了皮張的海洋——牲畜皮毛店鱗次栉比,各種皮張堆積成的“山峰”難以數計。

各家皮毛店為招待天津洋行來的買辦,都設定了如同進階飯店一樣的廚房;大同一帶的進階妓女為迎接各路客人,繼“吉星裡”、“平康裡”之後,還在太平召前設定了“太平裡妓院”;小西街山西祈縣喬百萬大财主從大南街的“通順貨店”分支出人馬來北茶坊關帝廟前的太平街口開張了專營皮毛的“通順北店”,東沙梁“集生祥”經理李祥也在這時成為歸化城(呼和浩特)的“兩個半買賣人”中的第一巨商;在這些富賈巨商的帶動下,不僅富了穿行于大街小巷的沿街販夫和遠近鄉村裡耕田守業的地主老财,更養肥了近郊割草賣錢和攬放牲畜的農民。

在過去,歸化城(呼和浩特)四周如北面的烏素圖、壩口子,東面的哈拉沁、保合少,南面的五路、桃花鄉以及城西的台閣牧一帶,都有牛橋——羊崗子牲畜臨時放牧的草場。

此時的牛橋從早到晚整日沉浸在攤販的叫賣聲與鐵木作坊的铿锵中——離城較近的什拉門更和西龍王廟村在半夜十二點鐘還能聽見小販向赴宴看戲的客商兜售醒酒解渴湯和為不睡覺的大煙鬼掌櫃供應夜霄的吆喝聲;出售碗托、水果、青蘿蔔、茶、湯面的攤販與“明目堂”的進階點心鋪各不相同的叫賣聲中在與明目堂太谷秧歌韻調旋律裡邊夾雜着窮人“嚎城”發出的哭泣聲此起彼伏——那是從城南“養禁院”和“大坑”上偷跑出來的殘費人和乞丐在“叫街”——用引人恻隐的凄厲哀告在向行人乞讨。這些人,除了每月初二、十六(農曆)兩日白天不敢外出活動,怕被巡街的“包張”(市容管理人員)發現按在後沙灘捧打。

歸化城在民國初年的“鄉耆府”和後來的“商務會”象標頭“大行”雇傭“梁山”的“頭兒”以“標頭”來管理閑雜人員;為了讓“包張”更好地替他們服務,曾把一個手拿鐵繩的焦“包張”的兇惡形象塑在牛橋北面城隍廟的西廊底下。

每年的秋高馬肥季節,牛橋的各行各業進入旺季,半夜三更叫賣聲便被遠征外路、西路的駝鈴聲淹沒,當駱駝上的皮毛被卸下時是牛橋最為清靜的時刻:

“早起散步的人背倚慶凱橋石欄向西眺望,道台衙門的大樹上還挂着一輪殘月,那便是歸化城(呼和浩特)有名的八大景之一——‘石橋曉月’風光。”

不過,東方發出魚肚白後再往慶凱橋一看,便會發現:兩旁鋪沿底下有披着破麻袋爬夜的乞丐在露宿;時而又見走不回“養禁院”和“大坑”的殘廢人倒斃在羊崗子路上的死人。在“橋牙子”這些“高等人們”吃“燒麥——喝茶”之前,“包張”從“灰隊”用二人扛子将屍體擡起,舁到後沙灘喂狼。

是以,昔日太平街到太平召前的召黑廊巷子是歸化城最為陰森恐怖的胡同——由太平召到後沙灘有一條叫了好多年“鬼門關”的巷子,據老輩人講:“二人台走西口”原形,正是被這些人經這裡擡往後沙灘的“康山圪蛋”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