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作者:農民筆記

為了增加可閱讀性,部分情節做了藝術化加工,請注意甄别。

2016年8月,我正在上班的時候,突然接到老家來的電話,母親在電話中告訴我:你外婆去世了。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盡管外婆已經92歲了,很多年前,她老人家就經常和我們說過,自己能活到這個年紀,早就賺翻了,哪天一口氣上不來,你們也不要傷心。

但我還是為外婆的去世而傷心,甚至在那一瞬間,眼淚頓時就等奪眶而出。當即就請了假,連夜駕車900公裡,終于在晚上趕到了外婆家。

外婆的一生,可以說是悲痛的一生,倒不是說她的生活有多麼的窮苦,而是在她的一輩子裡,實在經曆了太多的傷痛。

外婆一生生了十個孩子,最終順利長大的隻有四個:大舅、我母親、姨媽還有小舅。其餘的孩子,有的還在襁褓中,要不就是三兩歲左右就夭折了。

作為母親,十月懷胎的不易,外婆年輕的時候就幾乎流幹了眼淚。乃至到了我們長大後,再如何調皮搗蛋,她也從來不會罵我們,甚至連說一句重點的話都不會。

我父親兄弟四人,到我出生的時候,幾個叔叔家的孩子都長大了。而我爺爺也過世得早,晚輩這麼多孩子,奶奶一個人顯然拉扯不過來。為了一碗水端平,幹脆所有的孫子都不帶,你們各自找自己的外婆。

于是,我在上學前的孩提時期,基本就是在外婆家長大的,主要還是有個比我隻大了四歲的小舅,我便更樂意長住在外婆家了。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大舅媽。大舅是外婆的第一個孩子,那個年代的農村人,都是十八九歲就娶親成家。大舅也不例外,19歲那年,就把18歲的大舅媽娶進了門。

于是,等我經常在外婆家玩的時候,照料我們的,其實還是以大舅媽為主。

大舅媽是個慢性子,自從進門之後,做什麼事都不急不躁,外婆其實頗有點微詞。但也是自己夭折了太多孩子的緣故,婆媳之間倒也一直相安無事。

尤其是大表姐和我小舅是同年生的,為了出工,大舅媽就被留在家裡帶兩個孩子,反倒是外婆更願意去外面幹活。

用外婆的話說,小玲手腳慢,出集體工會被别人說三道四,倒不如讓她在家裡帶孩子。

這樣一來,大表姐和小舅,後來再加上我這個拖尾巴,幾乎就都成了大舅媽的孩子一般,每天都要讓她嗆不知道多少氣。

而大舅媽的脾氣也足夠好,我們幾個再這麼調皮,她幾乎都不會罵人,實在忍不住了,也總是大表姐出氣。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乃至我們都長大之後,大表姐還一直對我和小舅發牢騷,讓我們好好“補償”她,因為她小時候替我們背過太多的鍋。

如果隻是這樣,大舅媽也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主婦,而外婆和她,也隻是一種彼此遷就的婆媳關系。

但88年外公去世,89年大舅突然因為哮喘離世,家裡就隻有外婆、大舅媽兩個女人當家了。那時候小舅和大表姐還沒成家,我還在上國中一年級。印象中,大舅媽應該也才四十出頭。

在農村,四十歲的寡婦想要拉扯幾個孩子長大,确實是非常的不容易。于是,大舅過世後的一年左右,就有人給大舅媽說項,不如再嫁或者找個上門女婿也行。

但這個建議被大舅媽一口就拒絕了,當時的小舅還沒有成家,還有外婆一個老人需要贍養。大舅媽認為,自己要是走了,這個家就全散了。雖然三個孩子能帶走,但家裡的老人怎麼辦?未成家的小叔子耽擱了成家怎麼辦?

雖然,大舅媽的留下來,她本身未必能給這個家帶來多大的收入,但有她這個壯年人在,至少說明這個家還有個當家人吧。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果然,大舅去世的第三年,小舅成家了,這一切,都讓我母親和姨媽對大舅媽由衷地尊敬。雖然之前,她們姑嫂間的關系就很不錯,但大舅去世後她能堅守在家,也就更讓兩個小姑子和她親近很多。

後來的那些年裡,表哥和小表妹都陸續長大。表哥跟着小舅去了廣東打工,大表姐和表妹也先後嫁了人,外婆家,就隻剩下外婆和大舅媽兩個人相依為命。

雖然,外婆的生活上,小舅,還有我母親和姨媽會主動負責起經濟上的開支,但日常起居的照料上,确實主要靠的就是大舅媽一個人。

後來,我中專畢業回到了鄉裡當老師。剛好那幾年,父母去在廣東打工的大哥帶孩子,于是,我便接下了代替母親每周去看望外婆的責任。

最開始,外婆雖然年紀大了,但身體也還算不錯。我每次去看她時,隻需要給她買點吃的喝的,以及一些零食水果而已。

每次去了,大舅媽都會主動做飯招待我這個外甥。或許在她眼裡,自己的子女都不在身邊,看到我這個外甥,也算是同樣的兼顧到了自己的母愛吧。

那将近一年的時間裡,也是我成年後去外婆家次數最多的一年,至少每個星期會去一次,有時候可能兩三天就走一趟。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而我也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日益垂老的外婆,和大舅媽之間的婆媳之情,有時候恍如更像母女、至少可能類似于姐妹的親情了。

到第二年,外婆開始有了老年癡呆。當時還是剛開始,神智也就一直在迷糊和清醒之間搖擺,但大舅媽對她的照顧,卻從來沒有過任何的怨言。

原本以為,老年癡呆的外婆,會随着程度的加重而很快離去,但外婆顯然沒有,前後持續了五六年之久。

雖然從第二年開始,我母親和姨媽也會輪着回去照顧幾天,但不管怎麼說,照顧外婆日常生活起居的髒活累活,基本都落在大舅媽頭上了。

老年癡呆的外婆,在最後的一年裡,幾乎所有人都不認識,但隻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大舅媽。也是六七十歲的大舅媽,在外婆嘴裡依然是“小玲”。

肚子餓了,第一時間就是叫小玲給她弄吃的;大小便失禁了,當然也是叫着“小玲”給自己換衣服。甚至有時候我母親或者姨媽主動要去幫她處理,她也表現出明顯的抗拒神情。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而遠在廣東的小舅,因為他小家庭的變故與波折,似乎忘記了外婆這個老母親的存在。除了偶爾會打個電話,中途寄點錢回家之外,一年到頭隻有過年的那幾天才回家住幾天。

乃至有一次我親眼見到,小舅回家在外婆床前叫了一聲“媽媽“時,外婆竟然問道:你這個客人是哪裡的?

再後來兩年,我也離開了老家來到廣東工作。

但從小到大、尤其是代替母親的那一年,和外婆的關系似乎更親密一些,即使離家那麼遠,我這個做外孫的,也總是放不下老人家。

可惜的是,人都是自私的動物,縱使我心裡再如何牽挂外婆,總還是必須把自己的生活放在首位。除了打個電話問問,或者給老家寄點錢之外,她最缺少的親人的陪伴,反倒是我們最難做到的。

當然,這裡面也和有個大舅媽的緣故是分不開的。

如果沒有大舅媽,說不準,因為外婆的存在,或許我們這些晚輩的人生,都或多或少會随之改變一些。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時間來到了16年的正月,老年癡呆了六年多的外婆,似乎就那麼一夜之間就神智清醒了,我們這些晚輩,能一個不差地認出來。

那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在心裡擔心:這是不是老人家的回光返照?

果然,到八月的時候,外婆就那麼安詳地走了。凄苦了一輩子的她,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她人生的最後歲月,能夠清醒地和晚輩們說幾句話。

按照老人家生前的遺願,她不希望和外公合葬,而是希望就葬在路旁的菜地裡。她的說法,、就這樣葬在路旁,你們今後就能多看我幾眼。像你外公那樣葬在山坡上,一年到頭也難得見你們去一次……

三天後,外婆的喪事算是結束了,最後一個晚上,我們這些親人聚在一起吃了頓飯,大舅媽拿出一個小木盒子放在桌子上,對小舅和我母親、姨媽三個說道:

這是媽臨終前留下的東西,說是讓我處置,現在拿出來,你們三姐弟分了吧。

作為晚輩,在這樣的事情上原本是不準備發言的,但小舅也好,我母親和姨媽也罷,竟然都面面相觑起來。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按照他們的認為,外婆手裡确實應該有點“存貨”。因為我老外婆家曾經是地主,外婆出嫁時應該有點嫁妝。那麼些年來,即使在三年困難時期,她也沒有拿出來變賣過。

最後,母親和姨媽把目光看向我,從她們的眼光中,我看得出來,應該是讓我拿個主意——畢竟我是幾家人,包括小舅和大舅媽、姨媽之間最能說得上話的人。

我“依小賣小”地走上去,當着大家的面把木盒子打開,裡面倒也沒有太多東西:一副镯子應該是黃金的,镯子還挺粗,粗略估計應該有兩百克上下。此外還有一些銀器。

我故意啧舌不已,誇張地說了幾句,說想不到外婆還有這麼多值錢的首飾,這麼多年來竟然一點風聲也沒有漏出來。

随後,我臉色一整,直接就把整個盒子塞到了大舅媽手裡,嘴裡卻說道:不管從輩分還是從和外婆的親昵程度,我認為這個東西隻有您才有資格收着。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這麼多年了,尤其是最後的五六年裡,如果沒有您這個兒媳婦,外婆不知道要遭多少罪。她老人家能夠安享晚年,最終還體面地走,您是最大的付出者。

再說,大舅不在28年了,您這個兒媳婦不管是對老人,還是對弟妹以及晚輩,都沒有任何地方被别人說三道四。

作為家裡的長媳,外婆婆的遺物由你收着并處置,就說明這個家還沒有散。

我的話,從小舅到我母親和姨媽,都表示贊許。大舅媽還想推辭,我便起身叫上大家起身了,她這才勉強收下。

後來,我也和母親談及這個事,母親很認同我的安排,雖然外婆留下的首飾,确實值得上幾十萬塊錢,但從大舅媽照顧外婆幾十年的角度看,這麼點錢又算得上什麼呢?

92歲外婆去世,處理完她的後事,我把遺産全給了守寡28年的舅媽

相比起可以量化的金錢來說,大舅媽的默默付出的親情,那才是無價之寶,希望能在我們這些後輩之間永遠流傳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