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芯智訊

2024-06-19 21:52釋出于廣東芯智訊官方賬号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上個月的“台積電南京廠獲‘無限期’豁免”新聞,近日又被某大V拿出來翻炒,甚至還危言聳聽的表示“台積電南京廠正成為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并且該10萬+“雄文”還獲得一種吃瓜群衆的熱捧。作為一位在半導體行業媒體領域從業了10多年的媒體人,我覺得還是應該站出來對于這種基于錯誤的事實而得出的錯誤觀點說兩句。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一、台積電南京廠獲“無限期豁免”,可以放手在大陸擴産?

首先,該大V的這篇“雄文”的第一段就出現了嚴重的事實錯誤。

該大V表示,“台積電南京廠獲得了美國商務部無限期豁免,這意味着美國在給台積電補貼的同時,不再限制台積電在中國大陸發展晶片産業,台積電可以放手在中國大陸擴産,而且不需要向美國商務部申請許可。”

實際情況是,台積電在美國建廠拿了美國的補貼,就無法繼續在中國大陸進行擴産。(台積電在美國的650億美元投資案,此前已經獲得了美國承諾提供的66億美元補貼。)同樣,台積電南京廠獲得“無限期豁免”,并不包括新擴産。

1、美國“晶片法案”護欄規則的限制

2023年9月,美國公布了《晶片和科學法案》的“護欄”規則如下:

a、禁止“晶片法案”激勵資金的接受者使用該資金在美國境外建造、修改或改進半導體設施。

b、限制“晶片法案”激勵資金的接受者在獎勵之日起 10 年内投資于所關注的外國國家(其中就包括了中國大陸)的大多數半導體制造業。

該法規禁止自授予之日起10年内在相關國家對尖端和先進設施的半導體制造能力進行實質性擴張。最終規則将半導體制造能力的擴大與潔淨室或其他實體空間的增加聯系在一起,并将材料擴張定義為将設施的生産能力提高5%以上。該門檻值旨在捕獲擴大制造能力的适度交易,但允許資金接受者通過正常的業務過程裝置更新和效率提高來維護其現有設施。

同時,該規則還限制在受關注的外國擴建和建立成熟制程。禁止接收補貼者添加新的潔淨室空間或生産線,進而導緻設施的生産能力擴大超過 10%。

c、限制“晶片法案”激勵資金的接受者與涉及引起國家安全問題的技術或産品相關的外國實體參與某些聯合研究或技術許可工作。

如果違反這些護欄,美國商務部可以收回全部聯邦财政援助金。

顯然,拿到美國補貼的台積電,如果未來10年要繼續在中國大陸進行擴産,即使建立産能擴産成熟制程也隻能控制在10%以内。不過,通過現有産線進行優化更新的産能增長應該不在此限制之内。

2、台積電南京廠獲“無限期豁免”并不意味着可以擴産

早在2022年10月7日,美國出台了新的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了位于中國大陸的晶圓制造廠商擷取美國先進半導體制造裝置(16/14nm以下先進邏輯制程、18nm及以下DRAM、128層及以上3D NAND制造裝置)的能力,除非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這其中就包括了三星、SK海力士等外資以及台積電等在中國大陸的晶圓廠。同月,這三家廠商的大陸晶圓廠都獲得了一年的豁免期,即1年内無需辦理任何額外的手續即可獲得受限的美國半導體裝置的供應,這也使得他們位于中國大陸的工廠的生産都将暫時不會受到禁令的影響。

2024年5月23日,台積電宣布,美國商務部近日已向其核發了“經認證終端使用者”授權予台積電(南京)有限公司,取代之前商務部2022年10月以來核發的臨時書面授權,确認美國出口管制法規涉及的物品和服務得以長期持續提供予台積電南京廠,供應商不需要取得個别許可證即可供貨,南京廠可望維持現狀。

據台媒報道,台積電明确指出,這項VEU授權并未增加新權限,是以隻能維持台積電南京廠現狀。

芯智訊也通過台積電内部人士了解到,該許可雖然未明确說明不能用于擴産,但是對于擴産設定了非常多的限制條件,幾乎等于是,如果台積電南京廠如果想要繼續擴産,憑這個許可證是無法進口受限的美國半導體裝置的。

是以某大V的結論一開始就是基于一個完全錯誤的資訊所得出的。

二、南京台積電成熟制程全面傾銷,壓制大陸成熟制程的成長?

再來看看該大V的第二段文字:“美國的晶片戰略日漸清晰,就是先進制程進行全面壓制,不允許為大陸代工,不允許大陸獲得先進裝置。成熟制程全面傾銷,壓制大陸成熟制程的成長。台積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台積電南京廠就是紮進大陸晶片産業的一根毒刺。”

這裡也依然是存在着一些實施錯誤。

首先,美國确實是全面限制了中國發展先進制程,但是該大V說先進制程“不允許為大陸代工”是不準确的。

目前國内的除了上了實體清單且被納入“外國直接産品規則”(FDP規則)(即海外企業也無法利用含有美國技術産品為中企服務)限制的企業确實是無法獲得外資晶圓代工先進制程代工服務的。但其他的中國晶片設計企業依然是可以在台積電、三星下單擷取他們先進制程代工服務的。比如國内有多家晶片廠商的最新的晶片就是基于台積電N6/N7,甚至N4制程代工的。

其次,台積電南京廠原本就是先進制程晶圓廠,2018年10月就量産了16nm制程,後續更新到了12nm制程。在建廠之初,南京廠本來就規劃了二期的擴建項目,原計劃是一期的16/12nm滿産後,啟動二期項目,規劃導入7nm先進制程。但是由于中國台灣及美國方面的阻力,疊加2021年之時爆發的成熟制程緊缺問題,使得台積電将南京廠二期項目轉向了擴産28nm。

2021年,台積電正式宣布,将在南京廠原來2萬片16nm/12nm先進制程産能的基礎上,擴産2萬片28nm制程。該擴産項目已于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産,2023年實作滿産。

相比之下,在2021年以來,中國大陸本土的晶圓代工大廠中芯國際、華虹、晶合內建都在積極擴産成熟制程。

根據2024年一季度财報顯示,中芯國際一季度月産能已經達到了81.45萬片8英寸晶圓約當量,相比2021年一季度54萬片8英寸晶圓約當量增長了約51%;華虹半導體一季度月産能為39.1萬片8英寸晶圓約當量,相比2021年初的月産能20.1萬片8英寸晶圓約當量增長了約94.5%;晶合內建目前的月産能也達到了11.5萬片12英寸晶圓,即約當20萬片左右的8英寸晶圓。并且目前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晶合內建的産能仍在繼續擴張當中。

顯然,台積電南京廠那2萬片的12英寸成熟制程産能跟目前國内本土廠商的成熟制程産能相比,可謂是微乎其微。即便是單獨看28nm的産能,目前中芯國際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開展其新的 12 英寸晶圓廠項目都是聚焦于28nm制程,加起來可能有超過18萬片12英寸晶圓的産能,台積電南京廠的2萬片28nm産能與之相比根本就不算什麼。

至于價格方面,據芯智訊了解,台積電南京廠的28nm制程(已發展至第五代優化版)的代工價格相比本土晶圓代工廠的28nm價格要高15-20%,再加上台積電南京廠這麼點的成熟制程的産能,談何“全面傾銷”?有誰見過高價傾銷的嗎?這又怎麼“壓制大陸成熟制程的成長”?難道大V對傾銷的定義,已經超出了我們普通人的認知?還是說經濟學家們對于傾銷的定義寫錯了?

從台積電的28nm及成熟制程營收占比來看,2024年一季度,台積電28nm營收占比僅8%,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占比僅26%。相比台積電2021年一季度之時的營收占比已經大幅下滑,當時28nm制程的占比為11%,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産能總占比為37%。可以說,成熟制程早已不是台積電的擴大營收的重點。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而且,從近幾年國内成熟制程的發展來看,不僅沒有被台積電南京廠壓制,反而是在加速成長!

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統計,在2023年全球晶圓代工成熟制程(28nm及以上)市場,中國大陸廠商的産能占比已經達到了29%,并且預計2027年将會增長至33%。

國内晶圓代工龍頭大廠中芯國際的一季報也顯示,其營收同比增長19.7%、環比增長4.3%至17.5億美元,創下曆史同期次高記錄。市場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釋出的研究報告顯示,中芯國際則以6%份額超越聯電和格芯(同比、環比均增長了1個百分點),首次進入了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前三。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顯然,從上面的介紹我們不難看出,某大V的論點完全是基于“錯誤的事實”得出的錯誤的結論。

不然,怎麼台積電南京廠擴産28nm以來,中國的成熟制程發展不僅沒有受到壓制,産能加速擴張的同時,中芯國際甚至還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南京廠根本沒有發揮出某大V所說的“壓制國産成熟制程”和“毒刺”的作用啊?誰來解釋一下!

或者說,在大V看來,當初國内引入特斯拉到上海建廠,是不是也是壓制國内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什麼?當初國内的新能源産業鍊不健全,引入是有益的!那現在國内新能源産業發展成熟了,競争也越來越激烈,特斯拉在國的二期儲能項目已經開建,同時還計劃建三期整車工廠項目,某大V要不要去抵制一番?

三、缺芯或過剩,這産業的周期性決定的

某大V還在其“雄文”當中表示,其在2021年就提出了“根本不會存在晶片長期短缺這件事情,當時的晶片短缺很快就會緩解,2023年全世界晶片将不會短缺,甚至會過剩。”

然而,該大V在2021年反對台積電擴産的文章當中根本沒有提及,或者說,這個看法是跟随後期市場動态發展才提出的,并不是什麼基于産業分析的判斷。是以,半導體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周期性的市場,這是全球經濟發展周期及半導體産能的建設周期所決定的。

2021年之時,由于疫情導緻的居家辦公/學習、線上會議等需求大增,疊加供應鍊中斷及供需錯配(主要是汽車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全球出現了成熟制程産能緊缺的問題。由此也推動了一輪晶圓廠的擴産潮,而晶圓廠從開建到量産一般至少都需要2-3年的時間,這也決定了從晶片的供應緊缺到緩解甚至是出現過剩,會需要2-3年的時間,但是當這一輪的晶圓廠的擴産周期結束之後,市場可能又很快由過剩轉為供需平衡,甚至是重新回歸緊缺。

從2024年一季度财報來看,随着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市場需求的逐漸恢複,中芯國際今年一季度的産能使用率已經提升至80.8%,環比提升了4個百分點。而華虹半導體今年一度的總體産能使用率已經上升到了91.7%,較上季度上升7.6個百分點。

進入二季度,随着市場需求的進一步回升,中芯國際在互動平台最新的回應當中表示,“28nm已建産能一直處在滿載狀況,不僅生産标準邏輯電路,還在此基礎上做高壓驅動、ISP、民用和工業用MCU、特殊存儲NAND Flash等,28nm産能還遠遠不能滿足要求。”

摩根士丹利近日也釋出報告稱,國内晶圓代工龍頭之一的華虹半導體晶圓廠目前使用率也已超100%,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可能會将晶圓價格上調10%。

同樣,國内另一家晶圓代工大廠晶合內建在互動平台回應投資者問題時表示:晶合內建目前産能約為11.5萬片/月,自2024年三月至今,産能一直處于滿載狀态,目前公司産線負荷約為110%,訂單已超過公司産能。公司已根據市場情況對部分産品代工價格進行上調,後續公司将結合市場情況及産能使用率對代工價格進行相應調整。

我想請問某大V,中芯國際關于目前“28nm産能還遠遠不能滿足要求”,華虹半導體産能使用率也已超100%,晶合內建所說的“目前公司産線負荷約為110%,訂單已超過公司産能”的說法打的你的臉疼不?

我仿佛聽到了大V在說,“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一定是過剩了!”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什麼?你隻是說了“2023年全世界晶片将不會短缺,甚至會過剩”,沒說2024年會過剩?

那我想請問,晶圓廠的産能是從哪裡來的?是地裡今天種,明天就能長出來的嗎?2021年如果不開始大規模擴産,怎麼應對現在的需求?

雖然2023年出現了過剩,但是這主要是由于全球經濟下行抑制消費需求,疊加之前晶圓擴産産能密集開出所導緻的。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在2021年的擴産潮以來,中芯國際和華虹半導體等已經持續擴産的情況下(産能相比2021年初分别增長了51%和94.5%),現在又供不應求了!如果當時不去擴産,現在缺口會有多大?某大V想過嗎?

四、台積電在中國台灣成熟制程資源已耗盡?

該大V還在其文章當中提到,因為晶片制造業需要消耗大量水和電,并且會産生一定的污染,以及需要看機器的低端工程師,台機電在台灣本地成熟制程的資源已經耗盡,是以南京廠是利用大陸的資源和市場,壓制大陸晶圓代工廠,進行低價傾銷。

這裡的邏輯有點混亂,難道成熟制程的晶圓廠會比先進制程晶圓廠更消耗水和電,污染更嚴重?有點常識的都知道,先進制程相比成熟制程難度更高、更複雜,需要用到的水和電更多,制造用到的化學品也更多。

雖然中國台灣近年來夏季頻繁出現缺水、缺電的問題,但是台積電也并未停止在島内繼續建廠。

台積電在“2024技術論壇台灣站”活動上就透露,受益于HPC、AI和智能手機需求,今年台積電的3nm産能将比去年增加3倍以上。同時,台積電今年在建還有七座工廠,其中有3個是先進制程晶圓廠、2個是封裝廠,均在中國台灣島内。

具體來說,在晶圓代工方面,在中國台灣島内,目前建立的新竹Fab 20和高雄Fab 22都是台積電的2nm晶圓廠,進展順利,已經開始裝機,預計2025年量産;封裝廠方面,台積電台中AP5廠負責量産CoWoS,今年準備量産;嘉義AP7廠今年興建、2026年量産,負責量産SoIC和CoWoS。

顯然,面對今年3nm産能提升3倍,以及新增的兩座先進制程晶圓廠及三座先進封裝廠所帶來的水、電需求,台積電應該是經過評估的,如果當地無法滿足其所需的資源,也不會在當地進行建設。那麼既然這些水電消耗更大的工廠都能夠支援,怎麼可能水電資源消耗更少的成熟制程晶圓廠建設就沒有資源了呢?要知道之前台積電本來就有規劃在高雄建立28nm晶圓廠,隻不過因為選擇在日本熊本建成熟制程廠,是以才取消了。

五、台積電建廠海外與大陸補貼對比

近年來,随着各國對于半導體制造業的重視,都在狂砸錢來吸引半導體制造商在當地建晶圓廠,比如美國有近530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歐盟有430億歐元的《歐洲晶片法案》。在此背景之下,作為全球晶圓代工産業的龍頭廠商,自然成為了各國政府争取的焦點。

台積電已經宣布了美國亞利桑那州計劃投資650億美元并興建三座尖端制程晶圓廠的計劃。其中,第一座晶圓廠已經開始裝機,預計明年量産4nm;2022年底動工的第二座晶圓廠,預計2028年量産3nm;第三座晶圓廠還在規劃中,預計是2nm制程,2030年之前進入量産。對此美國政府将提供66億美元的補貼。

雖然台積電此前在南京廠現有的12/16nm的基礎上,擴産28nm産能,相比目前的尖端制程來說可能略顯落後,但是日本、德國為争取台積電在當地設廠,即便是12/16nm、28nm這樣的制程,也依然提供了豐厚的補貼。

比如,在日本熊本,台積電計劃建設兩座晶圓廠,熊本第一座晶圓廠2022年4月動工,預計今年第四季度量産22/28nm和12/16nm制程;熊本二廠尚未動工,預計2027年量産6/7nm制程。

根據日媒報道顯示,日本政府已向台積電熊本第一座晶圓廠提供了最高4,760億日元的補貼(約合人民币219億元)。對于工藝更先進的第二座晶圓廠将會提供7,300億日元(約合人民币335.7億元)的補貼。

在德國德累斯頓,台積電計劃與合作夥伴投資100億歐元,建16nm晶圓廠,預計今年第四季度動工,2027年量産,主要滿足歐洲客戶需求。為此,德國計劃向台積電提供50億歐元的補貼。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引入台積電南京廠則并未提供如日本、德國那樣規模的補貼,至于台積電南京廠擴産28nm項目,補貼似乎也并不高。

據台積電财報資料顯示,2023年台積電日本子公司JASM及中國南京子公司,取得了日本及中國大陸政府的補助款共計約新台币475.45億元(約合人民币106.5億元),相比2022年取得的補助款約新台币70.51億元(約合人民币15.8億元),大幅增長了5.7倍。

雖然台積電并未說明日本和中國大陸補助款分别為多少,但是之前的資料顯示,日本政府決定最多補助台積電熊本一廠的金額高達4760億日元(約合人民币229.5億元,将分階段補貼),這也應該是台積電2023年政府補助款激增的主要原因。這樣看來,2022年台積電所取得的15.8億元補貼當中,才有可能是台積電南京廠28nm擴産項目的補貼占主要的部分。并且需要指出的是,這個補貼包括了不動産、廠房和裝置購置成本,以及建造廠房與生産營運的部分成本與費用,并不完全是直接的資金補貼。即便如此,也與日本、德國提供的超百億人民币補貼金額相差甚遠。

六、到底誰在給老美遞刀子?誰才是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現在包括美國、中國、歐盟、日本、南韓等在内的全球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在積極的發展半導體制造業,即便是印度、馬來西亞、越南都紛紛出台了相關激勵政策。

與此同時,美國還持續出台了各種限制政策來限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制造業的發展,即便是台積電、三星、SK海力士等台資/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的晶圓廠也都受到了限制。美國的目的就是希望這些台資/外資企業将他們的晶圓廠産能遷出大陸,所謂的“永久豁免許可”也限制了他們繼續擴大在中國大陸的産能。

在此背景之下,某大V還枉顧事實,将台積電南京廠描述為“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希望将台積電趕出中國大陸,看似是為國産半導體制造業發聲,實屬是在給老美“遞刀子”。

另外,按照某大V的邏輯,SK海力士幾年前仍将其南韓的舊的8吋晶圓廠搬到中國來發展成熟制程晶圓代工,并且擴大在國内DRAM産能,這也是在打壓中國的晶圓代工廠商和國産DRAM廠商?

同樣,三星西安廠之前的一期和二期一階段均為48/64層 3D NAND的産能,即使幾年前的二期二階段擴産其中有100+層的3D NAND。而在2020年國産NAND Flash廠商就已經量産了128層3D NAND。按照某大V的邏輯,三星在中國的擴産均屬于落後産能,目的也是打壓國産NAND Flash廠商?

如果任由那些以“保護國産半導體産業”為名,實為給老美“遞刀子”的輿論盛行網絡,甚至影響到一些政府和企業決策,那才真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因為,國内企業的發展并不是靠對外資在華企業的“喊打喊殺”就能夠成長起來的,良性的市場競争才是最好的“生長激素”。

今天某些人可以以保護國産晶圓代工産業為名讨伐台積電,那麼明天可能就會以保護國産存儲産業為名,讨伐三星、SK海力士在國内的工廠;再往後,甚至可能會給所有隻要是有用到國外零部件的國産廠商貼上“買辦”标簽,進行讨伐!任由這種不理智的輿論肆意搞對立,才是阻礙國内産業健康發展的“毒刺”。

目前中國大陸的市場還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既未拒絕台積電等台資/外資企業進入,也并未阻止國内晶片設計廠商在大陸以外制造晶片。即便把台積電趕走,也根本無法避免其在海外建廠參與競争,反而還會導緻國内可以控制的産能的減少。除非我們自己封閉,甚至像很多網絡噴子說的那樣,禁止國内晶片設計廠商交給大陸以外的晶圓代工廠代工,但如果以為這樣就能夠推動國内晶片制造業的發展,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過去多年來,國内晶片設計産業的發展都是大幅領先于國内晶片制造業發展的,可以說國内的晶片制造業也是靠着晶片設計産業的快速發展帶動起來的。目前國内也仍然有很多的晶片設計廠商利用海外先進制程在加速發展。雖然現在國内先進制程制造有所突破,但是産能非常有限,無法滿足自身的需求。隻有當國内晶片制造水準上來之後,才有可能承接到更多國産先進制程晶片的訂單。是以,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抓住一切機會發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小結:

中國目前一大批優秀的晶片設計企業,包括HW麒麟系列之前的成功都是離不開台積電的助力。即便是2020年之時,受美國第一次禁令影響,台積電依然是頂住壓力,以符合美國技術來源占比低于25%的規定,繼續為HW代代工。随後美國将比例限制更新到10%,台積電經過評估後依然是确認符合要求,繼續為HW代工。最後,美國再度更新管制,将美國技術來源占比更新至隻要有用,即高于0%,就受到管制的情況下,台積電才被迫無法為其代工,畢竟作為一家企業,如何與美國政府對抗?即便如此,在2020年9月15日禁令生效之前,台積電還通過協調插單、加急等方式,向HW傳遞超過880萬顆晶片。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這是4年前的新聞标題,再看看現在的輿論導向

即便是現在,台積電仍然有利用其先進制程工藝為國内衆多的未被老美列入“外國直接産品規則”限制的優秀的晶片設計公司提供代工服務,助力國産高端晶片提升産品的競争力。

另外據芯智訊獨家了解到,原本台積電計劃在南京廠28nm擴産完成後,繼續進行一定擴産的,該計劃也得到了FGW的支援,但是由于非經濟因素(來自美國政府的限制,比如不給許可,設定非常多的限制條件等)被迫取消了。

這下某大V會不會偷笑着說:“看我影響力大吧,台積電南京廠本來還要繼續擴産的,現在被我跟老美合力給攪黃了!”

老美應該會說:真是好同志啊,“聽我說,謝謝你!”

總結來看,台積電南京廠擴産本來就是一個簡單的商業行為,本身是有助于國内半導體産業發展的,也有利于提升國内的半導體自給率。退一步來說,台積電南京廠是不是在中國大陸?是不是受中國管理?那麼,如果工廠是在海外,我們還管得住嗎?既然如此,為何不讓其在國内能被我們管控?為何有人就是喜歡跟着老美節奏,想把這些産能往中國大陸以外趕呢?這些人就是非得把中國大陸企業與台企之間的自由競争行為,由人民内部沖突更新成為“敵我沖突”,一些個門外漢還自诩為“專家”,連基本的事實都沒搞清楚,就來亂噴、炒作搞流量,以彰顯自己的“愛國情懷”和“英明睿智”,這到底是“蠢”,還是“壞”?

最後筆者還是借用毛主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最後的聲明:為避免與噴子浪費口水,評論之前請确認,是否認可台積電“獲得無限期許可”,并不能放手在中國大陸擴産的事實?如果認可該事實,那麼該大V的論點是不是基于錯誤事實得出的錯誤結論?本文的核心就是在讨論這個問題,如果不認可,喜歡抛開事實不談,那就沒必要評論了!謝謝!

作者:芯智訊-浪客劍

檢視原圖 308K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 誰才是紮入中國晶片産業的“毒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