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閑 記 通 州(一)

作者:大師書院

【原創作品】

作者 劉鐵軍

寫在前面的話

2021年,我有幸認識了通州宋莊的名醫——蔺大夫。從此,每年我都要來到宋莊求治于他,藺大夫是中醫世家第五代傳人,他用中醫中藥的方法,為我調理身心, 這段時間受益匪淺。

今年,為了就醫友善,我索興住在通州的月亮河小鎮。每天開車往返于宋莊國防藝術區,途徑京榆舊線、潞城中路、徐宋路。治療之餘參觀了通州博物館、韓美林藝術館、羅紅攝影藝術館,宋莊藝術館、遊覽了通州燃燈古佛寺、大運河漕渡碼頭,還逛了宋莊古玩城,藝術集市等,這段時間我對通州,對宋莊有很多新的認識,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閑 記 通 州(一)

通州——劉鐵軍攝影

出于職業習慣和業餘愛好,我開始翻閱當地的史記,檢視交通地理,補充了大量知識。通州作為漕運要鎮,京畿左輔,這裡有上千年的建置,積累了深厚的曆史文脈。大運河經過多年的洗禮和沉澱 ,已形成獨具特色的人文底蘊。通州又是一個變化的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經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宋莊有溫榆河、小中河、潮白河三條河流穿境而過,使這片土地增加了一抹靈氣。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裡吸引了書畫藝術界知名人士的關注,陸續有一些書畫藝術名家,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宋莊,并逐漸形成規模。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麼吸引這些藝術家心馳神往,紛至沓來,宋莊的魅力在哪裡?

我因為對這裡有了感情和好奇,是以總想多走走,多看看,拍攝照片,積累一些有關交通方面,繪畫方面的素材,當然隻是走馬觀花,管中觀豹 。我對通州,宋莊的考據不夠,更沒有深度的調查,不能精細的對比,站位的角度較低,得出的結論更經不得起邏輯上的推敲。

閑 記 通 州(一)

劉鐵軍攝影

我曾數次地在通州的大街小巷上行走,在宋莊的胡同小院裡穿行,好在每天除了治療都有大把的時間。那狹窄的灰牆下的小巷,那大門斑駁門樓長草的神秘小院,那胡同拐角處的小酒館,那闊大氣派、老氣橫秋的舊官府、舊商号、舊學堂,都讓我長時間的駐足。我特别願意和當地的文人學者,特别是老者攀談,聽他們講述這裡久遠的故事。

閑 記 通 州(一)

運河文化廣場——劉鐵軍攝影

大醫必是大儒,大醫必有大德。我在蔺大夫這裡,接觸到一些當地的人,和一部分已經在這裡奮鬥了若幹年的外地人,他們都有着地域的自豪感,都有共同的家鄉情懷和文化認同。他們重情義,好臉面,講禮儀,各個都有自己的風格特征。也許這裡給予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也培育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友愛。我在這些人身上感覺到了生活的根基,也享受到了尊重和愛。

閑 記 通 州(一)

韓美林藝術館——劉鐵軍攝影

我在這裡整理出來幾篇短文,記錄了在通州宋莊生活的見聞及感受。雖然每篇都經過反複修改,但仍不是很滿意。《運河故道》和《大運河畔》是在所查到的史籍中堆砌出來的,有些記載估計近些年還會有新的發現,我的考據實在不足。原稿裡還有《京榆故道的變遷》《潮白河畔的古村》《五河交彙》,尚不能還原曆史,且人雲亦雲,是以幾次修改都未能入選。

閑 記 通 州(一)

劉鐵軍攝影

《拜谒黃永玉先生的萬荷堂》屬于“迹訪”,需要走出去并深入勘察。我看到許多地方變化很大,雖然也拍了一些照片,筆記不辍,但無法與過去相比。明知道很有價值,卻缺乏第一手資料,闡述起來空洞且不能得心應手。原有的《“面人湯”父子的傳奇》《百年佳盒》也不得不放下了。

《宋莊故事》《宋莊印象》,是把這些人和故事圖像化,我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表述。曆史是人創造的,在這裡有很多“牛人”,他們都是個性鮮明、愛憎分明,值得仰視的人。有關這方面的内容應該會越來越多。

閑 記 通 州(一)

《陶藝咖啡屋》《春風在書店》《小院》是“雜記”,行文自由 ,不受限制,隻要不誇誇其談就行。因為我覺得這裡有文脈,文脈像根大繩,能串起各色的人、各種的物,文脈又個魂,無論走到哪裡,走得多遠,也都離不開它。

閑 記 通 州(一)

劉鐵軍攝影

鐵軍2024年6月15日于長春無求齋

閑 記 通 州(一)

作者劉鐵軍

劉鐵軍,吉林長春人,長期從事交通規劃工作,多有學術論文發表。2013年退休,開始散文詩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