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作者:紅塵曆史說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這句話背後到底隐藏着什麼驚天秘密?讓我們回到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看看這場貞觀明君與忠谏之間的恩怨情仇。

在唐朝開國之初,李世民為了鞏固皇權,不得不做出一些令人震驚的決定。而魏征這位曾經輔佐過李建成的谏臣,卻一直都在言行舉止間給李世民施加巨大壓力。從太子之争到貞觀盛世,兩人之間暗潮洶湧,你來我往,究竟經曆了怎樣的故事?最終又是什麼原因,導緻了李世民那句勃然大怒的狠話?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一、勾心鬥角初現端倪

公元626年,唐朝開國君主李淵老邁垂垂,面臨着太子繼承人的難題。長子李建成為人老實本分,頗有威儀,本是最佳人選。然而,幼子李世民才幹出衆,辦事作風鐵腕,在朝野間威望甚高。李淵心懷猶豫,遲遲未能決斷。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李建成為確定太子之位,暗中結交了谏議大夫魏征為謀主。魏征乃邊塞名門之後,從小飽讀詩書,為人足智多謀。他頻頻勸告太子,要防範李世民小人得志,否則定會生禍患。李建成深以為然,也漸漸對胞弟生出猜忌之心。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李世民耳中。他識破了魏征的詭計,卻也不得不防範于兄長。于是,李世民暗中拉攏文武大臣,疏通朝野勢力,為日後奪嫡做足準備。兩人從此勾心鬥角,暗潮洶湧。

公元626年正月,李淵遽然駕崩。朝野嘩然,場面一度失控。魏征見時機成熟,遂勸李建成立即繼位,并急力在軍隊中拉攏人馬。然而,李世民早有準備,率精銳骁勇直撲皇城玄武門,幾經反複,終于擊潰李建成一夥,一統朝權。

在那混亂的一年裡,李建成和魏征未幾便失了太子之位。李世民繼而登基,是為唐太宗。而魏征則因力挺李建成,備受牽連,失去官職,被貶斥回家鄉。由此,李世民與魏征之間種下了深重的龃龉之根。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二、為求自保魏征權衡取舍

太宗即位後,依然未免對魏征懷有芥蒂。畢竟,他曾是自己的對頭,險些使自己失去皇位。然而,魏征學識淵博,辦事謹慎,乃是當世難得的人才。太宗權衡再三,終于決定任用魏征。

貞觀二年,太宗下旨,冊封魏征為太子李承乾的師傅。此舉一出,朝野嘩然。有識之士紛紛表示不解,直斥太宗眷顧"舊雠"。然而,太宗早有打算,他希望借此安撫魏征,并牢牢拴住這位文人谏臣。

魏征獲知此事,心中自是喜憂參半。一方面,出任太子師傅,乃是莫大殊榮;另一方面,他深知太宗對自己仍存戒心,恐怕隻是将他拉入了視線範圍。于是,魏征奏書太宗,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願做一名良臣,而非忠臣。"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此話一出,頓時惹來朝野嘩然。良臣忠臣,乃是兩碼事。太宗也是疑惑不解。魏征解釋道,忠臣隻知唯命是從,而良臣則有獨立見解,敢于直言進谏。他自诩願意做後者,為朝政建言獻策。

太宗聽後大喜,立刻應允下來。他希望借魏征之手,張揚自己的貞觀明君之風。魏征雖然如願以償,卻也在暗中留有後手。他将自己的奏章存檔備份,并交由親信保管,以防日後李太宗反複無常。

從此,魏征入主太子宮讀書,紙上生花,筆耕不辍。他時常斧正削足,批評太宗的一些失當之處。但太宗也隻是報之一笑,并未太甚惱怒。隻要魏征不過于放肆,可一可再。然而,兩人之間的沖突,卻也從未曾停歇。

三、貞觀之治穩紮穩打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貞觀四年,太宗即位已有數載。這幾年來,朝政蒸蒸日上,國力漸趨強盛。太宗仍舊任命魏征為太子師傅,并時常聽從他的谏言建議。兩人之間,你來我往,互相勾心鬥角,但暫時未見決裂。

貞觀六年,太宗再次下旨,允許翻修洛陽舊都。這是隋朝皇城,氣象萬千。有大臣出面力勸,太宗随即停工。次年,太宗再次發兵修葺,這回魏征也進言反對。太宗聽後并未動怒,反而誇獎魏征是"戴胄布衣"。

由此可見,貞觀之治,太宗心胸日漸開闊。他不再過分猜忌舊人,也樂于聽從臣子的建言。而魏征盡管屢屢勸阻,但用詞也漸趨謹慎。他批評太宗的做法,往往隻是些無關痛癢的閑話,避重就輕,決計不會說出什麼實質性問題。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貞觀年間,太宗為鞏固嫡長子李建成的儲位,不得不将其他幾個兒子都除名遠誅。李建成時常與魏征商議國事,魏征也樂于支援。是以,即便表面上兩人謙遜有禮,内心卻難免對立重重。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貞觀十四年,太宗突然駕崩,李建成繼位,是為唐玄宗。他親征高句麗,卻幾經挫折。不久,腸疾複發,竟親口承認不智,将位傳給庶子李治。李治即為唐高宗,開創永徽之治。而魏征也是以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謀反的風波。

四、暗潮洶湧波瀾重重

永徽二年,太宗李世民之子李承乾集團謀反,意圖奪取王位。當時,朝政已被玄宗李治所掌控,李承乾擔心自己無緣繼位,因而招兵買馬,成立了一支龐大的私軍。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這一陰謀很快就為朝野所發現。玄宗下令緝拿李承乾及其黨羽。而大臣魏征,此時卻被卷入了這樁陰謀之中。有線人揭發,魏征早年曾将自己的谏書存檔副本,交由親信保管。而李承乾正是想利用這些資料,做為謀反的借口。

一時之間,魏征成為這樁叛亂的重要嫌疑人。無論是玄宗還是朝野文武,都對他疑神疑鬼,避之不及。魏征自知無法為自己辯解什麼,隻得領受玄宗欽賜的安置。

然而,事情還遠未到盡頭。永徽六年,朝堂上又傳來一則驚人消息:魏征在給李承乾的親信保管谏書時,也留下了一把密鑰。這把鑰匙打開魏征家中某個暗室,裡面究竟裝着什麼東西,無人知曉。

這等于給朝廷補了一把火,立刻引來震動。朝野群臣一片嘩然,紛紛認為魏征鐵定與李承乾謀反有關。并且,他們猜測,魏征家暗室之中,定然藏有足以颠覆朝政的驚天秘密。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玄宗大怒,親自盤查魏征故居。然而不論用何種手段,那道暗門都始終無法打開。最終,玄宗隻能将魏征軟禁在家中,不準他出外活動。直到永徽十二年,魏征才因年老力衰而終,但那把謎一樣的密鑰也随之消失無蹤。

從此,太宗李世民對魏征的猜忌,再也無從消除。兩人之間暗流湧動,暗潮洶湧,沖突愈演愈烈。最終,在魏征去世後的某個時候,太宗讀到了他生前留下的一本冊子,勃然大怒,下令将其墳墓刨開,碑文推翻。究竟這本冊子寫了些什麼,才讓太宗如此震怒?

五、震驚天下驚世駭俗

終于,在魏征去世多年之後,他生前遺留下的那本冊子落入了太宗李世民手中。一經翻閱,太宗勃然大怒,斷喝一聲:"給我挖了此賊的墳!"于是,朝野震驚,連忙照辦。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原來,這本冊子記載了魏征一生中的種種遭遇,其中大半都是在抨擊太宗的所作所為。魏征在書中直指太宗治國無道,專橫跋扈,殘暴無度。他更是将太宗的一舉一動,無一幸免,挑祥點疵,指手畫腳。

最為可怕的是,這本冊子還揭露了太宗一個驚天動地的秘密。那就是在他即位時,曾下令将親弟李建成及其兒子們統統誅殺。為了掩蓋此事,太宗不得不進行了大面積的清洗行動,将所有知情者統統滅口。

對于這件事,太宗向來三緘其口,誰也不曾對外透露半字。然而,魏征經過多年的旁敲側擊,卻終于摸透了真相。為了避免将來有人趁機挑釁,魏征不得不将這個驚世駭俗的秘密寫進了自己的遺著之中,并嚴加保密。

一時間,這本冊子在朝野間傳播開來,太宗的種種陰暗面一并大白于天下。有的人對太宗的殘暴手段震驚萬分,有人則為暴君的嗜血本性感到心驚膽顫。不過最令太宗痛心疾首的,還是魏征對他做出如此猛烈的批評與斥責。

魏征死前留下一本冊子,李世民讀後勃然大怒:給我挖了此賊的墳

這等于在他貞觀之治的光輝成就上,潑了一盆冷水。太宗雖然名垂青史,卻也暴露出了人性的缺陷與陰暗面。這一切,都要歸咎于魏征這本肆意妄為的遺書。太宗憤怒之下,不由分說,先是将魏征的墳墓刨開,再将其碑文盡數推翻,以洩心頭之恨。

這一出驚心動魄的舊事,至今仍廣為流傳。誰也難以想象,一對水火不容的君臣,竟能上演出這等驚世駭俗的大戲碼。曆史的确比小說更加離奇,也更加令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