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則天七老八十了,為何還要找面首入宮侍候?原因:欣賞大于實用

作者:玖歌

武則天七老八十了,為何還要找面首入宮侍候?原因:欣賞大于實用。這位被後世稱為"聖武神策"的女皇帝,在年老之時仍舊貪戀權力和虛榮。她不惜用重金禮聘各路英才,組建了所謂的"奉宸府"。這個看似後宮的機構,實則是一個文人雅集的場所。武則天究竟想要什麼?是單純尋歡作樂,還是另有企圖?

武則天七老八十了,為何還要找面首入宮侍候?原因:欣賞大于實用

一. 性格決定命運:武則天的崛起之路

自小喪父的武則天,從未像其他公主那樣受過世人的寵愛。相反,她經常遭受同父異母兩個哥哥的欺淩。伶仃孤苦、遭人白眼的童年,孕育了她那顆不服輸的心。

大明宮裡的宮女芸芸衆,雖各有各的出身,卻無人及武氏芳齡十四時的秀麗容顔。舉手投足間,她便如一朵盛放的牡丹花,嬌豔欲滴。皇帝就這樣不經意間瞥見了她,竟對她一見鐘情。很快,武則天便被納入了後宮,獲賜"才人"的爵位。

可惜的是,她終究配不上皇後之位。李世民對她防範有加,生怕谶書中所說武姓當朝的話語成真。于是武則天隻能在李氏王朝間偷香窺臀,小小年紀便閱盡了世态炎涼。

直到唐高宗李治即位,武則天的運道才有了轉機。她憑借與李治的一段情緣,得以出家還俗,跻身皇嫔之列。從此之後,武則天便鉚足了力氣步步為營,終于在六十餘歲高齡奪得了帝王寶座。

回首武則天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她個性中堅韌不拔的一面。她出身名門卻遭受人生巨大的挫折,隻憑着一股不服輸的韌勁,才得以最終問鼎大寶。性格的确決定了命運,武則天就是最好的注腳。

武則天七老八十了,為何還要找面首入宮侍候?原因:欣賞大于實用

二. 豢養面首的隐藏原因

武則天登基後不久,便得到了女兒太平公主敬獻的一名面首,名為薛懷義,人稱"馮小寶"。此時武則天年已六十有餘,豢養如此年輕男寵的行為在外人看來無疑有些放蕩不羁。但武則天對此并不在意,薛懷義之後,還陸續進宮了禦醫南望、張昌宗、張儀之兄弟等一衆才俊。

有人認為,武則天養面首純粹是為了滿足私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當時的大唐社會,三宮六院、佳麗共塵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更何況作為一代女皇,武則天自是要學習男性君主一切作為,方能鞏固統治地位。她并非唯獨鐘情于肉體之欲,而是在尋求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武則天不惜重金聘用能文能武的精英人士編撰《三教珠英》等典籍。她希望通過這些文化力作,樹立自己的文化權威,進而獲得臣民的擁戴。

除此之外,武則天還專門設立了控鶴監和奉宸府這兩個機構,委以那些才子佳人以"監丞主簿"等職務,借助他們的口舌為自己歌功頌德。可以說,這些豢養的面首們無一不是武則天擴大影響力、鞏固王朝統治的重要助手。

或許在武則天生前,一些面首确如傳聞般與她有過肉體關系。但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他們在武則天的統治中扮演了政治宣傳的角色,是武氏一手重用的親信重臣。正因如此,武則天才能将自己由一介女流一路擡升為榮冠九五的帝後江山。

三. 武則天對權力欲望的演繹

武則天七老八十了,為何還要找面首入宮侍候?原因:欣賞大于實用

說到武則天對權力的渴望,這實際上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過程。早在她入宮時,就已經對皇權虎視眈眈。隻不過當時的她還年輕氣盛,做事較為魯莽,難免招人非議。

比如有一回,武則天向當時的皇帝李世民自薦有馴馬良方,言辭之中貌似武力征服之意。李世民聽後雖為之一振,卻也對她防範加倍。從那時起,武則天在李世民心中便留下了不堪重用的印象。

可是武則天并未是以而氣餒,相反她變得更加老練、更加步步為營。到了唐高宗李治時代,她終于有了施展個人魅力的機會。通過與李治的一段恩愛,她不僅解開了自己的身世之謎,更是為日後登基鋪平了道路。

公元683年,唐高宗駕崩,武則天遂行中宗室掌大權之實。此後數年,她先後除掉了圍繞在身邊的幾大權臣,獨攬大權于一身。到了公元690年,武則天幹脆将"唐"一姓盡數革去,自立"周"朝。從此,她開啟了自己女主張衡中原的獨一無二統治時代。

有評論認為,武則天登基隻是一時權力趨向的結果。但從她一生的經曆來看,對權力的渴望早已如同種子般深深紮根于她的内心。面首們的出現,無疑是武則天權力欲望的助燃劑,讓她對統治地位的向往得以最終實作。

四. 文人雅集遮掩下的政治陰謀

在武則天手谕下,長安城中的禦園遂被改建為一處雅緻幽深的園林,取名"奉宸苑"。這裡并非武則天後宮佳麗們的閨房,而是文人雅士們的聚會之所。

武則天七老八十了,為何還要找面首入宮侍候?原因:欣賞大于實用

武則天常在奉宸苑中設宴款待那些文人騷客,與他們品詩論對、把酒言歡。不過,在這種表面上的文雅氣氛之下,實則暗潮洶湧、陰謀叢生。

有識之士紛紛加入到奉宸苑中,目的并非單純的雅集。他們更多的是借此機會,以文字作為利器,透過作品中或隐或露的諷刺之詞,來抨擊武則天的專橫跋扈。

如當年的名士狐承啟,就曾在一首賀壽詩中,明晃晃地将武則天比作"惡運衰弱"的晚年黃河。雖字裡行間充滿了違逆之意,武則天卻對此視而不見,仍舊給予厚遇。

除此之外,在武則天統治期間,還出現了許多具有批判色彩的文學作品,如《墨子》、《孟子》等。這些作品多有對武氏專制統治的指責,甚至公開予以譴責和諷刺。

不過,武則天對此并不在意。相比文人騷客們的一些怨言,她更在意通過文人們的手筆,營造出一種"英明神武"的統治者形象。隻要這些作品中混雜着對她個人的贊美和頌揚,她便視而不見其中的諷刺之詞。

五. 武則天的個人魅力與統治智慧

即便年過花甲,武則天卻依然擁有不落俗套的氣質與才能。身材高挑、相貌豐姿,使她即便年老仍能吸引衆多文人墨客如螞蟻附骥。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兼具了統治智慧,善于利用賞罰手段駕馭人心。

武則天七老八十了,為何還要找面首入宮侍候?原因:欣賞大于實用

武則天自幼就立志要做一番事業,但家世寒微、雙親早逝,她起初的處境可謂窘迫。直到十四歲時憑借出衆的容貌被納入了宮中,她的人生才真正迎來了轉機。盡管武則天後來幾經沉浮,但她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憑借過人的毅力和智慧登上了皇帝寶座。

在位期間,武則天也展現了過人的統治才能。她廣納賢士,重用人才,并善于利用賞罰機制調動大臣們的積極性。有識之士隻要能為她的王朝出謀劃策、書寫經典,她便會傾盡全力予以重用。相反,如果有人膽敢對她的統治指手畫腳,她也毫不留情地将其除掉。

正是憑借這一套行之有效的統治手腕,武則天才能夠一直維系着自己的江山社稷。從一個尋常女子最終登基為皇帝,實屬千古罕見。可以說,武則天的個人魅力和統治智慧,對于她後來的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