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克林率千人出關發展成十萬大軍,為何僅授少将?兩個原因是關鍵

作者:史鏡
曾克林率千人出關發展成十萬大軍,為何僅授少将?兩個原因是關鍵

1955年,曾克林将軍獲得少将軍銜,卻引發不小的争議。多年後當一位曆史學家翻閱檔案時,仍為這個疑問而深感困惑:他立下如此汗馬功勞,為何最終僅得此銜?這一謎,終于在細細推敲後得到解答。

原來,在20世紀40年代那動蕩years, 曾克林曾率千餘人出關東征,後壯大為十萬雄師。然而他在東北的表現,卻也暴露出兩個緻命弱點,最終成為55年僅授少将銜的關鍵。

曾克林率千人出關發展成十萬大軍,為何僅授少将?兩個原因是關鍵

當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東北地區頓時面臨權力真空。對我黨我軍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誰先進占東北,就可謀取主動。于是毛主席迅速下令,派兵北上,争奪先機。

然而形勢複雜,蘇聯紅軍按約駐紮東北,我軍不能公開進駐。為避免麻煩,毛主席明令禁止使用正規軍番号,要求低調行進。

時任十六軍分區司令的曾克林,率領區區一千多人,率先開赴東北。他這支小部隊有個優勢:駐地離東北近,可快速到達。但通訊能力捉襟見肘,一出發就與後方失去聯系,無法得知中央的最新指令。

于是曾克林就這樣大張旗鼓地長驅直入,一路所向披靡。途中他與蘇軍相遇,憑借肩标确認身份,兩軍建立友誼;随後他又收編潰敗僞軍,獲敵軍大批精良裝備,軍力迅速膨脹。

曾克林率千人出關發展成十萬大軍,為何僅授少将?兩個原因是關鍵

當曾克林率領已數萬人的大部隊進入沈陽時,獲得蘇軍大力支援,很快建立沈陽衛戍部隊,公開收編僞軍和敵軍武器。短短時間内,他的隊伍從出發時的千餘人,壯大到了數萬之衆。

鑒于東北形勢,曾克林決定親自飛往延安彙報。他還帶來一個“蘇聯代表”。延安方面得知,立刻安排朱德總司令親自接見。

然而等朱德一見此人,立刻發現是蘇軍東北最高司令部代表,并非真正的蘇聯代表。朱德司令親自動身接見,有失體統。這位代表還特意表明,希望延安指令東北的共軍全部撤軍,因為蘇軍尚未離開。

原來,一個類似的“蘇聯代表”也飛赴重慶,向國軍提出同樣要求。曾克林的舉動,與其先前反映的情況有了出入。但他還是為延安提供了東北重要情報:武器充足,僞軍可大量收編。我軍進入東北後,才發現武器裝備遠沒有他描述的那麼充裕。

曾克林率千人出關發展成十萬大軍,為何僅授少将?兩個原因是關鍵

由此可見,曾克林雖然立下先功,但在東北的舉動也暴露出稚嫩與魯莽。這是55年僅授其少将銜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則發生在其後。曾克林率大軍進入東北後,我軍的任務重心從擴軍轉為對敵作戰。這時,曾克林手下大批僞軍成為軟肋。為改善戰力,我軍決定由韓先楚來輔助指揮。

兩人在作戰計劃上分歧明顯,野司最終準許執行韓先楚方案,并取得大捷。我軍這才意識到,曾克林在指揮作戰上的能力存在嚴重問題。

次年,曾克林就被調往遼南軍區任司令。而後又改任多縱隊副職,漸行漸遠,再難回到從前的高峰。

曾克林率千人出關發展成十萬大軍,為何僅授少将?兩個原因是關鍵

正因為搶占東北時的稚嫩與魯莽,加之作戰指揮上的嚴重弱點,成為曾克林55年僅評少将的兩大關鍵原因。盡管如此,他本人從未介懷過軍銜高低。在他看來,一個農民之子能當上将軍,已經是莫大的驕傲。

曾克林或許永遠不會想到,多年後,他當年的軍銜評定,還會成為一位曆史學家揣摩的謎題。然而終究,曆史的真相并不難探求,僅靠稍加推敲,那層薄薄迷霧就能揭開。

曾克林率千人出關發展成十萬大軍,為何僅授少将?兩個原因是關鍵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選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援,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