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憲宗為叔叔朱祁钰翻案,其中暗藏玄機,朱見深高深帝王之術

作者:清爽清風DSZ

明英宗朱祁鎮,可謂大明王朝最不作為的一任皇帝。他在位期間,無任何建樹,反而對大明王朝埋下了禍根。相比之下,他的同胞兄弟、景泰帝朱祁钰雖隻在位7年,卻立下了汗馬功勞,力挽狂瀾,確定了大明江山不倒。然而在朱祁钰駕崩後,明英宗複位,對朱祁钰一朝的文武大臣進行了清算。朱祁钰的功績似乎就此被抹殺,淪為旁門左道。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明憲宗朱見深繼位了。作為朱祁鎮之子、朱祁钰之侄,朱見深面臨着一個重大抉擇:是延續父執的做法,将景泰帝的功績掃進塵埃?還是重新評價叔叔朱祁钰的貢獻,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明憲宗朱見深的決定,暗藏着何種高深的帝王之術?一切的謎團,都将在下文徐徐展開...

一. 明憲宗世家淵源,為何深受文武愛戴?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孫朱棣揮舞兵戈,在應天府靖難之役中擒拿了同為皇族的建文帝朱允炆。這一戰役不僅改寫了大明王朝的繼承秩序,也為朱棣日後即皇帝位打下了堅實基礎。

朱棣建立了以靖難功臣為幹城的明王朝,從此明朝文武階層對朱棣一脈的皇族心存崇敬。朱棣的三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成祖。朱高熾沿襲父執,時常骁勇出征,在軍中頗有威望。其嗣孫朱祁钰被明史評為"聰明英勇",曾親率軍民力挫瓦剌野心,確定了大明江山歸于朱氏皇族。

顯然,朱氏世族蘊含着軍功政績,正是這份軍威方能令他們樹立在文武上下心中的統治地位。而作為朱棣長孫的朱見深,自然也能從家族軍威中獲益。

然而,這位朱見深在曆史上卻并非以其家世軍功而著稱,反倒是他幼年時期的磨難經曆令人同情,使他後來深受文武大臣擁戴。

當父親朱祁鎮被俘虜于瓦剌之時,朱見深僅四歲年紀,随母入宮避難。而在他九歲那年,朱見深被冊封為太子,可謂一時風頭無兩。孰料好景不長,十三歲時朱見深遭遇其叔朱祁钰奪取皇位,貶為郭王,淪為宦籍。

由皇太子淪為罪臣之身,對于朱見深這個孩子無疑是巨大創傷。此後數年,朱見深相依萬貴妃,過着孤家寡人的生活,歲月滋味實在令人同情。所幸後來朱見深逐漸擺脫困境,日後成為大明憲宗皇帝,開創盛世。

正是這段遭際經曆,令朱見深在文武大臣心中樹立了富有人性的同情影像,也使他後期有能力重塑清明王朝的尊威。可見明憲宗朱見深深受文武愛戴,不單憑借其世家功勳,還源于其個人人生際遇。

二. 朱見深複位之初,權衡利弊之道

明憲宗朱見深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即位,時年二十有四。作為朱祁鎮之嫡子,朱見深原應順理成章繼承明英宗帝位。然而曆史的際遇卻讓他一度蒙羞,在祖父朱棣、叔父朱祁钰的陰影下,朱見深經曆了由太子淪為郭王的坎坷命運。

如今重新執掌明朝大權,朱見深不得不審時度勢,權衡利弊。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朱見深身為朱祁鎮之嫡子,若要鞏固統治地位,是否有必要承認其同父異母的叔叔朱祁钰曾經的皇帝身份?

承認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利在于,朱祁钰在位期間屢建奇功,挽救了明室基業,深受文武擁戴。倘若朱見深予以承認,必将受益于朱祁钰一朝的政績,進而團結文武大臣。然而弊端也很明顯,朱見深此舉等于掌嘴親父,承認父親朱祁鎮的荒唐無能,實在有損君威。

相反,若朱見深執意不承認朱祁钰皇帝身份,固然可維護朱祁鎮的權威,但也必将孤立文武大臣,令他們對新君主産生猜忌之心。畢竟文武們無不敬重當年的景泰帝,若新君主否定祖輩功績,自然難服衆心。

兩難的抉擇,困擾着朱見深。時年方二十有四的他,究竟該作何抉擇?權衡之下,朱見深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三. 寄人籬下的少年朱見深

天生太子命,豈料途中掙紮。朱見深自幼遭際,飽經磨難。

朱見深出生于明英宗十六年(1511年),系明英宗之嫡長子。母親趙氏,乃穆宗朱載垕之女,後封恭懿皇後。朱見深自小聰穎絕倫,明英宗待之有加,年僅四歲即已封為太子。誰料禍不旋踵,次年朱見深随母入宮避亂,在宮中終日哭号。

原來此時明英宗被瓦剌虜獲,朝野大亂。幸有其兄朱祁钰力保江山,得以免於覆滅。待明英宗複位,朱祁钰遭奪權,朱見深被廷杖三百,貶為郭王。從此孤苦伶仃,不得過問朝政。

雖為皇族,朱見深自幼遭受如此波折,與尋常王孫命運迥然不同。倘無一番驚心動魄的際遇,恐難煉就其過人的膽識與決斷。可謂朱見深的磨難人生,正是他日後成就一代明君的根基所在。

歲月滄桑,風雲際會。直到明憲宗即位,朱見深已年過二十,卻曆經挫折,飽經人生百味。當年郭王之身,頗受欺淩。如非有人扶持,恐怕難逃一死。

那位護佑朱見深的,乃是同年貴妃萬氏。萬貴妃早年亦受朝野白眼,兩人相依為命,終成夫妻。傳朱見深曾對萬貴妃道:"我若是個庸人,定不及于你。"足見萬氏之賢惠,朱見深之知遇之恩。

除去萬貴妃的護佑,朱見深生平還結識一位世外高人,對他日後的成就影響頗深。此人身份成謎,惟知其号"晦淵禅師",乃當世高僧。禅師見識超絕,時常與朱見深把酒論道,為其指點迷津。晚年朱見深每每感慨,能成就一代帝王,皆晦淵禅師之力所緻。

看來朱見深自幼磨難,一路風雨,正是造就其卓識遠見的重要因素。也正因有萬貴妃扶持,晦淵師徒指點,方能助朱見深渡過艱難年月,最終成就一代英主。可謂寄人籬下的少年命運,終成一代明君偉績。

四. 朱見深恢複景泰皇谥的原因

縱觀明朝曆史,各朝繼位之皇帝多有廢黜先帝廟号、谥号的慣例。然而朱見深執掌大權後,出人意料地恢複了其叔朱祁钰的"景泰皇帝"谥号,令當世上下無不驚詫。

對于朱見深的這一舍己從人之舉,解說實有三端。

首先,朱見深恢複景泰皇谥,是為了團結文武大臣力量。明史所載,當年朱祁钰在位七年期間,"克勤克儉,勤于朝政,謙恭下士"。尤其在抵禦倭寇、禦駕親征抗擊瓦剌等事,頗有建樹。雖然朱祁钰最終被朱祁鎮廢黜,但其政績早已赢得文武大臣的一片擁戴。

一旦朱見深堅持将景泰帝貶谥,必然會引起文武當政者的不滿與猜忌,進而影響朱見深剛剛樹立起來的統治基礎。相反,若恢複景泰帝的谥号,無疑可以團結這些文武大臣的力量,進而使新朝政權更加穩固。

其次,朱見深之是以恢複景泰皇谥,還暗藏着确立大明帝王正統繼承人地位的用意。事實上,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雖然做盡了昏庸無道的種種醜事,但身為皇太子的朱見深仍然是明英宗合法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然而,由于曾被異族俘虜,再加上後來被親叔朱祁钰廢黜為郭王,朱見深的皇儲正統地位不無遭人質疑。故而恢複景泰皇谥,便是朱見深對外向天下臣民宣示,他是承襲于朱祁钰而非朱祁鎮,進而彰顯了作為皇帝的正統合法性。

最後,朱見深時年尚輕,為了鞏固新朝的統治地位,急需樹立民心所向、威儀非凡的君主形象。而朱祁鎮一朝的昏庸無為,早已使明英宗谥号聲名狼藉。相比之下,朱祁钰一朝勤勉節儉、重賢惜士,正是明室所需形象。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見深恢複景泰皇谥,無疑是效仿景泰帝的作風,以樹立新朝的威儀。

總之,朱見深恢複景泰皇谥,并非僅僅是出于對親叔的敬重,更多還是出于内外統治需要的權宜之計。其中不乏對人心的權衡,亦包含着确立自己正統地位的政治算計。

五. 反思朱見深稱臣之術

朱見深曆經滄桑,經曆磨難人生,終于在弘治十八年繼位為帝。但是就在登基之初,他便面臨着一個重大抉擇:是否應當承認其同父異母的叔叔朱祁钰曾經的帝王身份。

這個抉擇關乎着朱見深日後的統治基礎。一旦承認朱祁钰,便是終止了父執朱祁鎮在位期間對朱祁钰的廢黜;反之,若是堅持朱祁鎮的做法,則意味着否認朱祁钰的帝王正統地位。

在權衡利弊之後,朱見深最終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恢複了朱祁钰的"景泰皇帝"谥号,公開承認了朱祁钰曾經的帝王身份。這一決定不啻是對自己親生父親的一記重重嘲諷,朱見深用這種方式公開宣示了對父執的背叛。

其用意自然是為了團結文武大臣的力量,鞏固新朝的統治基礎。但從某種程度上,朱見深也是在彰顯自身的政治智慧和超乎尋常的大智若愚。

畢竟,一個才二十四歲出頭的年輕皇帝,能夠做出如此出人意料的大膽決定,實屬罕見。而且朱見深在稱臣于叔父的同時,也樹立了自身合法繼承人的正統地位,進而奠定了日後一代帝王的權威基礎。

甚至可以說,朱見深不僅是在向朱祁钰稱臣,更是在向所有的文武大臣們稱臣示好。朱見深當年雖年紀不大,卻已初嘗權謀之道,深知倘若得不到文武擁戴,自己的帝王地位必将無從坐穩。

正是基于這種深謀遠慮,朱見深才會做出如此出格之舉。他的所作所為,頗有幾分"明君"風範,堪稱朱見深"稱臣之術"的最佳注腳。這一舉動無疑為日後其一朝和睦治世打下了堅實的民心基礎。

從這個角度看,朱見深的"稱臣"決斷絕非偶然,而是出于其對統治大局的清醒認知和敏銳的政治判斷。這種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獨到的稱臣手腕,無疑為朱見深日後能夠締造一代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