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作者:聰明的鳳梨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改革還有多久才到來?基層工作者的艱辛呼籲

這個世界上,最辛苦的是基層從業人員,這群平凡又偉大的人們,從來都是被動地接受上頭的所有要求。每每當重大任務來臨,他們總是第一個沖在前線,但當功勞被上級搶走的時候,他們又隻能自歎命運多舛。

多年來,基層的辛苦從未被真正重視和關注。他們承擔着繁重的工作,卻得不到相應的待遇和尊重。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這句話已然成為基層同胞們的真實寫照。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道出了基層同胞們的内心呐喊。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揭示了基層工作者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同時也提出了改革的可行建議。讀罷這篇文章,我不免感慨萬千,也為之深思許久。

不争功勞,隻求按時完成任務

作為基層工作者,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安心地完成本職工作。然而,事實往往與願望相去甚遠。在工作中,他們不僅要應對繁重的任務,還要時刻小心謹慎,生怕自己出一點差錯。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比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層從業人員除了要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還要承擔大量的社群防控、卡口值守等額外工作。他們日夜奮戰,竭盡全力確定防控工作的有序進行。可就在這個時候,上級卻開始忙着“搶功勞“了。他們憑借自身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将基層幹部們的辛勤付出變成了自己的戰果,從中獲得了升遷機會和榮譽。

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不僅讓基層從業人員感到被忽視和被剝削,也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有人感慨道:“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得多錯的多,幹得好不如拍得好。“的确,在現實中,一些善于撒嬌拍馬的人,往往比真正紮實工作的人獲得更多的贊賞和升遷機會。

我不禁為基層同胞們的處境感到悲哀。他們明明是最應該受到尊重和回報的群體,卻總是遭受着不公平的對待。工作繁重,卻得不到應有的榮耀;責任重大,卻總是被上級據為己有。這種不平等的局面,不僅傷害了他們的積極性,也讓他們對未來失去了希望。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責權劃分模糊,工作屬性變得複雜

基層從業人員的困境,并不僅僅展現在功勞被搶而已。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他們的工作屬性變得越來越複雜,責權劃分也越來越模糊。

所謂“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這話聽起來雖然有些不公,但也隐含着一定的道理。對于基層工作者來說,他們往往隻是被動地執行着上級的指令,很少有機會發揮自主創新的能力。上級制定了一項計劃,基層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去完成。過程中出現了問題,自然也要由基層來承擔責任。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可問題就在于,上級在制定這些計劃時,究竟有沒有充分考慮過基層的實際情況?他們是否真的了解基層工作者的困難和訴求?又或者,他們隻是坐在辦公室裡,腦子裡想出一些高大上的概念,而無暇顧及基層的實際操作?

這種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不僅讓基層從業人員失去了主動權,也讓責權劃分變得愈發模糊。上級制定計劃,基層執行任務,問題出現時,大家你推我诿,互相推卸責任。于是,基層幹部們隻能淪為“機械執行上級指令“的工具,失去了自主權和創新能力。

更令人焦慮的是,這種現象并非隻局限于某個部門或某個領域,而是蔓延到了整個社會。上級對下級的不信任與壓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比如,有人感慨“會溜須拍馬的更是什麼都不用幹,把工作壓在少數年輕人頭上,逼的年輕人加班都幹不完“。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這不僅導緻了基層從業人員的工作負擔過重,也助長了一些人的權力尋租和機會主義行為。工作的屬性變得模糊,責任的界限變得模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避自己應盡的責任,隻想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回報。

我想,這隻能算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縮影。一味地要求基層“機械執行上級指令“,而無視他們的訴求,終将導緻整個社會的失衡和失序。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在于重塑責權利的清晰界限,讓每個人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建立科學合理的問責機制

責任是基層的,功勞是上司的,是以上司要對基層狠狠的問責!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解決基層從業人員的困境,關鍵在于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機制。隻有明确了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才能真正實作責任的平等分擔。

首先,需要出台更加清晰、合理的制度措施,切實界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正如文中所言,“現在那行那業不一樣,工地、工廠、機關,隻要是具體幹事的都一樣,小上司上下兩頭受氣,活得還不如狗,除非你是大上司“。這種混亂的局面,必須通過制度來予以規範和限制。

其次,還應該實行上下級崗位的互換。讓那些坐在辦公室裡想點子的上司,也能親身體驗一下基層工作的艱辛。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基層實際情況,避免簡單地對基層進行否定和否定。

同時,我們還要大幅度放權,在政策和法律架構内,讓基層從業人員能夠發揮自主創新的能力。正如文中所說,“實行無為而治,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政策和法則的範圍内,讓基層放開手腳,大膽幹“。隻有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他們才能真正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最後,還要完善激勵機制,讓基層幹部有更多的晉升空間。比如,可以規定“基層幹滿5年,經過考察合格後,可直接進入到上一級機關工作“。這不僅為基層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基層。同時,還應該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制度,讓基層工作者的付出和成績得到應有的肯定和回報。

總之,這些改革舉措都旨在一個核心目标:切實改善基層工作環境,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和自主權。隻有讓基層從業人員真正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認同,他們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為國家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當下内卷困境下的出路在哪裡?

除了改善基層工作環境,我們還需要思考一個更加深層次的問題:如何引導當下社會的發展方向。

現如今,我們正面臨着日益嚴峻的“内卷“困境。資源有限,機會不足,激烈的競争壓迫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如文中所說,“現在是存量競争年代,資源不足,崗位不夠“。在這種背景下,一味地要求普通群衆“努力奮鬥“,似乎并不完全合理。

畢竟,即使再努力,也很難在殘酷的競争中脫穎而出。相反,我認為應該采取一種更加平衡的發展路徑,讓一部分人“退出競争,安享生活“。這不僅有助于促進消費,也能減少内卷,為必須奮鬥的人騰出更多發展空間。

同時,我們還要正視教育分層的問題。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才,而不是固化某種生活态度。高精尖技術的研發,國家的戰略發展,當然需要大量優秀人才投入。但并非所有人都必須“奮鬥“才能過上富足安逸的生活。相反,我們應該為每個人提供适合自己的發展路徑,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正如文中所言,“給門路了嗎?不是在聯考上已經給排除了嗎?為什麼還要讓普通人再去承擔國家前進的重擔。讓普通人過上富足安逸的生活不是國家的目标嗎?“我們應該客觀認識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既需要追求卓越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大量默默奉獻的普通勞動者。

我想,我們最終的目标,應該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最大的作用,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引導社會朝着更加合理和諧的方向發展。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建設一個充滿活力與正能量的社會。讓基層工作者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認同,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發展出路,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改革究竟何時會到來?這個問題恐怕需要我們更加持久和堅韌的努力。但我相信,隻要我們堅持不懈,一定能夠為基層工作者創造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環境,讓他們的付出和奉獻,終于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