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日一字——遣

作者:喬達摩·克裕帕

遣【qiǎn】,甲骨文最初的字形是向下的一雙手——“

每日一字——遣

”(見“舁”[點選轉跳]),和一副套馬索“

每日一字——遣

”(見“追”[點選轉跳])。後來在下面又添加了“口”。在甲骨文中是遣送的意思。金文添加了意符彳或辵、走,突出了行走的意思。在金文中的意思多是派遣、調遣的意思。

每日一字——遣

01說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辵部》遣:縱也。從辵聲。段玉裁注:「糸部」曰縱,緩也。一曰捨(釋)也。

《說文解字》是以“縱”來解釋“遣”。縱,是釋放的意思。與“遣”相關的詞大多含有貶義。

02文 獻 選 讀

“《詩經·大雅·崧高》:王遣申伯、路車乘馬。”這裡的“遣”是送行的意思。

“《墨子·非儒下》:乃遣子貢之齊,因南郭惠子,以見田常,勸之伐吳。”

這一段是墨子攻擊儒家的言論。這裡的“遣”是差使、派遣的意思。孔子來到齊國後拜見了齊景公。齊景公很高興,想給他封地。晏子說不可。說儒家的人傲慢而自以為是,又懶于實際作事,卻崇尚厚葬,繁多的禮節,即使再多的财産也不夠他們花費。是以不可以讓他們任官。

于是齊景公就恭敬地接見了孔子而不問他的道術,隻是贈予了他厚禮。孔子很氣憤,于是就把範蠡推薦給田常,回魯國去了。過了一段時間,聽說齊國将要伐魯國,孔子就派子貢去齊國,通過南郭惠子見到田常,勸說齊國伐吳,又勸說越國伐吳。三年後,齊國和吳國都遭到了毀滅性的災難,這都是孔某的責任。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辄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復漢官名。”

這裡的“平遣”是平反、遣散的意思。王莽末年,劉秀參與了起兵造反。劉秀跟随更始帝劉玄來到洛陽後,立刻平反冤獄、遣散囚徒,廢除王莽制定的嚴苛政令,恢複西漢時舊的官吏制度。

“《後漢書·班梁列傳》:謝大驚,即遣使請罪,願得生歸。。月氏由是大震,歲奉貢獻。”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漢明帝和漢章帝時,多次出使西域,三十多年中,收服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

公元90年,大月氏的副王謝率兵七萬,東越蔥嶺攻打班超。班超雖然人少,但是他估算敵兵跋涉數千裡,糧草一定會耗盡,到時必然會去龜茲請求救援。班超命數百士兵在路上埋伏,把使者的首級派人送去給謝看。謝大驚失色,隻好派人向班超請罪,希望能放他們一條生路。班超于是就放他們離去。

大月氏是以而大為震驚,此後每年向漢朝進貢。這裡的“縱遣”就是釋放後打發其離去的意思。

“《後漢書·皇甫張段列傳》:地震之後......庶品不安,譴誠累至,殆以姦臣權重之所緻也。其常侍尤無狀者,亟便黜遣,披埽兇黨,收入財賄,以塞痛怨,以荅天誡。”

漢順帝死後,梁太後臨朝。皇甫規在舉賢良的應試對策中諷議時政。他認為目前百官們不安和譴責的問題,就是朝中有奸臣在把持着朝政,尤其是皇帝周圍的那些近臣,朝廷應該罷黜貶逐這些奸臣,掃除兇黨,沒收其貪腐賄賂的錢财,以撫平群眾的怨恨,以回答上天的告誡。

這裡的“黜遣”就是罷黜後貶逐的意思。

“《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這裡的“遣”是放逐、貶谪的意思。重耳流亡到了齊國之後,齊桓公将宗室的女兒嫁給了重耳,重耳便安于齊國的生活而不想再走了。

跟随出逃的人都認為這樣不行,他們在桑樹下商量,準備讓重耳離開齊國。養蠶的女仆在桑樹上聽到了,便報告給姜氏。姜氏與重耳的舅舅子犯商量,把重耳灌醉後送走。重耳醒來之後,生氣地拿起戈來追逐子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