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員醫生”批量生産謠言?大V醫生:做科普不能一味追求流量

作者:首映網絡

新媒體時代,上海如何做好健康知識的傳播?醫學專家如何在網際網路上做好醫療科普?如何辨識網絡上的“演員醫生”?

6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網信辦、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辦,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和澎湃新聞共同承辦的“網際網路點亮健康上海——上海網絡名人走進智慧醫療”活動在瑞金醫院舉辦,這是今年“網絡名人看上海”系列活動的第三站。

“演員醫生”批量生産謠言?大V醫生:做科普不能一味追求流量

活動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在此次活動中同步舉辦的上海網絡大V沙龍上,針對目前網絡中存在的“演員醫生”現象,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男科主治醫師楊陽坦言,醫生自己也要提防那些打着醫生名号實際上卻在造謠的情況,目前就有一些不靠譜的MCN公司簽下了大量的“演員醫生”,批量生産謠言,傳播的内容很多并不具備科學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一件事情。

圍繞如何做好健康知識的傳播,上海市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崔松指出,要深入淺出,科普才能做得久遠。上海長征醫院脊柱外科醫生曹鵬則表示,如果不做正确的醫療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币驅逐良币,會讓謠言在網絡上散布。

或許會有很多人問“醫生工作那麼忙為何還做科普”,上海市東方醫院産科主任劉銘對此表示,科普讓自己更有職業成就感,也讓她在網際網路上收獲病人“粉絲”。

作為上海首個在新冠疫情中逆行而上、支援武漢抗疫的英雄,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鐘鳴坦言:科普是一個醫生的責任和良心,“一方面科普可以讓謠言止步,教會老百姓如何正确鑒别僞科學,一方面要做好科普,首先要成為一名好醫生,去傳遞硬核的專業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量。”

“每天發3個以上視訊、瘋狂跨科的

可能是‘演員醫生’”

來自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男科主治醫師楊陽,從5年前開始做健康科普,如今,科普已經變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下午5點下班後開始拍視訊,拍到6點鐘結束,再發視訊到網絡上。

做科普有時也會給楊陽帶來一絲焦慮,他坦言:“我們講了十萬句正向科普,可能比不上一條謠言帶來的破壞性大。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首先要理清謠言來自于哪裡,同時我們也需要平台過濾掉不靠譜、沒有認證賬号釋出的那些謠言,醫生自己也要提防那些打着醫生名号實際上卻在造謠的情況,目前就有一些不靠譜的MCN公司簽下了大量的‘演員醫生’,批量生産謠言,傳播的内容很多并不具備科學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一件事情。”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多名網紅醫生在自媒體上釋出視訊或文章,講述了其在下班後為患者加号看病的經過。但這些醫生講述的故事情節過于雷同,有擺拍造假的可能性。北京青年報記者檢索後發現,至少有20名網紅醫生都釋出過此類雷同故事情節:患者從遠方來,不會預約也不會挂号。這些文章或視訊的标題或第一句話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如果醫生的心都黑了,這世界還會有白嗎?”一名在網上釋出過此類故事的醫生承認,這些内容系其宣傳團隊“添油加醋”所緻,拍攝時他隻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對上述現象,楊陽也在網際網路上遇到過,“譬如一些‘擦邊’女醫生,由一些機構來負責營運她們的賬号,釋出的内容大多雷同,她們或許來自口腔科、急救科、中醫科、婦産科等等不同科室,但她們說的全部圍繞兩性,與自己專業并不相關,她們說的不少科普内容也是不科學的,這樣的‘擦邊’換不來病人的信任,隻換來了流量,讓錯誤的科普在網絡上傳播。”

如何識别“演員醫生”?楊陽坦言:“每天發3個以上的短視訊,幾乎不講自己專業相關内容、瘋狂跨科的醫生,比如急診科、口腔科、消化科醫生天天在網絡上講男科、講兩性,骨科醫生談騎車會陽痿等等,這就需要提防内容是否科學靠譜,同時如果遇到網絡上有5個及以上都發了相同的内容,就要注意這些是否可能是‘演員醫生’。”

“把胎兒從臀位轉到頭位”的視訊

為何能火?

因一段僅僅10秒的短視訊,上海市東方醫院産科主任劉銘火了。她在短視訊中講述了自己如何把胎兒從臀位轉到頭位,在短時間内就收獲了3億點選量。

“這個短視訊為什麼那麼火爆?實際上,它沒有任何一個文字,但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它把即将滅絕的一個産科傳統技術在網際網路上推廣,讓不熟悉這個技術的老百姓看到了這個技術的神奇之處。”劉銘進一步表示,這一視訊火了之後也給她帶來諸多的思考,同時她也更加肯定自己作為一名産科醫生的職業獲得感,“其實,産科醫生并沒有什麼高大上的,在古代就是一個接生婆,但我非常熱愛我的學科,它不僅牽涉到我們的下一代生命,它還給了很多人希望和未來,因為我們守護的是母嬰安全。”

如今,劉銘有個外号叫做“保胎女神”,對待工作認真執着的她,可以一天看100多個門診病人,也可以一天做10多台手術,甚至可以從早上6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2點,但科普這件事永遠不會停。

談及自己工作那麼忙為何還要做科普,劉銘解釋,自己師從醫療界網絡紅人段濤教授,段濤教授稱得上是第一批擁抱網際網路的醫學專家,而自己也時常在社交媒體找感覺做科普,盡管她是一名不化妝、不塗口紅的“科普素人”,但她一直緻力于做老百姓聽得懂的健康科普,她也是以在網際網路上收獲一批粉絲。她做過一項統計,自己的病人中有40%的病人是從社交平台認識她、來看找她看病的。

婦科檢查用的鴨嘴鉗該如何科普?

上海市同仁醫院的婦産科主治醫師、“Jojo醫生”賬号負責人孫旖,給自己的定位是“老百姓婦産科女閨蜜”,她在分享視訊的時候,常常不穿着白大褂,有時候甚至在下班時邊走邊錄一段,随口就來:“姐妹們,給大家分享一個特别有意思的健康知識”,有時候還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上鏡辟謠健康謠言。

在做醫療科普時,孫旖總是善于抓住網絡熱點,及時針對老百姓當下健康困擾進行科普。譬如做婦科檢查用的鴨嘴鉗最近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很多女性因擔心鴨嘴鉗帶來的不适感就排斥做這項檢查,但其實醫生在操作的時候用一些小的技巧,态度溫和,女性是不會感到明顯疼痛的。我還二創了一個動畫告訴姐妹們鴨嘴鉗放置的方式,視訊獲得了六七千萬的播放量,減少大家對這個檢查工具的恐懼,也是以拉近了和患者之間的距離。”

“網際網路時代不做科普

就意味着放任劣币驅逐良币”

上海市中醫藥大學曙光醫院老年醫學科副主任、“聊健康的崔主任”賬号負責人崔松,從醫已将近30年,他講述自己如何從一名熒屏主持轉型成為網絡科普達人的經曆。

因剛工作時曾參加過上海電視台舉辦的主持人大賽并得過獎,1999至2007年期間,崔松一直受邀在工作之餘定期到電視台做節目。他坦言,正是因為做客健康節目的經曆,讓他學會了用通俗、簡潔的話,去講好艱澀、難懂的醫療科普知識。

在他看來,科普最重要的是有專業的深度和廣度,“隻有有技巧加有内容,深入淺出,科普才能做得久遠。”崔松表示,在新媒體時代,醫生應該更加熱情地擁抱網際網路,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去傳遞健康的聲音,“或許,健康知識的傳播普及投入的可能僅僅隻是一塊錢,但卻可以幫病人、幫國家節省一百塊甚至上千塊,讓大家看病少走彎路。”

上海長征醫院脊柱外科醫生曹鵬曾參加過《健康脫口秀》節目,并獲得冠軍。他的段子“你現在不去公園裡走走,你都不知道大爺大媽們的身體能有多好”等金句,更是在網上廣為流傳。

“網際網路時代,做科普不容易,因為謠言和不嚴謹、不科學的說法太多了,但不做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币驅逐良币。”曹鵬認為,用脫口秀講健康科普,消除了講者與聽衆間的“距離感”。觀衆可以在一種輕松的氛圍情緒裡,更好地接受和了解演講者的觀點,這樣能讓科普更加入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