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作者:nordland

冷門飛行器120

本文2273字,35圖,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源自亨克爾的設計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太平洋戰争爆發前,日本海軍沒有專用的陸基偵察機,内陸偵察活動仍然使用艦載偵察機,這些艦載設計暴露出諸許多問題,特别是侵華戰争時期在廣袤的中國戰場上。于是在1941年海軍度計劃中提出設計一款專門的陸基偵察機,橫須賀空技廠由此推出設計方案Y-30,最終成為十七試陸上偵察機曉雲(R1Y1),不過由于太平洋戰争前期日本過于順利,這架飛機的價值并不突出,海軍沒有生産。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曉雲(R1Y1)

早在1938 年末,亨克爾公司向通路德國的日本海軍代表團展示了 He 119 實驗高速偵察機。He 119的速度和航程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後日本海軍派遣了一組技術人員前往德國,詳細了解He 119細節,這批技術人員由橫須賀海軍航空技術廠派遣,由冢田秀夫率領。最終,日本和德國達成了購購買兩架He 119原型機,并在日本許可證建造的協定。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He 119

兩架He 119原型機于1941年通過海上運到日本。這兩架飛機在霞浦機場重新組裝,并在橫須賀海軍基地進行了飛行測試。在早期的試飛中,其中一架He 119在着陸事故中嚴重受損,據信另一架He 119也遭受了類似的命運,生産He 119的計劃也未能取得進展。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日軍He 119想象圖

時間來到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争中急轉直下,普通的偵察機有去無回,這讓高速偵察機重新回到重要的地位,十七試陸上偵察機的設計已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空技廠認為He 119的總體配置仍然很有優勢,特别是高速性能,決定以He 119為基礎重新設計一架陸基偵察機。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R2Y1 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R2Y1 景雲 唯一建成的原型機

橫須賀的空技廠于1943年開始設計He 119類似布局的偵察機,稱為十八試陸上偵察機 Y-40。設計工作初期由設計過彗星俯沖轟炸機的山名正夫(大築志夫)上司,Y-40是一架加壓、雙座、非武裝、高速、全金屬結構的偵察機,采用前三輪車可伸縮起落架。該設計獲得準許,Y-40正式被稱為R2Y1 景雲(Keiun)。訂購了兩個原型的建造。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海軍提出的設計名額集中于速度和航程,要求最高時速400節(741千米),最大航程2,000海裡(3,700千米),超過了當時日本所有的飛機。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座艙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建造中的機身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景雲由兩台愛知熱田30型V12液冷活塞發動機(德國DB 601發動機的日本授權生産版)并聯組成的24缸愛知熱田Ha-70-I發動機驅動,這種動力并聯方式參考了He 119,發動機安裝于機翼後方機身中段,共用一套減速器驅動一根3.9米長的傳動軸,由下方穿過機身,驅動機頭的一副直徑3.8米的六葉變距螺旋槳。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R2Y1 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發動機冷卻是通過機身下方的散熱器和機翼根部的機油冷卻器進氣口實作的。發動機後面有一個腹側進氣口,為渦輪增壓器提供進氣同時也作為中冷散熱器入口。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愛知 Ha-70發動機采用渦輪增壓,起飛時額定功率為 3,400 馬力(2,535 千瓦),26,247 英尺(8,000 米)功率為 3,000 馬力(2,237 千瓦)。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景雲采用傳統的散熱器、渦輪增壓器和串聯增壓座艙,但擁有不同于其他日本飛機的獨特造型。為了達到海軍提出最大航程,是以在景雲的左右機翼内設定整體式燃料箱(總容量為3,500升),還在機身或機翼底部增設外挂副燃料箱挂架用來裝上兩具400升或一具600升副燃料箱,以達成海軍要求的最大航程距離。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R2Y1 的翼展為 14 米,長 13.05 米。高4.24 米,空重6,015 公斤,最大重量為 9,400 公斤。景雲在10,000 米處的最高時速估計為 447 英裡/小時(720 公裡/小時),在4,000 米處的最高巡航速度為 288 英裡/小時(463 公裡/小時)。最大射程估計為3,610公裡。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試飛現場

飛行員坐在飛機前部一個凸起的氣泡式透明座艙下。無線電操作員/導航員在飛行員的後下方,機身上開了一個窗戶。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自毀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到1944年秋天,戰争的方向發生了變化,日本海軍對陸基高速偵察機的需求降低了,實際上也快沒什麼海軍了。設計團隊建議景雲可以很容易地改成快速攻擊轟炸機,景雲在幾乎被取消後又獲得了一次機會,海軍随後決定完成已經在建造的原型機,用于計劃中的快速攻擊機飛行評估。這種攻擊機将采用噴氣式動力,命名為R2Y2,留在下一期的滾回繪圖闆詳解。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首飛前的滑跑測試

1945年4月,空技廠完成了第一架景雲原型機,但缺少渦輪增壓器,随後在千葉縣的木更津基地進行滑跑試驗。在試驗中,景雲暴露出前起落架震動劇烈和發動機過熱等問題。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首飛

5月8日,景雲原型機進行了首飛,但發生嚴重的發動機過熱,原型機迫降受損。幾天後的地面試車中發動機起火并毀壞,後置發動機的活塞飛機散熱問題一直是個難題,并聯更加重了散熱設計難度,原型機缺少的渦輪增壓器同時也少了一個中冷器入口。對于日本來說,這些技術問題并非不能解決,但是對于日本帝國海軍,剩下的日子可不多了。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維修持續到7月下旬,但尚未完成修複原型機就毀于美軍空襲。第二架原型機未能在8月15日日本投降前完成。最終被下令爆破、并将殘骸都丢進了海裡。@nordland 今日頭條 原創首發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性能參數

機組人員:2名,飛行員和無線電操作員

長度:13.04米(42英尺9英寸)

翼展:13.99米(45英尺11英寸)

高度:4.23米(13英尺11英寸)

機翼面積:33.99平方米(365.9平方英尺)

空重:6,015千克(13,261磅)

毛重:8,100千克(17,857磅)

最大起飛重量:9,400千克(20,723磅)

燃油容量: 1,555 升(411 美制加侖;342 英制加侖)

動力裝置: 1 × 愛知 Ha-70(統一) 24缸液冷耦合V-12活塞發動機,起飛功率為2,500千瓦(3,400馬力) 在3,000米(9,800英尺)時為2,312千瓦(3,100馬力)

螺旋槳:6葉恒速金屬螺旋槳

性能 最高速度:718.5 公裡/小時(446.5 英裡/小時,388.0 節),10,000 米(33,000 英尺) 巡航速度: 463公裡/小時(288英裡/小時,250節),4,000米(13,000英尺)

着陸速度:166公裡/小時(103英裡/小時;90節)

航程:3,139公裡(1,950英裡,1,695海裡)

專場範圍:3,611公裡(2,244英裡,1,950海裡)

服務升限:11,700米(38,400英尺)

到達高度的時間:21 分鐘内達到 10,000 米(33,000 英尺)

機翼載荷:238.26 kg/m2 (48.80 lb/sq ft)

功率/品質: 0,192 馬力/磅(0,316 kW/kg)

一些模型作品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By Mr Hiroyuki Kato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By Scott Van Aken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
末日偵察機——R2Y1“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