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談個戀愛這麼累,有必要嗎?”

作者:中國反邪教
“談個戀愛這麼累,有必要嗎?”

親密關系裡,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下班後匆匆趕回家做了一桌子的菜,希望至少得到對方的一句誇獎,可 ta 吃完飯就隻知道癱在沙發上玩手機,更别提主動刷碗了;

心情低落的時候,想和對方傾訴,可 ta 總是心不在焉的樣子,最後說句“早點睡吧”就翻身睡去,隻剩自己一個人在黑暗裡消化情緒;

反複很多次後,也會讓自己産生困惑:是我要求的太多了嗎?難道我不該對對方抱有期待嗎?

其實在關系裡,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對對方抱有期待,這些期待往往不會明說,而是用隐秘的方式來傳達,這是我們心中一份無意識的隐性契約。

“談個戀愛這麼累,有必要嗎?”

隐性契約互相契合的人

更容易進入關系

契約的本質是履行義務+獲得回報,契約内容可能是一些實質行動,比如:

雖然我們總美化不求回報的愛,但其實關系的建立和持續都離不開契約。

阿德勒理論認為,我們在關系中都想要獲得歸屬感、價值感,誰能提供這種感覺,我們就更容易和誰親近。

如果一個人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來源于被需要,向他主動求助的人更容易獲得他的青睐;反之,如果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來源于依靠别人,那他更容易被為他提供幫助的人吸引。

我們一直在無意識地尋找符合自己契約的人選,即“如果進入關系,我将獲得美好感受”的隐含條件。遇到喜歡的人,我們就開始不自覺幻想和 ta 在一起會有多幸福,這就是契約存在的展現。

從這個角度來了解親密關系的話,就不存在不求回報的愛,隻要關系能夠建立,就代表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彼此心中的隐性契約,雙方都預期這段關系能讓自己獲得想要的體驗。

隐性契約互相契合的人更容易進入關系,但作為截然不同的兩個個體,在後續相處中,契約的不比對卻容易成為沖突的來源。

隐性契約是如何破壞關系的?

01隐性契約讓期待總是落空

每當聊到類似的話題,都有人會很困惑:我的期待都很合理啊,連最基本的期待都不能滿足,肯定就是不夠愛,如果什麼都要我自己張口說、伸手要,那這個戀愛談着有啥意思呢?

其實,不去交流對彼此的期待,而是傾向于認為對方“就應該”知道,或者以為自己已經暗示得夠明顯了,如果對方在意我,肯定能感覺到,這是隐性契約造成的透明度錯覺。

心理學中的内隐理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和周圍世界運作方式的信念和假設,這不是我們主動選擇的,而是被過往經驗、文化背景等無意識塑造的。

比如你的每個前任都很擅長照顧别人,你會期待下一任也同樣如此;大文化背景下認為男性應該賺錢養家,女性也普遍會更期待男朋友是上進的、有事業心的。

于是,我們總是單方面設定了隐性契約,條款裡寫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對方卻一無所知,于是,一方按照契約執行了,另一方卻不動彈,憋着不說呢,自己心裡也委屈,跑過去問責呢,對方也一臉懵或壓根不了解。

02

隐性契約總在變化,卻并沒有同步對方

關系的各個階段,我們對彼此的期待都不同。

關系初期,我們會刻意放低期待,小心翼翼地試探對方能給出多少,期待的門檻值會在滿足後被逐漸拉高。

可能從前對方在人群中多看自己一眼,都讓自己心花怒放,現在對方精心準備禮物卻會被當做是理所當然。

如果這種變化沒有被雙方表達和感覺,沒有經過溝通及時調整,隐性契約就會成為關系裡痛苦和憤怒的原因所在。

03

隐性契約讓人傾向回避沖突

隐性契約背後,往往是對自己需求的羞恥,我們期待獲得照顧和回應,但說出來又太羞恥了,為了防禦這種羞恥感,而展現出脆弱的高自尊狀态,即“我不能主動說我要什麼,否則就輸了”。

這可能和曾經被忽視、被拒絕的經曆有關,我們渴望依附,又害怕遭到忽視甚至被無情拒絕,于是覺得,隻要我不表達,就不會再受傷。

于是産生了一個廣泛的現象:很多人理想的關系,不是“我表達期待,你滿足期待”,而是“我不說,你也懂,你要做我肚子裡的蛔蟲”。

在這種狀态下,人們傾向于回避可能遇到的沖突,遇到不滿也不表達,而是展現回避和冷漠,希望對方先意識到問題,并主動提出解決方案。

這種迂回的政策并不總是奏效,關系中的反複試探、猜測,總會讓伴侶在某個時刻感到筋疲力盡——“我又是哪裡做錯了?”、“為什麼不直說?猜來猜去真的好累”。

把契約擺上台面

一段關系才真正開始

和隐性契約相對的是顯性契約,即雙方坦誠溝通過,互相知曉并達成一緻的契約。

讓隐性契約向顯性契約轉化,這過程中必然會有沖突、羞恥,努力維持的虛假和平或許會産生晃動,但它也預示着一段關系的真正開始。

01坦誠面對和表達内心的期待

在一項關于表露脆弱對于關系的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如果表達個人的脆弱感受和經曆,比如“我小時候受過欺負,這讓我一直對關系充滿不安全感”,表達者可能會得到伴侶更多的了解和支援,進而增加雙方的親密感。

然而,如果表露脆弱的内容和伴侶相關,比如“你總是讓我覺得特别不安全”,這種表達容易讓伴侶擔心自己被攻擊,進而觸發防禦,表達者可能會感受到伴侶的回應和支援減少。

這或許是很多人不願溝通的原因,即使努力克服了羞恥感、避免使用指責的語氣,依然有可能讓對方覺得被攻擊,甚至會是以情緒失控,于是,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的表達,在負回報中再次縮了回去。

如果想要不激發彼此的防禦,就需要我們更多聚焦在自己的期待上,而非伴侶沒有滿足自己的地方。

02了解彼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契約

或許你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從小到大都覺得被照顧是理所當然的,喊句“餓了”就會有人遞吃的,這已經是人生前幾十年裡毫無疑問的事情。

談戀愛後,當伴侶不能滿足這些期待時,你可能會很不滿: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生活的,憑什麼遇到你我就什麼都要自己來?

與此同時,伴侶也有不滿和困惑:在我們家,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做,憑什麼你天天使喚我?

當大家公開對彼此的期待,把隐性契約顯性化時,大機率會迎來雙方的不了解。

我們可以帶着好奇,詢問彼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期待,分享彼此的過往經曆,看見雙方的隐含假設,把它變成深度交流的一次機會,而不是批判契約的不合理。

03被拒絕是正常的,契約需要談判

有人不表達期待,是害怕被拒絕,并且他們往往更容易把對方一些中性的反應解讀為拒絕的信号,導緻更不敢開口。

“被拒絕就代表溝通失敗”其實是溝通顯性契約過程中的誤區,就像買東西砍價還價一樣,契約也需要經過雙方的溝通、讨論、談判,直到雙方都談到一個可接受的程度,才算是契約達成。

是以,被拒絕不僅不是失敗,反而是新一輪溝通的開始。

“談個戀愛這麼累,有必要嗎?”

談個戀愛這麼累

有必要嗎?

在讨論親密關系的文章下面,總能看到類似的觀點:這太累了,有必要嗎?真的合适的人不用這麼費勁,不合适的人再怎麼溝通也沒用。

這背後的隐含假設是,總有一個各方面都合适的人,不需要磨合,不需要費力,成年人可以隻做篩選,不做調教。

但大部分的實際情況卻是,兩個帶着一身課題的人遇見彼此,在熱戀時感覺無比契合,在失望發生後縫縫補補,在“再磨合磨合”和“原地分手”之間搖擺無數次。

其實,不管關系能否繼續,當我們試着放下防禦,誠實表達内心的期待時,就已經在用更成熟的自己去和世界發生碰撞了。

是以,并不是談戀愛很累,而是成長本就是一條難走的路,除非和每個人都維持表面和平的假性親密,否則人始終需要面對這個課題。

你和你的伴侶、朋友之間存在沒有說出口的隐性契約嗎把這篇文章轉發給ta借此機會一起開誠布公地聊聊吧

本文轉載自『全國婦聯女性之聲』微信公衆号,來源:KnowYourself

● 參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