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作者:科普道人

《知史以明鑒·查故以至今》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公元前1000年,印度大陸的吠陀時代晚期,也就是距今3000年前,白種雅利安人勢力擴張到恒河流域。

雅利安人在印度大陸建立了很多大小不同的國家,随着戰争的擴大和頻繁,以及經濟的發展,雅利安人内部也開始發生分化。

在吠陀時代晚期雅利安人中出現了瓦爾那制度,雅利安人内部出現三個不同的階級即婆羅門、羅阇尼亞(即後來的刹帝利)、吠舍。再加上首陀羅成為印度四大種姓。當時的種姓之間不允許通婚,不能同餐。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是以說整個印度其實就是白種人統治黑種人的一個曆史,純種的印度大陸土著,皮膚是非常黝黑的,包括現在。)

除瓦爾那制度外,婆羅門教也在此時産生。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為了能更好的在思想上、在現實中統治印度土著,硬生生創造出來的一個教派。

婆羅門教就是為了把雅利安人變成高種姓,把本地土著變為奴隸而誕生的。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婆羅門教宣揚善惡輪回的觀念,就是為了讓低種姓承認自己的低等地位,是以要一生向善,吃遍世間疾苦、壓迫,這樣下輩子,才能變成高種姓,才能享樂人間。

婆羅門教其實是雅利安人的一個陰謀,一種統治手段。

然而在這個時候,也就是吠陀時代晚期,在婆羅門教為主體思想的印度大陸上,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階層沙門。(類似于現在印度滿大街的苦行僧,行乞為生)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沙門的梵文是薩拉蒙娜,原本的意思是指化緣為生專心修行的出家人。

說句不好聽的,佛教的起源就是因為印度大陸當時戰亂頻發,流民四起,到處都是乞丐,唯一不同的就是這些乞丐是信仰婆羅門教,自願吃苦受累,被洗腦的一群乞丐。

是以說印度的“丐幫”是最早佛教的起源也不能說錯。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名叫悉達多喬達摩,他原本是尼泊爾南部釋家國的王子,刹帝利種姓。是以佛教的始祖其實是雅利安血統,是印度的高種姓。

二十九歲時,釋迦牟尼外出巡遊,遇到了病者、老者、死者、修行者,覺知到了人間的苦之後,他出家修行,在苦行中六年,最終在菩提樹下悟得三明與四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佛陀。

然而根據曆史史料互相參證來看,當時釋迦牟尼很有可能是為了躲避王位相争,怕自己遭遇殺身之禍,才外出的。最終在王位塵埃落定之後,為了避免國王對他不放心,派人追殺,是以才決定進行苦修,成為最低賤之人才會幹的苦行僧。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在佛教創教之後,佛陀都是口頭講法,不立文字,是以在佛陀生前并沒有文字留下。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就是一個剛剛創立的印度“丐幫”。

直到釋迦牟尼死亡六百七十四年之後,在佛教的第四次集結上才有佛經被刻錄在貝葉上,這也是最初的佛經貝葉經,也就是巴利文三藏。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貝葉經之是以刻畫在樹葉上,可以想象當時的這個“印度丐幫”是有多窮,發展了六七百年之後,再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竟然隻能用樹葉來記錄。

這說明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洗腦在印度是有多成功,吃苦受累,這輩子苦修下輩子才能更新,這樣的思想已經深深刻畫在了印度人的脊梁之上。

當然雖然佛教源自于印度,源自于婆羅門教,但是它的教義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我們來對比一下佛教與婆羅門教的教義差別。

第一:雙方都認同輪回。

第二:當時的佛教反對本我,認為輪回的主體是無我。

第三:當時的佛教反對至高神存在,認為世界本源是空,沒有所謂的神存在,佛教是無神宗教。

第四:當時的佛教反對種姓制度,認為衆生平等。

第五:當時的佛教反對祭祀和偶像崇拜,提出了四聖谛、八正道等修行法門。

第六:當時的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為涅盤寂靜解脫輪回,不再受種姓制度的限制。

第七:當時的佛教認為諸法空相,一切有為法,應作如是觀,反對教條主義。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總的來說呢,最初的佛教是無神的,是無階級的高度抽象、高度哲學的宗教,與現今的中國佛教完全不同。

可以說在思想高度上,2500年前的印度佛教教義完全高于現今在中國盛行的佛教思想。

之是以有這樣的教條産生,與佛教是一個反婆羅門教有關,最早的佛教思想是一個為低種姓人群、劣勢人群争取權益的教派團體,是以他的思想基本與婆羅門教相反,可以算做一個無産階級的陣營。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但是

在佛教誕生後的五百年時間裡,也就是2500年前,出于傳播的需要,後世的佛教吸收了大量婆羅門教的各種祭祀形式、意識形式,佛教也玩起了偶像崇拜,用各種法門去弘法,要求信徒操守各種教條。

最可悲的是連不認可神的佛陀釋迦摩尼本人,竟然也被後世之人塑造成為了神。

這與當時的佛教無力與婆羅門教抗争,也無法改變印度人深入骨髓的種姓思想有關,是以佛教想要在印度獲得傳播,隻能接受婆羅門教的落後、愚人思想。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佛教思想這樣的改變,讓佛教不再受到婆羅門教的抵制,也讓印度人更容易接受佛教思想。

就這樣一種先進的哲學,淪為了一種宗教。

由于當時的印度佛教反對種姓制度,是以大批低種姓的印度人皈依了佛教,這讓佛教在印度迅速壯大了起來。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信仰佛教的阿育王還派僧侶到國外弘法連連。阿育王的兒子也被派去了斯裡蘭卡傳教,慢慢佛教一度成為了印度第一大宗教。

但是最終印度佛教在公元九世紀,也就是1100多年前,迎來了他的掘墓人,這也是印度教的創始人商傑羅。

3000年前“無神論佛教”高度哲學,為了傳播最終走向低俗

知曉更多曆史人物、曆史事件,請關注道人,為你帶來不一樣的訴說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