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史英華】風雨人生 弦歌不辍——讀齊邦媛《巨流河》||唐小瑭

作者:方志四川

風雨人生 弦歌不辍

——讀齊邦媛《巨流河》

唐小瑭

幾年前讀《巨流河》,為書中那些兵荒馬亂中的流亡故事心緒難平,更被作者齊邦媛打動,這位台灣文學和教育界的前輩身上,有一種讓我仰望、又迷戀到錯不開眼的光輝。

2024年3月28日,齊邦媛去世,享年100歲。我再次捧讀《巨流河》,再次被其間濃郁的悲傷、充沛的情感深深震撼。

《巨流河》是齊邦媛的自傳體回憶錄,以11個章節25萬字的篇幅,回顧了她從東北流亡到北平、南京、重慶,在樂山讀完大學,又從大陸流亡到台灣的颠沛曲折生涯,以及在台灣奮鬥、拼搏,見證一代“移民”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艱辛曆程。前5個章節在大陸,戰火紛飛、家國破碎,後6個章節在台灣,由驚魂甫定、迷茫失措到功成名就,用齊先生自己的話說,“獻身于栖息之地台灣,似是再世為人,卻是穩定真實的六十年”。

【文史英華】風雨人生 弦歌不辍——讀齊邦媛《巨流河》||唐小瑭

齊先生成長的那個時代,是悲傷逆流成河的時代,家國不幸、親人離散,但《巨流河》的整體筆調卻克制、内斂,娓娓道來。羅偉章曾說過,作家“無論遭遇多麼嚴酷的現實,都不要吃驚。寫作者需要盡量客觀地表達。因為客觀才能深刻”。《巨流河》就是客觀、深刻地向讀者展示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讓讀者痛她的痛,悲傷她的悲傷。

書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人物是張大飛,東北子弟,父親在滿洲國成立時因協助抗日,被日本人公開澆油漆燒死。張大飛逃入關内,與齊家相識。他是少年齊邦媛生命中的一道光。七七事變後,張大飛加入空軍,在勝利前夕殉國。得知張大飛死訊的齊邦媛,内心有着刻骨銘心的哀傷,但文字依然是克制、沉靜的:“那兩頁紙的内容也已經背熟,但是我必須找一個地方,好好地想一想……”“看到桌上那個深綠色的軍郵袋時,即使媽媽也難于分辨我臉上流的是淚還是汗。”“這兩大包信,放在一起。這一年夏天,我沒有力量重看,他的死訊雖然在意料中,但來時仍感意外,因而難于印證現實。”

半個世紀後,齊先生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看望張大飛,她寫道,“我要自己去找那塊編号M的碑”,“M号的碑上刻着二十個名字,他的那一欄,簡單地寫着:張大飛 上尉 遼甯營口人 一九一八年生 一九四五年殉職”,“一個立志‘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男子,以血肉之軀殉國,二十六歲的生命就濃縮到碑上這一行字裡了。”——依然是緩慢、沉靜的語氣,但作者心中的那份悲恸,卻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作者寫父親坎坷的一生,寫母親辛勞的一世,寫老師流淚快步走出教室……那樣深情,卻又自持克制。

家國不幸,山河同悲,生長在這樣的年月,齊先生何其不幸!然而,在這樣的亂世,依然能夠在好的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遇到孟志荪、朱光潛、吳宓等名師,又何其有幸!少年、青年時期的邦媛瘦弱、膽小、敏感,動不動就哭,她自己也坦然,她是個在哭泣中長大的孩子。而成年後在台灣的她,卻能夠一步一步成長為可以冷靜、鎮定地承擔、面對一切挫折的“女強人”(這點在她任教科書組主任、編國中國文教科書時可見一般),不再哭泣,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跟她的父母、跟她在人生中遇到的導師該有莫大的關系。

南開中學的張伯苓校長,在全面抗戰最艱難的八年中,始終一如既往地堅守并灌輸給學生堅定的信念:“中國不亡,有我!”校園裡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在校園裡挺胸闊步地行走,看到路旁的學生就過來拍一拍肩、摸一摸頭,問衣服夠不夠,吃得飽不飽。那份精神和給予學生的溫暖,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作者說,“他說過的話,我們散居世界各地的數萬學生都深深記得”。

南開中學的國文老師孟志荪,主編的高中國文,選的都是文學精華,開設的詩選、詞選選修課程,更是為學生打開了文學殿堂之大門,也為齊邦媛先生對文學的熱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光潛老師的“英詩”課,講莎士比亞、雪萊、濟慈,讓“我”真正領閱到了西方詩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盡。當朱老師上課時,教室不再是一間教室,四壁空蕩到了莊嚴的境界,像一些現代的studio(錄音棚),心靈回蕩,似有音樂從四壁彙流而出,引我們進入神奇世界。

當戰事失利,日軍有可能進犯四川時,教育部指令武大由嘉定師管區司令部保護,在必要時撤退進入川康邊境的“雷馬屏峨”彜族自治區,校長王星拱在寒風中講話:“……絕沒有放棄的一天,大家都盡各人的力,教育部指令各校,不到最後一日,弦歌不辍。”好一個“弦歌不辍”!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尚能穿透書頁,感動讀者,更何況當時當景,身處學校的年輕學生。齊邦媛先生說:“這之後六十年,走過千山萬水,‘雷馬屏峨’這四個字帶着悲壯的聲音在我心中不時響起,代表着一種最後的安全。人生沒有絕路,任何情況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

【文史英華】風雨人生 弦歌不辍——讀齊邦媛《巨流河》||唐小瑭

弦歌不辍,成為了齊先生一輩子堅守的信條。

她畢生從事教育,勤勉躬耕于教壇,有着“永遠的齊老師”之稱,獲得諸多名校的教授殊榮;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 将西方文學引介到台灣,将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被人稱為“台灣文學的守護天使”。

雖曆經磨難、飽受創傷,風雨一生,但齊先生依然擁有一顆至善、至美的溫暖之心,這是先生身上,最令人欽敬之處。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遼河是遼甯的母親河,遼甯是齊先生的出生地、故鄉,一輩子魂牽夢萦之所;啞口海位于台灣南端,是鵝巒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台灣是齊先生後半生成家、立業、奮鬥、熱愛之地。《巨流河》,從東北的巨流河寫起,以台灣的啞口海結束,真實記錄中國近百年來波瀾壯闊的近代史,把那個時代的巨大悲傷呈現給世人。

據說洶湧海浪沖擊到啞口海,聲消音滅,然而那些犧牲者的鮮血,流亡者的熱淚,不應該被遺忘。《巨流河》是齊邦媛先生留給我們的一份厚重禮物。

【文史英華】風雨人生 弦歌不辍——讀齊邦媛《巨流河》||唐小瑭

作者簡介

唐小瑭,本名唐明霞,重慶人,現居成都,退役軍人,四川省散文學會評論部部長,曾在《青年文摘》《西南商報》《湖南勞工報》等報刊發表文章。靜看世間百态人生,摯愛紅塵風流美好。

【文史英華】風雨人生 弦歌不辍——讀齊邦媛《巨流河》||唐小瑭

來源:不惟讀書

作者:唐小瑭(四川省散文學會評論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