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作者:浙東盧軍斌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甲辰夏至後一日,吾與新昌梅渚泥人家天朋兄至天台街頭,拜谒清代天台山齊大人召南先生墓園。先生一代鴻儒,萬世楷模。

齊召南者,雍正乾隆年間,清代天台龍山坦人,曾教皇子書,時朝廷尊稱齊大人。百度有載:幼而穎敏,鄉裡稱神童。雍正十一年,命舉博學鴻詞,召南以副榜貢生被薦。乾隆元年,廷試二等,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讨。八年,禦試翰詹各官,擢中允,遷侍讀。九年,以父喪去官。時方校刻經史,召南分撰禮記、漢書考證,命即家撰進。服除,起原官。十二年,遷侍讀學士。

十三年,複試翰詹各官,以召南列首,擢内閣學士,命上書房行走。遷禮部侍郎。上於甯古塔得古鏡,問召南,召南辨其款識,具陳原委。上顧左右曰:“是不愧博學鴻詞矣!”上西苑射,發十九矢皆中的,顧尚書蔣溥及召南曰:“不可無詩!”召南進詩,上和以賜。

  十四年夏,召南散直堕馬,觸大石,顱幾裂。上聞,遣蒙古醫就視,賜以藥。語皇子宏适:“汝師傅病如何?當頻使存問!”幸木蘭,使賜鹿脯十五束。及冬,入謝,上慰勞,召南因乞歸,固請乃許。及行,賜紗、葛各二端。上南巡,屢迎駕,辄問病狀,出禦制詩命和。上嘗詢天台、雁宕兩山景物,召南對未嘗遊覽。上問:“名勝在鄉裡間,何以不往?”召南對:“山峻溪深,臣有老母,怵古人登高臨深之誡,是以未敢往。”上深嘉之。既而,以族人周華為書讪上,逮詣京師,吏議坐隐匿,當流,籍其家,上命奪職放歸,還其産十三四。召南歸,遂卒。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從齊召南墓進五六裡到九遮山寒岩明岩景區,此山風景秀逸,山石峻朗有梭有面,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與溫州雁蕩山山脈相同。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此處為當代著名大畫家吳冠中先生天台山寫生地。

吳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筆名“荼”,江蘇宜興人,畢業于巴黎國立進階美術學校,中國當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散文家,“法國文藝最高勳位”和“巴黎市金勳章”得主,二十世紀現代中國藝術的代表之一。

吳冠中1950年回國後,先後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等學院,并擔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曾出版過《吳冠中素描、色彩畫選》《吳冠中中國畫選一輯》《東尋西找集》《吳冠中散文選》等文集。他終生緻力于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獨創的“彩墨畫”獨樹一幟,其著有油畫作品《長江三峽》《北國風光》《魯迅的故鄉》等,水墨畫有《休閑》《幻影》《夢醒》和《巢》《朱顔未改》等。吳冠中畫作《交河故城》被學術界認定為其一生藝術造詣的裡程碑,曾拍賣出4070萬元人民币的天價,創造了中國在世藝術家全球最高成交紀錄。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在北京醫院病逝,享年91歲。吳冠中與朱德群和趙無極被譽為“留法三劍客”。他的夫人是朱碧琴女士。

吳冠中是林風眠的學生,嵊州俞雨汀也是林風眠先生杭州國立藝專的學生,繪畫中西結合,同出一轍,格調高緻無雙。

吳冠中與俞雨汀同為林風眠先生藝術的傳承者推動者之代表人物。

雨汀者,嵊州人氏。百度載記:

俞雨汀 :男 1926年生,浙江嵊州人,為新中國第一批國立藝專(現中國美術學院)學生。學習期間,以全班素描第一的成績得老師蘇天賜器重,并被推薦成為林風眠入室弟子。直到晚年,林風眠還多次提及俞雨汀,對其作品依舊十分關注,肯定俞雨汀繪畫才能。俞雨汀後回鄉隐居,潛心研究中國畫中西兼合的繪畫語言,并與師友保持交流往來,奠定創作方向。俞雨汀以獨善其身、莊嚴自守的處世繪畫方式引起了畫壇的重視,其繪畫語言有深邃意境,集中西大成,為林門(林風眠)繪畫傳承與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林風眠是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的創始者之一,其藝術生涯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藝術發展的縮影;吳冠中和趙無極是他的學生,同時也是其“中西融合”藝術理念的踐行者,他們共同成為中國現代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齊召南先生著作等身,深得為官為臣之道,詩文書地理尤精。百度載雲:

齊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風,号瓊台,晚号息園。浙江天台人。清代地理學家。幼有神童之稱,精于輿地之學,又善書法。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鄉試中副車,雍正十一年(1733年),舉博學鴻詞,以副榜貢生被薦。乾隆元年(1736年),召試于保和殿,欽定二等第八名,為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讨。次年參修《大清一統志》。乾隆六年(1741年),撰《外藩書》。乾隆十二年(1747年),充《續文獻通考》副總裁。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水道提綱》28卷。另著有《寶綸堂集古錄》、《寶綸堂文鈔詩鈔》、《齊太史移居集》、《瓊台集》、《曆代帝王年表》、《後漢公卿表》等。

先生高風亮節,高山仰止。齊召南先賢有詩存新昌道中,一篇已至冠絕,可與明楊升庵互相媲美矣。

新昌道中

窈窕溪山畫不如,行遊況值雁來初。霜前隴色開茅屋,煙外春聲度筍輿。

竹笕引泉分雪灌,麥畦梯壁帶雲鋤。劉門道是劉郎宅,風物真疑漢代餘。

​赤城猶在碧峰南,曉霧渾疑夢裡探。難得天雞呼海日,但看風竹寫空潭。

煙霞枕席人千古,鐘鼓晨昏佛一龛。應笑郵亭迎過客,勞勞來去幾停骖。

時人譽齊大人召南先生“于學無不博, 自天文律曆,以至山川疆域,險阻要隘,了若指掌”。他曾題寫天台山十景,千古流傳,無出其右。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前賢已逝,高标立世。後學如我斯,身為天台讀書人,不深究前賢學問之道,恥于學問淺薄;用功之不勤進;用心之不精深;俯仰愧對天地之間,天台山齊氏、賈氏、龐氏、潘氏、蔡氏、王氏、鄭式、孫氏、陳氏之家族淵源流長,地理如金蟾圍伏朝向三洲潭頂,開世紀之光。今之視昔,猶如後世之俯前世,途進五六裡至範增廟,西楚第一謀士歸隐墓地,楚漢傳奇遺迹:前有東江橋,橋下江東溪。溪左黃龍背印山脈,山如伏龍;右有金蟾望月獅山,吳頭楚尾之地。。可追述華夏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昌盛之始,今追昔撫今,身為天台山人,豈不痛哉!暮至新昌泥人家,滂沱大雨淋漓,夜雨聽蕉時一更已人靜。三五友喝茶六七碗,略談江夏滔滔,複讀齊大人新昌道中詩一篇。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歸去來兮,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安靜。恥學問不精,用心不勤,用功不深。俯仰敬先賢之高标立世,不改文心,班門弄斧謹以詩文為紀,附題天台山古詩十九首為骥尾鬓角矣。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古詩天台訪仙十九首

天台訪仙(一)

春分晝夜了無痕,

不問西東悟道心。

醉酒眠花天地外,

桃源深處遇仙禽。

天台訪仙(二)

才絕東南十萬裡,

春風許我三千年。

一曲鄉音箫聲漫,

天台白鶴訪家仙。

天台訪仙(三)

桃櫻鬥豔春風裡,

吹落明湖映碧霄。

洗卻凡塵千萬事,

紫凝夜月卧聽箫。

天台訪仙(四)

飲罷黃茶時未曉,

子規啼處杜鵑翩。

擡頭聊見朦胧月,

雲霧深深作茶仙。

天台訪仙(五)

瓊宇朗月松風下,

碧水樓台淨似煙。

四海雲遊詩夢客,

仙蹤影迹九峰巅。

天台訪仙(六)

潛心悟道訪金庭,

十裡春風碧水清。

雲上相逢花若語,

千紅萬紫卷潮聲。

天台訪仙(七)

風吹湖面夜初涼,

宿鳥枝頭澹月妝。

夏日無愁蛤蟆叫,

未眠一夜坐荷塘。

天台訪仙(八)

癡情化作天台木,

萬縷琪花卧九層。

所謂相思皆偈語,

滿斟雲霧破山棱。

天台訪仙(九)

昨日天台離别後,

相逢明日又天台。

黃犬茅前嚣陌客,

雲栖白鶴久徘徊。

天台訪仙(十)

尋芳日暮惜春去,

月影移花似點苔。

天本憐香留半朵,

曉窗竹雨蝶初來。

天台訪仙(十一)

雲中騎鶴桃源去,

飛向雙溪水滿流。

覓得靈龜背上座,

煙塵盡處忘封侯。

天台訪仙(十二)

松邊竹影芭蕉綠,

茅草池塘繞樹藤。

隴角秧長逢雨助,

護國寺裡護國僧。

天台訪仙(十三)

江南五月雨中遊,

何處天涯泛棹舟。

霧瑣千峰雲欲沒,

茕茕白鹭隐樓頭。

天台訪仙(十四)

花海香堤問客橋,

夏風慣舉綠裙腰。

長空如洗飄雲朵,

憶起天台片片嬌。

天台訪仙(十五)

把月吹圓酒自斟,

揚州風月太情深。

仙家華頂吹花去,

客夢春風到夏林。

天台訪仙(十六)

此身夢幻成仙道,

寫盡天台不肯休。

西顧奔流終到海,

春秋冬夏為詩愁。

天台訪仙(十七)

一見傾心明月夜,

相逢未遇憶天台。

尋聲暗問千荷語,

暮暮朝朝妒範蠡。

天台訪仙(十八)

劉郎采藥仙山近,

換取人間今古聞。

依舊桃花流水繞,

橫空白鶴向雲勤。

天台訪仙(十九)

江南醉飲太湖水,

問訊桃花蟹眼開。

未解思鄉鷗鹭近,

白雲遙望憶天台。

〈完〉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
茶助詩情爽​,緣來鶴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