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作者:鑫車評

徐海東雖長期病休,但榮列大将第二,實至名歸。他的三大功勞赫赫有名:開辟鄂豫皖根據地,擴大紅25軍,為長征勝利貢獻力量。這些功績,足以彰顯其卓越貢獻。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徐海東在十大将中獨樹一幟,既無粟裕戰神般的指揮經驗,又缺張雲逸老将的資曆,不似黃克誠常獻高見,更非陳赓擁有多方人脈。然而,他的存在與貢獻,依舊在将星中熠熠生輝。

加之身體欠佳與傷病所累,自抗戰中後期起,徐海東便長期休養,幾乎缺席了整個解放戰争。盡管如此,他的英勇事迹與卓越貢獻仍永載史冊。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徐海東在衆将之中竟能脫穎而出,高居大将之位的次席。這一結果既展現了他的卓越貢獻,也彰顯了對其深厚戰功的認可,實至名歸。

徐海東聞訊将獲大将軍銜且位居次席,自覺不妥,因久離戰場,期間諸多将帥英勇建功。然主席與總理力挺原方案,認為徐海東功勳卓著,擔此殊榮實至名歸。

主席在不同場合多次贊揚徐海東,贊其為革命立下大功,譽為勞工階級的楷模。在廣州療養時,主席為避免打擾徐海東休息,甚至訓示司機滑行下坡,過了住處再發動汽車,解釋稱:“海東同志是病人,需要良好的休息。”

總理對徐海東充滿敬意。某次北戴河之行,徐海東拜訪總理時,恰逢總理正在理發。一見徐海東,總理立即起身相迎,兩人深入交談四十餘分鐘。直至徐海東離去,總理才繼續完成理發事宜。

徐海東将軍究竟立下何等赫赫戰功,方能位列大将榜眼,更赢得主席與總理之雙重青睐?其英勇事迹,定非同凡響,實至名歸。其功績卓越,令人敬仰,堪為後世楷模。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提及徐海東的赫赫戰功,不妨借國民黨之口一窺究竟。紅軍時期,南京飛機竟飛臨前線,撒下傳單,對彭德懷與徐海東高額懸賞,此舉足見二人之英勇與威名,亦顯徐海東之非凡貢獻。

擊斃彭德懷、徐海東,投誠我軍者,賞洋十萬;擊斃其他匪首,視情獎勵。

埃德加·斯諾回憶,初見徐海東時,他顯得頗為羞澀。彭德懷為他引薦道:“那邊站着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紅軍将領。你瞧出來了嗎?”斯諾點頭,對這位傳奇人物印象深刻。

徐海東立即展露笑顔,面龐泛起紅潤,嘴角的兩顆門牙缺失,形成一個大洞,顯得他像個頑皮孩童。衆人見此情景,都忍不住笑出了聲,氣氛頓時變得輕松歡快。

徐海東将軍名聲響亮,戰場上勇猛如虎,人稱“徐老虎”。然而他脾氣火爆,對己對人皆嚴格。這種嚴厲讓人敬畏,他既對戰友嚴要求,更對自己毫不留情,這種品質使得人們對他既尊敬又畏懼。

徐海東為人真誠熱情,性格簡單而略顯天真。他生活自律,煙酒不沾,身材魁梧。革命生涯中,他屢受重傷,遍體鱗傷,最嚴重的一次子彈從左眼下穿頭而過,自耳後穿出,但他始終堅韌不拔。

此次重傷令他陷入四天四夜的沉睡,長征路上條件艱苦,藥物匮乏。女戰士周東屏僅能以鹽水反複為徐海東清洗傷口。第五日,徐海東終于蘇醒,周東屏激動得抱住他放聲痛哭。

周東屏,後來成為了徐海東的賢内助。兩人攜手共度風雨,相濡以沫。周東屏以其賢良淑德、善解人意的品質,赢得了徐海東的深深敬意和摯愛。

此次為徐海東第九次負傷,傷勢尤為嚴重。昔日子彈嵌腿難拔,他竟忍痛以手摳出。相較于此次昏迷四日之重創,昔日之傷可謂輕微。徐将軍之堅毅與勇敢,令人敬佩。

斯諾問及徐海東是否懼怕受傷,他露出憨厚的笑容,直言道:“倒不怎麼怕,我從小就常挨打,現在早已習以為常了。”其坦然與豁達,令人欽佩。

經過深入了解,斯諾震驚地發現,徐海東為了革命事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的全家,整整66口人,都遭到了敵人的冷酷殺害,這樣的犧牲令人痛惜。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1934年11月16日午後,寒風凜冽,雨雪紛飛。位于河南南部羅山縣何家沖的紅25軍,兵力不足三千,毅然踏上了屬于自己的長征之路,踏上了漫漫征途。

紅25軍原隸屬鄂豫皖蘇區,作為紅四方面軍的重要力量。在張國焘、陳昌浩和徐向前率主力西征後,紅25軍受命留守原地,堅守蘇區陣地,繼續為革命事業貢獻力量。

紅25軍中,戰士多為未滿18歲的青少年,更有僅十餘歲的小紅軍。軍内資曆最深者,唯軍長程子華29歲,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34歲三人。

紅25軍的戰士多為英勇西征至川陝的紅四方面軍子弟,或是烈士留下的孤兒。這支軍隊中,最小的戰士年僅八、九歲,他們雖年幼,卻懷揣着堅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長征前夕,紅25軍原由徐海東上司。程子華受命自中央赴任參謀長,徐海東展現高尚品格,禮讓程子華升任軍長,自甘屈居副職。吳煥先繼續擔任政委之職,共同上司紅軍前行。

紅軍三大主力長征衆所周知,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紅25軍雖源于紅四方面軍,但其長征路線卻與之迥異,更與其餘主力紅軍毫無交集。這支僅不到三千人的隊伍,獨自完成了長征,既無策應,亦無會師。

紅25軍自豫南征程始,輾轉豫、鄂、陝、甘四省,曆經數月大戰無數。政委吳煥先勇渡泾河支流禭河,英勇犧牲;書記徐寶珊帶病長征,終病逝于途中,彰顯堅毅精神。

最終,紅25軍成功抵達陝北,且其長征早于紅軍三大主力結束。當徐海東、程子華率領的紅25軍與劉志丹的陝北紅軍會師時,毛主席的中央紅軍仍在西南部的茂密叢林中前行。

徐海東率領紅25軍獨自完成長征,堪稱中國革命的一大壯舉!曆經磨難,紅25軍人數不減反增,抵達陝北時,全軍規模已壯大至3400餘人,相較出發時更添500餘壯士!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當紅25軍臨近陝北,即将完成長征之際,徐海東果敢做出驚人之舉:他選擇沿西蘭公路頻頻出擊鄰近縣城,高調展現己方位置與行軍軌迹,此舉風險重重,卻顯露出其非凡膽識。

我們的此舉意在與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形成有力的協同,確定整個行動計劃的順利進行。這一決策的背後,是對全局的深思熟慮與精準把控,力求在戰略層面達到最佳效果。

1935年盛夏,紅25軍逼近西安之際,俘一敵政府區長。在其辦公桌,戰士們發現《大公報》,載有喜訊: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勝利會師,前鋒已迫近松潘,官兵聞訊歡欣鼓舞。

徐海東、吳煥先與程子華緊盯着手中的報紙,内心澎湃不已。與中央失聯已半年有餘,未曾料想主力紅軍竟已逼近陝北。這消息令他們振奮不已,期待與主力紅軍早日會師。

鄂豫皖省委緊急研讨未來行軍政策,最終明确方向:紅25軍奔赴陝北,與中央紅軍會師,沿途堅決打擊敵軍,削弱反動勢力,助力主力紅軍北進。決議堅定表示:“即便三千将士犧牲,亦要牽制敵力,確定紅一、紅四方面軍無阻北行!”

紅25軍穿越秦嶺,深入甘肅南部,令天水震動。随後,在陝甘之間遊弋,渡過渭河後迅速占領秦安。繼而穿越西蘭公路,順利抵達甯夏邊境的興隆鎮。

興隆鎮衆人笃信,紅軍主力北進必經此地,且定将越西蘭公路。是以,紅25軍上司層決定留下,在此與敵巧妙周旋,同時靜待中央及主力紅軍的到來。

經過深入分析與精準推算,他們斷定在半個月的期限之内,主力紅軍必将抵達此地。此刻,他們滿懷信心,靜待紅軍的到來,共同迎接勝利的曙光。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對軍事略知一二的人都能明白,紅25軍所采取的這類行動無疑是充滿風險的。其每一次的出征都猶如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然而,紅25軍勇毅無畏,明知前路艱險卻毅然前行。他們堅定地将自己釘在西蘭公路上,猶如一枚釘子,深深地嵌入其中,堅守陣地長達18天之久!

時至8月31日,紅25軍久候主力紅軍不至,全軍已深陷敵軍包圍,生死存亡之際,徐海東與程子華果斷決策,率部向北突圍,直指陝北,力求一線生機。

紅25軍雖未與主力紅軍會合,但其在18天中的頑強戰鬥與行軍,意義重大。他們不惜犧牲,成功牽制陝甘甯敵軍,為主力紅軍北上創造良機。《紅二十五軍戰史》高度評價其決策,譽為遠見卓識、胸懷全局。

徐海東同志為中國革命做出的第二大貢獻同樣舉世矚目。他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中國革命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紅25軍政委吳煥先英勇犧牲,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因病離世,兩人留下的重任遂由程子華原軍長接手。而原副軍長徐海東則晉升為紅25軍軍長,他本就曾擔此重任,此次不過是再次肩負使命。

紅25軍在嚴重饑荒的困境中,成功擺脫敵兵追擊。9月中旬,穿越陝甘邊界子午嶺。在洛河邊,紅軍戰士們巧遇牧羊人,以500元購得數百隻羊,讓全軍得以飽餐一頓,振奮士氣。

九月十五日,紅25軍曆經艱辛,終于抵達陝西延川。此刻,陝北紅軍的創始人劉志丹正率領紅26軍與紅27軍翹首以盼,期盼着與他們共同會師,共鑄新的輝煌!

三日後,紅15軍團應運而生,由三支紅軍隊伍融合而成,轄下三師,兵力七千餘人。軍團長一職,由徐海東擔綱,政委程子華坐鎮,劉志丹則兼任副軍團長與參謀長之職。

徐海東與衆人歡慶紅15軍團誕生之際,對主力紅軍的變遷一無所知。他們未察覺主席上司的紅軍曆經曲折與危機,更不知紅四方面軍南轅北轍的彎路。就在徐海東就任軍團長時,主席剛率紅軍艱難走出草地。

離開草地,身為偵察連長的梁興初為主席尋得一份報紙。這份“禮物”無比珍貴,因為紅軍在遼闊草地與世隔絕。如今見到報紙,主席眼中閃爍出喜悅的光芒。

主席翻閱報紙時,目光突然凝固: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與劉志丹的陝北紅軍在延川勝利會師,這一喜訊令人振奮!兩支紅軍力量的聯合,預示着新的希望與力量正在彙聚。

經過深入探索,主力紅軍終于得知,陝北的深處竟然也藏有蘇區,其規模之大,竟可與中央蘇區相媲美!這一發現,無疑為紅軍帶來了新的希望與生機。

在主席的堅定上司下,紅軍主力部隊明确了前進的方向——陝北蘇區。我們懷揣着信仰與決心,朝着那個充滿希望的土地,奮勇前行,書寫着屬于紅軍的輝煌篇章。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紅軍主力奔赴陝北途中,重組為陝甘支隊。彭德懷出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林彪輔佐為副司令員,葉劍英則擔綱總參謀長之職。衆志成城,共同引領紅軍走向新的征程。

10月4日,陝甘支隊成功占領西蘭公路,這條道路在一個月前曾見證了紅25軍為等待主力紅軍而堅守18天的英勇鬥争。如今,它再次成為紅軍前進的重要通道。

陝甘支隊緊随紅25軍的足迹前行,穿越西蘭公路深入回族地域,越過巍峨的六盤山。途中,成功擊敗張學良東北軍一團,獲得豐富物資,最終勝利抵達吳起鎮,完成壯麗征程。

此乃必将載入史冊之地,發生于1935年10月19日。自中央紅軍辭别瑞金,跨越于都河向西征伐,曆經整整一年又九日之久!時光荏苒,然其輝煌曆程永載青史。

在吳起鎮,彭德懷指揮得當,成功擊退張學良的東北軍和馬鴻賓的西北軍,大獲全勝。主席對此次勝利極為滿意,特贈詩一首以表贊賞,詩篇傳頌至今,成為經典之作。

峻嶺險途深坑,大軍勇往直前。試問誰敢揮劍躍馬,唯我英勇彭大将軍!壯志淩雲,氣吞山河,馳騁疆場,盡顯英勇本色。

吳起鎮的到來,象征着中央紅軍曆經艱險的長征終得圓滿收官。自此,他們克服了無數困難與挑戰,終于走到了勝利的彼岸,迎來了新的征程與希望。

10月30日,陝甘紅軍自吳起鎮向東進軍,計劃與紅15軍團彙合。得知消息,前線指揮的徐海東立刻驅馬返程。曆經三小時,跨越130裡路,他策馬疾馳至下寺灣,下馬後汗水浸透後背,盡顯急切之情。

踏入院落,徐海東目睹紅15軍團政委程子華正與數人交談。程子華急忙引薦,但徐海東心緒紛亂,未及細聽。隻見一位高大威猛、長發披肩的男士伸出手來,以濃厚的湖南口音親切地說:“海東同志,辛苦你了!”

刹那之間,徐海東驚愕地張大了嘴,卻無言以對。這便是我們的毛主席!這便是我們翹首以盼的中央紅軍!他們終于來了,如星辰降臨,如月光灑落。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陝甘支隊與紅15軍團在盛大的集會上共襄盛舉,熱烈慶祝兩支英勇的軍隊勝利會師。這一時刻,兩軍将士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曆史性的時刻,彰顯着團結與力量的磅礴氣勢。

會上,陝甘支隊積極輸送大批軍政人才,如宋時輪、周士第、王首道及伍修權等名将至紅15軍團。同時,紅15軍團慷慨提供物資支援,涵蓋槍支彈藥、裝備、布匹被服、醫療物資及糧秣等必需品。

陝甘支隊曆經長征磨難,人數銳減至七千餘衆,物資匮乏,生活艱難。毛澤東親赴徐海東處求援,徐海東慷慨解囊,慷慨捐出五千大洋,要知道,紅15軍團全部資産不過七千塊。

在紅軍輾轉至陝北之際,正值困境重重。徐海東慷慨解囊,傾囊相助,将家中大部分财物奉獻給中央,這一義舉可謂他為中國革命作出的第三大傑出貢獻!

主席深刻銘記徐海東在緊要關頭給予中央的援助,這份感激之情促使他贊譽徐海東為“對中國革命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徐海東的英勇事迹和無私奉獻,無疑為中國革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抗戰爆發後,紅15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以應對嚴峻的戰争形勢。此次改編中,徐海東擔任正旅長,黃克誠則出任副旅長,二人共同肩負起上司旅隊的重任。

徐海東長期病休,為何高居大将第二?看看他的三大功勞就知道了

徐海東,昔日體魄強健,然而經年累月的戰争生涯,使他背負了滿身傷病。在抗日戰争的中後期,他不得不暫别前線,轉入休養,以養精蓄銳,待來日再展雄風。

埃德加·斯諾好奇地詢問他,為何門牙都已脫落。他微笑着解釋,歲月不饒人,時光荏苒,歲月的痕迹也悄然爬上了他的面容,但這并不影響他内心的堅韌與熱忱。

某日,徐海東騎馬偶遇傷兵,欲勒馬探視。不料馬驚亂蹄,将其撞至樹旁。蘇醒之際,徐海東驚覺門牙已嵌樹中,此情此景,實乃意外之傷。

徐海東講話聲音洪亮,常微微探首,此乃因戰時一耳失聰所緻。他與人交談時,總需以聲震屋宇之勢,方顯誠意。此習慣雖顯粗犷,卻更彰顯其堅韌不拔的軍人風範。

1960年冬,徐海東在白雲山腳的廣州療養院修養身心,偶遇了同在此處的董必武老人。兩人不期而遇,共度了一段甯靜時光,在青山綠水間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董老是聞名的“延安五老”之一,不僅是革命的前輩,學識也淵博非凡,通曉古今。他與徐海東同為湖北同鄉,雖年齡相差14歲,卻情誼深厚,成為了一段佳話般的“忘年之交”。

徐海東坦言:“我也如是,是以年輕人都戲稱我為‘古老頭’。這份别稱,既是對我歲月的認可,也寓含着對我經驗的尊重,我欣然接受。”

董老帶着笑意,輕松地說:“看你,哪裡顯老了?根本不算老嘛。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親切地叫你‘海東’,而不是‘徐老’啊。”

徐海東聽聞此言,輕撓後腦勺,随即放聲大笑,爽朗道:“董老言重了,在您面前,我徐海東豈敢稱老?您永遠是我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