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募基金産品啟動“二次降費”

作者:城市金融報

 本報綜合報道 公募基金産品開啟“二次降費”。

  自公募基金費率改革以來,多家公募基金旗下産品先後實施了以管理費和托管費為核心、以公募基金交易傭金為核心、以基金銷售環節降費為核心的多階段降費行動。今年以來,截至6月23日,全市場至少有164隻基金産品(不同份額分開計算)宣布調降管理費率。在調降管理費率的基金中,出現了“二次降費”的新趨勢。

  那麼,多隻産品為何“二次降費”?“降本”之外,基金公司究竟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來“增效”?

公募基金産品啟動“二次降費”

多款基金産品“二次降費”

  近日,多家基金公司相繼宣布下調旗下部分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的管理費率。

  6月21日,長城基金釋出公告稱,決定自2024年6月24日起,降低長城久益靈活配置混合的管理費等多項費率,其中管理費率從年費率的1.20%調整為0.40%。當日,工銀瑞信基金也釋出公告稱,對工銀瑞信紅利優享靈活配置混合的管理費年費率由1.0%調整至0.6%。

  除了這兩隻基金,近期國融基金、泰信基金也對旗下的部分靈活配置混合基金進行了費率調整。

  那麼,公募行業的“降本增效”為何來得如此猛烈?

  持續降費的背後,有行業降費趨勢的影響,也有各家基金公司基于持續營銷的考慮。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厘清公募基金的收入構成是怎樣的。一般來說,公募基金的費用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是交易費用,包括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場内交易傭金等;其次是基金的運作費用,包括托管費、轉換費、尾随傭金和其他運作費用;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浮動費用,包括基金管理費和業績報酬等。

  其中,管理費自然是公募基金收入的主要來源。根據Wind資料計算,管理費占基金公司營收比重普遍在80%以上,超過90%的也不少見,是公募基金收入的主力軍。

  而在過去幾年間,一方面是市場震蕩調整、公募基金賺錢效應減弱,權益類産品發行降至冰點,以主動權益産品為主的基金管理人受到巨大沖擊;另一方面,2023年下半年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式啟動,有第三方資料估算,近10家公募機構的管理費收入預計比2023年底減少5億元以上,30家左右機構管理費收入減少1億元以上,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了各種“降本”奇招的出現。

  此外,在近期宣布降費的這些基金中,出現了“二次降費”的新情況。例如,本月剛剛宣布降費的工銀瑞信紅利優享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曾于去年5月份首次調降管理費年費率,由1.5%調低至1.0%,近期再由1.0%調低至0.6%;再如泰信鑫利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曾于去年6月份首次調降管理費年費率,由1.2%調低至0.4%,近期再由0.4%調低至0.3%。

  據不完全統計,自公募基金費率改革以來,全市場至少有17隻基金實施了兩次管理費年費調降行動。“二次調降”的基金産品大多為權益型基金,如國融融泰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東海美麗中國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國聯高股息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富國大盤價值量化精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等。另有少部分債券型基金,如富國純債債券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等。

“降費”背後的思考

  在目前市場競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多家基金公司選擇主動下調旗下基金的管理費率,其目的或在于吸引更多投資者,提升産品的市場競争力。通過大幅降低管理費率,基金公司希望以更低的費用吸引投資者,擴大基金規模,進而提升基金的整體業績表現。

  對投資者而言,基金管理費率的下調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管理費率的降低意味着投資者可以承擔更少的費用成本,進而有望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以長城久益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為例,其管理費率從1.20%下調至0.40%,意味着投資者每年可以節省0.80%的費用支出。如果基金業績表現良好,投資者獲得的實際收益将更加可觀。

  公募基金持續降費,與降低投資者成本、增強投資者幸福感的責任緊密相連。

  财信證券分析師燕轶純表示,降低管理費率有利于降低投資者成本,提升投資回報,也有利于推動各參與主體保持高水準競争,促進行業優勝劣汰。

  北京地區一位從業十餘年的公募基金“老兵”表示,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影響深遠。從短期來看,調降各類費率後營收下降所帶來的壓力是基金公司必須經曆的“陣痛”。但從中長期來看,隻有投資者赢,基金行業才能赢。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的實施,是讓利投資者的重要展現,這将進一步促進基金行業與投資者利益一緻。

基金公司未來走向何方

  基金公司未來将走向何方?新的收益增長點到底在哪裡?

  對此,中歐基金董事長窦玉明指出,伴随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不斷提升,公募基金行業或面臨三個階段的發展。第一階段比較強調個體能力,第二階段更強調團隊能力(即工業化階段),第三階段将迎來數智化、人機結合的階段。

  現階段中國基金行業正經曆從個體化向工業化轉型的階段。所謂工業化階段,就是做好内部的協同、專業的分工、團隊的協作,讓大家協作效率越來越高,更多依靠平台而不是個人力量把長期業績做得更穩定、可預期。

  國泰基金方面則表示,産品布局層面,未來的增長點在于滿足投資者的細分需求。目前的公募基金總規模已經超過30萬億元,不同的産品類型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投資者的配置需求,但仍有空間待挖掘,我們将持續挖掘投資者的細分需求,在其中找到潛在的業務增長點。此外,持續提高投研能力,提高投資者的獲得感,在信任的基礎上擷取高品質的規模增長,而在投資布局層面,未來的增長點則在于找到有潛力的投資标的。

  有公募高管坦言,短期内管理費仍是公募傳統營收模式的主要來源,但展望未來,有幾個方面應該可以考慮成為立足客戶需求的新的收益增長點。

  首先是綜合解決方案的提供,包括從政策服務、配置服務、産品包到持續的研究報告,即從以前單純買産品的模式到賣解決方案與服務。第二是ESG研究與解決方案,公募基金在ESG研究體系、技術與資料沉澱方面有很強的競争優勢,在綠色金融大背景下,向機構投資者提供包括評分研究、解決方案等在内的ESG綜合服務也會是一個趨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向是金融科技服務,公募基金在金融方面有深度沉澱優勢,而資料化領先的公司在金融科技服務上也具有競争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