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作者:三農科普
導語: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陸自古就是農業為主的社會,尤其是在古代,生活和經濟來源主要是靠種地。但是,在古代種地受天氣影響的較大,旱了絕産,澇了也絕産,要靠老天賞飯吃。

即便是到了現代,科技和農業技術水準這麼發達,在大的旱澇面前也是沒有太多辦法的,基本上都是承受的份,往往會給人們帶來較大的損失。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今年湖南的暴雨、安徽的強降雨、江西的暴雨、廣東的暴雨、廣西的暴雨、福建的暴雨、黑龍江的暴雨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皖北等地幹旱都給當地人們帶來較大的經濟和财産損失。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今年南方的一些地區就像被暴雨“鎖定”了一樣,幾乎每天都有南方下暴雨的新聞,不是發生了城市内澇,就是農田被淹沒,給當地人們帶來很大的不便和經濟損失。其實,今年北方的幹旱也是非常嚴重的,據中國民政部救災司消息,進入6月以來,大陸華北、黃淮、西北、東北、西南部分地區高溫少雨,遭受幹旱災害,河北、山西、内蒙古、遼甯、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甯夏13省(自治區、直轄市)359個縣(市、區、旗)4849.3萬人受災,499.9萬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其中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343.9萬人;354.8萬頭(隻)大牲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6228.6千公頃,其中絕收613.8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12.7億元。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今年南方澇,北方旱,其實是和季風的活動和強弱有關。從大陸的氣候狀況來看,季風活動軌迹每年公曆5-6月份主要會影響大陸華南一帶,到了公曆6-7月份開始影響到我大陸長江中下遊,然後再往北推,一直推到8月下旬,季風開始走回頭路了,到了9月上旬左右再次回到南方,這個時候夏季就基本上結束了。

翻看了一些資料,大多都是說,在夏季風比較強的年份裡,通常表現為南方雨季較短,北方雨季較長,容易出現南旱北澇的情況;而在夏季風弱的年份裡,大陸南方雨季長,則會出現南澇北旱的情況。今年的夏季風就相對比較弱,往北推不動。是以,南方多暴雨,北方多地比較幹旱。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其實,從曆史上來看,一般較大的旱災幾乎都是出現在北方。例如,近500年來,像萬曆時期6年大旱、崇祯時期的9年大旱,乾隆時期的5年大旱,以及光緒年間的丁戊齊荒等,都是出現在大陸的北方地區。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北方發生幹旱的年份裡,河南幹旱出現的時候比較多,給當地的人們帶來很大的損失。例如,近500年來,河南總計發生大型旱災51次。其中,“崇祯大旱”持續近9年,民不聊生。還有1942年河南旱災,受災人數高達3000萬,蝗蟲肆虐,糧食幾乎顆粒無收。再往後,1986年、1988年、1999年河南全省受災面積超過8000萬畝。其中,1985年至1988年連續4年出現大旱,并且,今年河南又遭遇的旱災,好在下雨了,緩解了旱情,但還是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當然,今年不止河南幹旱嚴重,山東幹旱也是挺嚴重的,好在,接下來的6月28日前後山東也要下雨了,屆時,旱情将得到有效緩解。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下面來簡單了解一下!

這兩次上面已經提過了,都是發生在清朝,首先來說一下光緒元年(1875年)的大旱災。

翻看曆史,我們能夠知道,1875年年幼的光緒皇帝即位。自光緒帝登基之後,全國各地的降水量開始逐年減少。1875年,糧食産量便已低于常年水準,雖然當時尚未造成大規模的饑荒,但已是風雨欲來了,受幹旱的影響,人們生活越發困難。

到了1876年,旱情更是愈發嚴重。部分地區大半年内滴雨未下,持續的高溫炙烤着大地,農作物枯萎,百姓顆粒無收。到年底時,饑荒已如洪水猛獸般席卷而來,尤其是當時陝西地區最為嚴重。朝廷雖緊急組織赈災,但清朝國庫空虛,杯水車薪的救濟措施已無法抗衡旱。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這場陝西的大旱災一直持續到了1878年才迎來了有效的降雨,旱情解決了,但是,讓人們沒想到的是,接下來又出現了另一場災難。降雨過後,突然爆發了一場瘟疫,面對這場接踵而至的災難,人們根本沒有準備,毫無招架之力,讓人們更加無助。數千萬人口在生死線上掙紮。

而此時朝廷則面臨着北疆西域的平定與時代的巨變。加之救災體系的不完善,使得這場災難更加雪上加霜。曆史學家普遍認為,1876年的大旱及其後的瘟疫大災,既是天災也是人禍。經過1875年至1878年的連續災害,民間開始流傳着“大旱過後,必有大災”的說法。

接下來的一次大旱災是出現在光緒33年(1907年),這一年,從進入夏季開始,高溫和幹旱就持續在各地蔓延,水流枯涸,大地幹裂,莊稼在高溫的炙烤下迅速枯萎,顆粒無收,造成了“餓殍載途,白骨盈野”的悲慘景象。這次旱災主要影響大陸山西、河南、山東等地。

“大旱過後,必有大災”的說法,這次又被言中了。旱災過後,人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出現一場罕見的蝗害。隻要是蝗蟲經過的地方,就寸草不剩,這下饑餓的災民想找野草充饑都找不到了。

蝗災過後,終于迎來了久違的大雨,但是讓人們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場大雨從一開始下就沒打算停,又造成了當時多地出現洪澇災害。這還沒完,到了冬天,又遭受了嚴重的雪災,輪番上演的各種自然災害持續數年之久,可見當時的人們承受的苦難有多重。

老話“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據史料的記載,自1907年幹旱到1911年這4年間,給中國北方地區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由于政府應對不力以及官員的腐敗,災情進一步惡化,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離失所,各種災難導緻1000多萬百姓失去了寶貴的生命,而大清王朝也在一年之後徹底滅亡。

當然,舉這兩個例子,不一定就能說明“大旱過後,必有大災”是有道理的,但是至少能夠提醒人們,不好的事情往往都是接踵而至的,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不過,大家也不用擔心,随着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有能力接受大的災情的考驗,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對此大家怎麼看?您認為“大旱過後,必有大災”這句諺語有道理嗎?期待您的評論,感謝閱讀!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