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度國土面積是中國的三分之一,還沒有袁隆平。憑什麼印度可以養活14億人,并且糧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

作者:雲飛觀史

印度國土面積是中國的三分之一,還沒有袁隆平。憑什麼印度可以養活14億人,并且糧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呢?

印度和中國這兩個全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國,卻在糧食供需平衡上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畫面:印度一方面能夠滿足國内需求,另一方面還能大量出口糧食。

這種現象乍看之下似乎令人羨慕,然而,細究其中緣由,卻令人深思。

根據最新資料,印度的總糧食産量預計達到3288.52萬噸,比過去5年的平均産量高出了211.00萬噸。

這個數字乍看之下似乎令人印象深刻,仿佛印度的糧倉正在不斷擴大,源源不斷地為國内外提供食物。

然而,數字背後的故事遠比表面看起來的要複雜得多。印度的農業生産效率相對較低,卻擁有強大的出口能力,這一看似沖突的現象背後隐藏着印度獨特的社會經濟結構。

大量的農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而大多數農民則淪為佃農或雇工,難以獲得勞動的合理回報。

這種不平等的土地配置設定狀況使得富人能夠積累财富并操縱市場價格,進而保障了對全球市場的糧食供應。然而,這種情況也導緻了國内糧食配置設定的嚴重不均,饑餓問題依然普遍存在。

相比之下,中國的情況則更為複雜。盡管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農業國,但由于人口衆多、耕地有限,加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導緻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中國不得不通過進口來補充國内糧食供給。

然而,中國的糧食進口是在保障國内基本自給的基礎上進行的,展現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内、確定産能、适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

中國的糧食政策更強調自給自足,嚴格控制糧食出口,確定"中國人的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這種政策雖然可能在短期内限制了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影響力,但從長遠來看,卻為中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了更為穩固的保障。

印度積極鼓勵糧食出口,将其視為重要的外彙來源和經濟增長點。這種政策雖然在國際市場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但也引發了國内糧食配置設定不均的問題。

相比之下,中國則更注重國内市場的平衡,通過"藏糧于技"等創新政策,不斷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耕地面積約為1.35億公頃,相比印度要少上不少,但糧食生産效率卻遠勝一籌。這背後是中國幾十年來在農業領域不懈努力的結果。

與印度的大地主制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土地公有制保障了農民的權益,使他們能夠自主決定種植什麼作物,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

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們為提高糧食産量做出了巨大貢獻。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技術不僅大幅提高了中國的糧食産量,也為全球的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這種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使得中國的機關面積産量不斷提高,有效緩解了人多地少的沖突。

中國政府始終将糧食安全視為"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裡主要裝中國糧"這一理念深入人心。為此,中國大力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标準農田,提高了農業抗風險能力。

同時,中國還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和抗旱作物,展現了中國特色的農業智慧。

文章來源:金融界——印度政府:總糧食産量預計為3288.52萬噸,比過去5年平均糧食産量高出211.00萬噸

印度國土面積是中國的三分之一,還沒有袁隆平。憑什麼印度可以養活14億人,并且糧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
印度國土面積是中國的三分之一,還沒有袁隆平。憑什麼印度可以養活14億人,并且糧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
印度國土面積是中國的三分之一,還沒有袁隆平。憑什麼印度可以養活14億人,并且糧食吃不完多到出口,而中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