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作者:神秘的先秦時代

覃國,嬴姓,文獻寫作“譚”,《說文》作“覃阝”,地望在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即章丘市龍山鎮的城子崖處。

南宋鄭樵著《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雲:“覃氏,本譚,或去‘言’為覃。梁有東南寍州刺史覃無克。又音尋,今嶺南多此姓焉。宋登科覃日嚴,開州人。”《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又雲:“譚氏,子爵,莊十年滅之。今齊州曆城有古譚城,子孫以國為氏。《急就章》漢有譚平,巴南六姓有譚氏,盤瓠之後也。”

南宋羅泌《路史·國名紀二》記載:“譚,嬴姓國,子爵,齊桓二年滅之。今齊之曆城。武德中為譚州,東南十裡有故城。”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莊公十年注》雲:“譚,國名,《說文》作覃阝。《詩·衛風·碩人》‘譚公維私’,即此譚國。山東省濟南市東南舊有譚城,抗戰前曾發掘出遺址,見《城子崖》一書。”

“覃阝”字,許慎《說文解字》雲:“國也,齊桓公之所滅。從邑覃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國也,齊桓公之所滅’,衛風曰:譚公維私。小雅曰:東國困于役而傷于讒。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左傳莊十年曰: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裡有故譚城。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裡。……按詩、春秋、公、榖皆作譚。許書又無譚字。蓋許所據從邑,齊世家訛作郯。可證司馬所據正作覃阝。覃阝譚古今字也。許書有譚長,不以古字廢今字也。”

譚和郯不是一國,而是兩個不同的國。郯,《說文》雲:“東海縣。帝少昊之後所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東海縣’,東海郡郯、二志同。今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縣西南百裡有故郯城。‘帝少昊之後所封’,前志曰:郯、故國。少昊後,盈姓,按盈即嬴字。宣四年經曰: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郯國也是少昊後嬴姓國,地望在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境,公元前605年,亡于齊,郯國之郯,金文寫作“炎”。

譚國曆史悠久,夏商時期即已存在,魯莊公十年(齊桓公二年),即公元前684年,亡于齊桓公,譚國滅亡後,子孫以譚或覃為氏。

下面簡單介紹金文中所見的“覃”國。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覃父己爵

時代:商代晚期。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8577。

銘文:“覃父己”。

覃,國名,春秋戰國時寫成“覃阝”,文獻寫作“譚”,嬴姓。

父,親稱,

己,日名。啟用日名,是商人及商遺民的用語制度習俗。嚴志斌《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第346頁指出:關于商人日名的啟用機制,是學界長期讨論的一個問題,雖然衆說紛纭,但此問題到目前不能說已解決,仍有待繼續研究。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亞覃父乙卣

時代:商代晚期。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5053。

器蓋同銘:“亞覃父乙”。

亞,釋讀争議較大,至今沒有定論,本文從曹定雲先生等學者的說法。曹定雲認為(見《“亞其”考——殷墟“婦好”墓器物銘文探讨》,《文字集刊》2,文物出版社,1980年;又收入《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4頁。):“‘亞’是一種武職官名,擔任這一職官的通常是諸侯;凡擔任這一職官的諸侯,往往在其國名或其私名前加“亞”字或匡以亞形;此等諸侯之地位似在一般諸侯之上。”

覃,國名。

父,親稱。

乙,日名。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亞覃父丁爵

時代:商代晚期。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8890。

銘文:“亞覃父丁”。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亞共覃父乙簋

時代:商代晚期。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3419。

銘文:“亞共覃父乙”。

共,國族名,相傳是共工氏的後裔國,地望在今河南省輝縣市西北一帶。。據鄒衡先生《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北京),第282頁研究指出:“共工是古史傳說中常見的一位神話人物……,共工是确實存在的,古有共水、共國可以為證。古代地名、國名、族名往往相通,是以共工大概就是一個氏族、部落或者部族之類的名稱,有的文獻上就直接稱為共工氏。”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甲骨文合集》2795正:

……貞:婦共……曰有求(咎)……隹(唯)庚。

婦共,指嫁給商王的共族女子。說明共族和商王室存在婚姻關系。

公元前722年,鄭國發生内亂,鄭莊公之弟共叔段被迫逃到共。《左傳·隐公八年》記載:“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杜預注:“共國,今汲郡共縣。”這表明,到春秋早中期時,共國還存在。《左傳·闵公二年》記載:“益之以共、滕之民。”杜預注:“共及滕,衛别邑。”此時,共,已經成了衛國的一個邊邑,說明至遲到公元前660年之前,共國已經被衛國滅亡。

“亞共覃”,這是共族和覃族組成的複合族徽,表明兩族存在某種較密切的關系。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亞共覃父甲鼎

時代:商代晚期。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1998。

銘文:“亞共覃父甲”。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亞辛共殘銅片

時代:商代晚期。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10476。

銘文:“亞辛共覃乙”。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亞覃尊

時代:商代晚期。

出土:殷墟西區孝民屯M93.4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5949。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銘文:“亞,覃日乙,受日辛,日甲共”。

覃,國族名;受,國族名;共,國族名。亞覃受共,這是三個族組成的複合族徽,表明三者之間有較密切的關系。

日,不應釋讀為丁,而是“日”,和後面天幹組成:“日+天幹”的日名。這個“日”字字形及用法在金文中還有如:囗婦簋(《內建》3687)等。

據謝明文博士《商代金文研究》(中西書局出版社,2022年10月)第553頁指出:“受”作族名共18器,單獨作族名15器(其中3器帶“亞”),與“共”“覃”組成複合族名2器,與“齒”組成複合族名1器。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齒受祖丁尊

時代:商末或周初。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5713。

出現:1985年12月出現在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

銘文:“齒受祖丁”。

齒,族名;受,族名。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亞覃尊

時代:商代晚期。

出土:殷墟西區孝民屯M93.1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5911。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

銘文:“亞:覃,乙日辛甲,共,受”。

覃共受,三族組成的複合族徽。乙日辛甲,指:日乙、日辛、日甲,這應是覃、受、共三族的三位祖先。

據徐中舒《四川彭縣濛陽鎮出土殷代二觯》一文,把本文以上金文所見“覃”字下半部分也釋讀為“覃”,本文存疑,暫以囗代替。如:囗鼎(《內建》1191)等。銘有這個族徽的銅器還見于四川彭縣竹瓦街,見王家祐《記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的銅器》。四川彭縣一帶可能是這個族的居住地,具體怎樣,留待下文研究。覃族屬于東夷,地望在今山東。

金文所見:嬴姓古覃(譚)國

囗鼎

時代:商代。

著錄:《殷周金文內建》1191。

銘文:“囗”,不認識。

據王長豐《殷周金文族徽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冊第566頁的統計,帶有這個族徽銘文的金文至少有48件。

綜上分析,覃國主要活躍于商代政治舞台,進入西周後,金文就很少看見其活動了,進入春秋以後,更是遭到大國的擠壓,最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