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江行遠鄒賢蓮: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作者:教育文摘

2023年,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行遠國小,被教育部評為智慧教育優秀案例。

兩江行遠鄒賢蓮: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鄒賢蓮談“何為好的教育”

“行遠”出自《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學校的辦學理念為“萬物養正,登高行遠”,八個字來自古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養正”取自《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

校長鄒賢蓮認為,教育,要用萬物滋養人的生命,而國小教育作為啟蒙教育,深刻影響着一個人一輩子的發展軌迹。自2018年建校以來,這所主打數字校園為特色的學校,正在引起衆多關注。

AI時代的教與學:一位小女孩與生成式AI的對話

“我是一個中國女孩,想長高一點,請你給我一份食譜。”生成式AI釋出不久,重慶兩江行遠國小的一次升旗儀式上,資訊技術老師組織全校學生在操場大螢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話,一位小女孩的問題,讓鄒賢蓮印象深刻。

從建校到現在,學生身上的變化是顯性的。他們面對鏡頭不拘泥,會在非正式學習空間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面對陌生人,他們會自信社交。辨識思維,不是一個形而上的空泛符号,已經融入到日常。

穿梭在校園,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一位小朋友一手拿着任務單,一邊觀察葉子,一邊畫畫。整個校園環境,是一個用于校内研學的微生态。

這幾年,因為學校走的路子太過創新,鄒賢蓮遭受到的質疑聲不少:“學校一定很有錢”、“都是表面功夫”……

靜谧優美的校園環境,紅磚堆砌的現代教學樓,嶄新的塑膠運動場,開放的咖啡聊天區,還有一個2000多平的非正式學校空間——行遠小鎮。很多第一次參觀學校的人都會感慨,“這一定是一所貴族學校吧。”但,事實上,兩江行遠國小的學生多為附近拆遷還建的農轉非戶口家庭,就是一所普通的公立校。

鄒賢蓮清晰地記得,建校前,正在月牙泉旅行的她,接到了一通電話,上司建議她接手一所學校。

回到重慶後,鄒賢蓮到兩江新區實地檢視。“我記得有一個很陡的坡,太颠簸,車根本開不上來,往裡走是斷頭路。附近沒多少人,有大片大片的農田,狗叫的聲音來回遊蕩。還有一位老頭,探出頭,好奇地看向我。”沒有人會想到,這所原本定位不高的學校會穩健生長,成為一所真正的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當無法做選擇的時候,隻有把選擇做正确。”用鄒賢蓮的話說,雖然當時心涼了一大半,但該堅守的還要堅守,選擇的路,必須得走下去。

一開始,學校隻有一二年級,沒有計算機教室。鄒賢蓮就在教室樓道安裝了電腦、網絡,作為一個正式學習空間。随着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擠在電腦區,空間不夠用,安全性也成為潛在問題。鄒賢蓮想到了內建式學習空間,把底樓架空,花園修改成活動的地方,再拓展了兩邊的坪壩區域和勞動基地,就有了一個很大的空間。

“為了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我想做一種探索。”努力籌到經費後,她又聯系到重慶一位藝術理念前沿且極具跨界思維,斬獲過國際設計類獎項的年輕設計師,大膽開啟了一場關于教育空間與學習社會化融合的大實驗——行遠小鎮。

“學校是一個充滿了生機、活力、符合人的成長規律的生命體。它同時也是兒童社會化的第一場所,是意識發展逐漸成熟的開始。”空間的全新設計,源自鄒賢蓮與設計團隊對未來教育的了解。以“小鎮”為概念,把小型的社會場景植入到教育場所,将教室變身為“學習空間”,讓孩子們在真實環境中有自主探究的樂趣,進而培養各類素養能力、高階思維。

兩江行遠鄒賢蓮: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空間内部設計了五大功能性區域,分别為“書屋、銀行、議事廳、劇場、程式設計”,室外設定了“農場、市場、工廠、廣場、遊樂場”5大主題場景。

兩江行遠鄒賢蓮: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在這個完全開放且變化的空間裡,學生們可以玩到哪裡,學到哪裡,通過體驗,自然成長。小鎮裡面的學生,被賦予社會化身份,可以是消費者、管理者,也可以是維護者。閱讀區有一塊長廊,朝向戶外大落地窗的一側,配置了電腦和舒适的椅子,學生可以查閱資料,自主學習。

主題小屋打造出來了,裝置從哪裡來?局上司和鄒賢蓮想到了企業捐贈。“你們如果有什麼産品想實驗,擺到我這裡,給孩子們玩玩,見識一下嘛。”

在行遠小鎮落地裝修前,鄒賢蓮已經動身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開啟将近一年的訪學之旅。

“在出發前,我和中層團隊做了無數次研讨,把空間與學校文化結合的每一個細節,小鎮中必備的場景,需要的資料、資源等等,通過一張表系統設計了出來。我走了後,各個部門的上司團隊帶着老師們做了美化與實際落地。我想,這也是管理中系統思維的力量。”

從新加坡的“大先生”精神、為思維而教的學習方式

反思中國當下的課堂

新加坡近一年的生活和學習,鄒賢蓮感受到了震撼。究其内裡,她看到了當文化作用于一個國民日常的生活中時,其彰顯的精神力量。“于我而言,是一種全方位、多元度的人生修煉。”

讓鄒賢蓮最為觸動的,是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們身上的“大先生”精神。每一位教授平均年齡超過60多歲,有些将近70多歲。上課前,他們總是會花時間認真做課前準備,包括教具、課件、上課狀态。課中會站着講幾個小時後的課。課程結束,有些老教授不休息,會和學生一起去食堂用餐、打飯、聊天,下午接着上課。

“這個力量來源于什麼?”她思考。一位70多歲老教授的背影閃現在眼前,他穿着樸素,手拿一個掉色的紙杯,裡面有漂浮着幾片茶葉。課上,精神抖擻,娓娓道來。“身正為範,學高為師,我想,這才是教育的力量。”

“價值觀塑造的思維方式,影響了整個國家的國民素養和文明程度。”新加坡制度的卓越性全球矚目,鄒賢蓮深入肌理,走進社群、博物館、美術中心、藝術館、地鐵、超市、學校課堂,發現答案在于教育,在于精神,而精神源自價值觀。更具體地來說,文化傳承與教育融合的力量,在課堂、課外都能看見。

觀摩新加坡的中國小課堂,鄒賢蓮也受到了沖擊,她為學生和教師展現的松弛感着迷,還有為思維而教的教學方式。

一堂國小科學課上,孩子們課堂上使用的學具,是在之前一堂課上通過看視訊,用原材料自己制作而成。通過兩根吸管、兩根氣球,模仿制作人的呼吸系統。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讨,器官的名稱、功能作用。數學課上,逆向思維的教學設計融入在每一個課程環節之中,國小生可以自由使用電腦,探究結果,同伴之間自由讨論,提出異議。“一堂課,隻做了兩道題,老師在必要時刻協調,解答。課堂是交給學生的,重在探究,了解,參與。”

鄒賢蓮反思,“中國孩子數學考試、計算能力很強,但很多可能是停留知其然,不知其是以然。”

更讓她感到有些無力的是中國教育體制存在的某種“脆弱性”。“在參觀新加坡博物館時,我看到社群人員或者老師會帶着學生們學習,每一位學生手裡也會有任務單觀察。同樣是研學這件事,我們雖然有很好的政策類檔案做導向,但落地過程中,可能會層層變形、變異。”

“哪怕是大家現在都特别關注的青少年心理問題,其背後是教育系統的複雜性和系統性。大家都無力,深感無力。”

對比兩國的教育評價模式,鄒賢蓮這樣形容:“如果将人生向上的路徑比作梯子,我們教育的培養方式像是一個直梯,一位小孩經過層層篩選,在既有的評價規則中,一路到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學生、博士、工作,先後闖關。新加坡的教育更像是一個爬樹的過程,孩子爬到某一個點,它的分叉就開始變多,選擇是多元的,每到一個不同的枝杈點,看到的風景也不一樣。”

誠然,如鄒賢蓮所言,一個生命體的全部教育,不是一所學校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形成合力,推動教育生态的向好。

“當下我們的教育是不是真的在培養人呢?”鄒賢蓮一遍遍發問。為學而學,刷題,解題,分數,這是當下中國中國小課堂的常态。

學校的“行遠小鎮”建好以來,有一個讓鄒賢蓮感到很無力的現象。有的語數老師,會以學生沒有完成作業為由不讓學生到空間玩兒。“行遠學校做的創新很多,但為什麼對于國文、數學的課程改變不大?因為有考試,老師們不得不面對分數,這也為老師們實踐創新課程綁縛上了手腳。”

鄒賢蓮清醒地認識到,最重要的是扭轉教師的思維方式,但這個過程急不得,得積蓄力量,一點點變革,從小氣候到大氣候。

訪學歸來的前兩個月,鄒賢蓮帶領學校核心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邀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一位教授及團隊,和全校教師一起圍繞“到哪裡去,做什麼樣的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方法和路徑是什麼?”制定了學校未來發展的五年規劃。第二件事,邀請國内教育技術專家給教師做生成式AI賦能教學的教育訓練。從思維方式到眼界視野開闊,她想讓老師們有工具文化方面的成長,滴水穿石,慢慢進步。

對于未來,她預判,盡管學校肯定會存在,但形态會發生很大變化。教師的角色不會再是坊間所形容的鐵飯碗,未來會對教師的挑戰很大。

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什麼是好的教育?”對于這個問題,有1000位教育工作者,就有1000種答案。

從事二十多年一線國小國文教學工作,鄒賢蓮在其經驗之上,得出的答案是:教育,必須是生動的。她認為,教育,面向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教師需建構一切可能的因素,塑造環境,調動學生内在的情感與動機。一位愛笑,親切,情感飽滿的老師,比一位僅有學識的老師,更能影響到兒童。

“在學校招聘大廚的時候,我選擇了一位女大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畢竟,學校餐食制作是力氣活兒,但我還是堅持了,因為在這位女性廚師身上,我看到了某種特别的東西。”

一旦體驗過行遠國小的食堂,會感覺到不一樣的生動。老師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也會和學生們一起參與食堂組織的節慶活動,一起做手工。每周五臨下班前,食堂還會為老師準備一份貼心的周末早餐。

盡管初始學曆隻有國中,這位大廚的細膩,用心在食堂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之處留痕。“孩子們喝湯的時候,她會去觀察,哪些愛喝,哪些不愛喝。然後給班主任回報,找原因。”

食堂嚴格把控食材,冰凍肉,散裝米,散裝佐料這些都是禁止的。

“科技作祟的時代,教育一定要堅守良知,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群健康的孩子。”

在鄒賢蓮看來,教師要不端不裝,教育最重要的是影響,而非僅僅教知識。“一堂40分鐘的課堂上,隻教授死知識,一定會被淘汰。一定要考慮時代因素,這個世界發展太快了。”

雙十一期間,學校曾經舉辦過一場直播帶貨活動。活動融入了行遠銀行的智慧評價系統,引導學生如何使用自己的積分,也間接培養了他們的消費觀。

兩江行遠鄒賢蓮: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我們學到了,線上上不能盲目搶購。”“我們學到了,買東西要分為自己想要買的,還有自己需要買的。”這堂直播主題的課程結束後,學生們踴躍表達道。

新課标強調教學評一緻,讓評的過程、教的過程,成為學的過程。行遠銀行智慧評價系統的整體的營運流程為,針對學生的行為表現,教師進行積分評價,學生擷取積分後,可以在系統用積分兌換禮物和心願。整個資料過程,透明開放給家長和老師,家校協同,擷取學生成長資料。

“現在老師們每天收到的評價接近2000多條,有時甚至能達到3000多條。”

評價名額設定為學習類評價、活動類評價兩種,對應的評價環節和标準不一樣。學習類評價名額,以各學科教師評價為主,學生的課業表現、活動參與等都可以納入評級内容。活動類評價由行遠銀行項目組關聯學校其他團隊發起。

兩江行遠鄒賢蓮: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校園銀行也是課程空間,需要花心思。”行遠銀行和分行設定在一樓,學生上下學必經的路上,即流量口,進而有助于釋出的活動、海報公告的宣傳效果最大化。為了激勵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感,“銀行驿站”陳列了琳琅滿目的商品,有心願卡、學習用品、生活用品、勞動成果、文化用品,并且商品會定期更新。“雲端超市”與五智平台聯通,在ATM機一鍵進入,部分商品與實物商品一緻。ATM機全天候開放,學生可以掃臉登入,查詢自己的積分和商場活動,也可以用積分一鍵兌換。

在銀行的具體營運上,項目組成員有嚴格的招聘流程。“在學年初的選崗中,結合教師選崗意願和綜合素養确定行長人選,行長再與學校一起商議确定副行長人選。核心架構形成後,項目組教師再面向全校學生招募若幹從業人員,有産品經理、快遞員、宣傳員等。”

“有一次,老師使用評價系統的時候,覺得過程太繁瑣,想簡化評價名額,我很高興。因為他們開始思考了。”鄒賢蓮說,當行為成為了習慣,思維方式得到了優化,才會真正回到教育本質之上。隻有老師的認知提升了,變得智慧了,才能培養智慧的學生。

目前,學校另一大創新點在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常态使用。“老師們在疫情期間的線上課嘗到了甜頭。”其深度使用的背後,得益于學校結合智慧系統,深層次革新了課程設定,改變教與學的方式。

2022年10月12日,“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課。學校提前準備了針對這一主題,基于不同學段的學生的探究性主題課,以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平台展開。“神奇,太神奇了,我想當一個宇航員去探索那些未知的星球。”看宇航員在太空中做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植物生長的奧秘…… 催生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 “我想像航天員叔叔阿姨那樣,做一些奇特的小實驗”。

兩江行遠鄒賢蓮:科技肆意作祟的時代,教育要堅守良知

學校課時設定成15或20分鐘的微課時,30或35分鐘的新課時,50或60分鐘的長課時,同時還設定晨練時光、小曲歡唱時光、自主時光、午休時光等。每晚19:30-20:00是親子交流,家長可以分享孩子的作業或作品。學校的開學典禮,也是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進行。社群志願者、社會專業人士等都有機會參與到學校日常教學和課程研發。利用線上線下融合平台,重慶氣象局首席播報員為學生講解洪峰知識——“前段時間重慶很多地方都漲水了,你們知道洪峰是怎麼形成的嗎”;重慶大學的教授為學生講解垃圾分類——“吃剩的水果皮屬于什麼垃圾?”……

學校也沒有固定的課表,每周一張全校總課表。根據目标,老師們可以動态調整課表,選擇不同的類型。

“大錢辦大事,小錢辦小事,N件小事成就一件大事。這個過程,需要全心全意的付出。因為,教育需要的是一群人,一起堅守。”

這兩年,學校因其大膽創新,有效的課程設計,系統思維下的組織形态,在教育領域受到了一定關注。這所從農田上建起來的學校,還被教育部納入到智慧教育優秀案例庫。慕名參觀學校的同行不少,“有些隻是拍照,蜻蜓點水,沒有實質性去思考空間之下真正的鋼筋骨架代表什麼,與教育本質的聯結又是什麼。”

有時,鄒賢蓮感覺是孤獨的,“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或懂得學校這些創新嘗試”。每當這時,新加坡之行,遇到的一位位大先生的影子,給她以力量,繼續堅持做難而正确事情。

“文明的程序要一點點滲透,不能強推。”她時刻清醒,腳下的路,才走了一點點,“如果我們不結合跨學科等形式,深度應用‘行遠小鎮’學習空間,讓孩子們深入探索,那它還停留在形式化。我們要繼續往深做。這又是挑戰,因為還要盡一切可能轉變老師們的思維。”

此外,鄒賢蓮還在籌備新校區,在原有智慧教育環境建構的成功經驗之上,課程内容做了革新,融入戲劇等中國傳統文化。這位拆掉圍牆的校長,還在自己的公衆号上寫到:“新學校裝修,是購買先進裝置嗎?No!要先設計學習空間。”(夏文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