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入海之口駛向更深藍海

作者:光明網

【“海岸與城市”系列報道】

從入海之口駛向更深藍海

——看海口如何探索創新向海而強

光明日報記者 王金虎 王曉櫻 陳怡 王軒堯

海口,古稱瓊州,是南渡江入海之口。自北宋開埠以來,曆經時代變遷與歲月淘洗,在不知不覺中已越過近千年。

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海口的步伐亦未停止。在碧海藍天之間,全國最大的港口客滾綜合樞紐新海港樞紐站車船繁忙;在江東新區,國際旅遊島建設如火如荼;自貿港持續打造着投資興業強磁場……近日,記者走進海口,在椰風與海潮的交織聲中,觸摸這座海洋城市發展的脈搏。

蹄疾步穩建構現代産業體系

海口向海而生,因海而興,廣闊的海洋給予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的胸襟。據記載,清道光年間,由海口至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國的帆船每年不少于百艘。到清末,海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後,對外交往和貿易更為頻繁,常見國内外輪船往返于海口至南洋各國。

6月8日,“海口-巴黎-伯恩茅斯”航線在海口美蘭國際機場首航,初步建構起由海口輻射歐洲、東北亞、東南亞等地區的國際貨運航線網絡。截至6月,今年美蘭機場已累計完成國際貨郵吞吐量7255噸,同比增長158%。

從入海之口駛向更深藍海

從曆史中走來,海口是一座不斷“長大”的城市。從最初隻是瓊州府的一座衛城、瓊山縣的一個小鎮,到今日現代化的大城市,在連綿不息的海浪聲中,海口前進的步伐也不曾停歇。1988年,海南建省,同年成立經濟特區,海南建設發展進入快車道。三十年後,2018年4月,南海之濱,春潮澎湃,黨中央決定支援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2020年6月,《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釋出,這也意味着海南自貿港建設開始全面實施……作為海南省省會城市的海口,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區和現代化國際化新海口建設的步伐蹄疾步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要“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發揮自身優勢,大膽探索創新,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态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争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動範例,讓海南成為展示中國風範、中國氣派、中國形象的靓麗名片”。

錨定海南自貿港“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架構,海口搶抓曆史機遇,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動海南自貿港核心區建設。

海口着力深化改革攻堅,封關運作準備高效推進。2023年,全國最大港口客滾綜合樞紐——海口新海滾裝碼頭客運綜合樞紐站建成,打造瓊州海峽黃金水道“第一門戶樞紐”;9個封關運作項目全部主體完工,7個非設關地反走私綜合執法站挂牌運作。

風從海上來,潮起海之南。随着各項政策落地見效,海南自貿港建設進入成型起勢階段。作為自貿港核心區和省會城市,海口聚焦四大主導産業,加快建構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産力,促進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目前,海口正加快建構4+3+3海南特色現代化産業體系。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産業占GDP比重較2018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六成。培育發展種業、深海、航天三個未來産業,做好高端購物、醫療、教育“三篇境外消費回流文章”,2023年離島免稅銷售金額增長25.4%、免稅購物人次增長59.9%。

如今,海南自貿港政策制度體系已基本成型。以“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五自由便利和一安全有序流動”為主架構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加快落地,并不斷滾動更新、釋放效能,成為海南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提質器和加速器。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零關稅”累計進口貨值195.7億元。

開放與包容的精神,早已在海口深深紮根,成為激勵這片土地上人們不斷幹事創業的精神底色與力量源泉。海口,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态走向更遠更深藍海。

文旅融合激發海岸經濟活力

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海口騎樓老街上,兩旁的騎樓建築顯得格外古樸。“我喜歡沿着街道漫步,感受着這座老街特有的韻味,仿佛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的歲月。”來自上海的徐女士告訴記者。百年前,騎樓老街是海口的商業中心,而今遊客們也喜歡徜徉在此感受曆史與文化的氛圍。

觀非遺巡遊、品雞飯美食、賞草坪音樂、猜東坡詩謎、看無人機表演……2024年(第二十五屆)海南島歡樂節日前拉開帷幕,以“歡樂”為核心的各種嘉年華活動,讓遊人迸發出消夏的激情。

初夏的海口,海風輕拂,位于濱海大道的海口市國家帆船基地公共碼頭内,十幾艘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我們想一天下來把海口國家帆船基地、海口市民遊客中心、海口灣遊輪都玩個遍。”來自陝西的吳女士一家正準備開啟一天的濱海文體遊。海口市把以前的舊碼頭重新利用起來,改造成集旅遊觀光、運動娛樂于一體的體育旅遊綜合體,讓更多遊客有機會親近海洋、感受海洋運動的魅力。

近年來,海口通過建構文旅新場景、新業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文化“流量”變成旅遊“留量”。

晴空碧海,椰林海韻,從假日海灘出發,沿着海口灣從濱海大道向東,就來到雲洞圖書館。在藍天下,雲洞圖書館如一朵雲飄落在大海邊。

“雲洞圖書館位于海口灣世紀公園,背靠巍峨的世紀大橋,是海口的地标性建築,是‘海口·海邊的驿站’大型公共藝術項目,也是海口首個落成并投入使用的預約制公共閱讀空間。”海口旅遊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雲洞圖書館因海而作,臨海而生,整體建築由白色混凝土一體澆築成形,周身曲面,沒有一處直線,牆、地、頂融成一體。其西側緊鄰瓊州海峽,視野開闊,是海口觀賞日落景觀的絕佳場所,每天都有無數來自島内外的遊客前來打卡。

曆史文化是海口文旅的另一個重要寶藏。海口有個蘇公祠,祠内古木參天,環境清幽,一尊古銅澆築的蘇轼銅像赫然矗立。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既有學習參觀的研學團體,也有錄制視訊的自媒體部落客。除了蘇公祠,五公祠、海瑞故居等許多景點,都成為人們研學、打卡旅遊的熱門選項。

海口是厚重的,如一本書,既有如雲洞圖書館這樣的時代傑作,又有如騎樓老街這樣的曆史古韻。海口通過整合文化和旅遊資源,積極探索創新文旅融合模式,延伸産業鍊,提升文化和旅遊的互動效應,擦亮特色文旅品牌。

乘着國際旅遊島建設東風,海口全力推動旅遊業從以觀光為主向以休閑度假為主轉變,與其他産業融合發展,讓旅遊業成為帶動海口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支柱産業。特别是随着59國人員免簽入境海南政策優化更新,境外人員來往更加自由便利,政策效應和紅利持續釋放。

文旅融合盤活了文化資源,增強了旅遊産業競争力,為海口帶來了發展新機遇。海口市旅文局綜合協調科副科長鄭郁凰說,海口将不斷深挖文化内涵,把城市的曆史、傳統和文化特色融入旅遊産品,不斷創新推出群衆喜聞樂見的文旅産品,推動文化傳承傳播。

生态修複提升海洋産業質效

當記者來到位于海口東北部的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隻見密密麻麻的紅樹盤根錯節,匍匐在近岸的海水中,綿延不絕,像是迎着風浪不回頭的勇士。當地百姓說:“有了紅樹林,再強勁的風浪到這也得低頭。”

保護區管理局科研規劃與發展科林業工程師馮爾輝告訴記者,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陸建立的第一個紅樹林保護區,擁有河流、蝦塘、紅樹林等生态資源,是中國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紅樹林既是防風消浪的“海岸衛士”,也是淨化海水的“過濾器”,還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魚蝦樂園”“鳥類天堂”,在維持海岸帶生态安全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很難想象,如此生機勃勃的紅樹林曾經一度面臨生存危機。

“過去,由于過度捕撈、大規模水産和畜禽養殖及生活污水無序排放,保護區水體嚴重富營養化,大片樹木出現根部壞死,鳥類和灘塗生物随之減少,生态系統出現退化危機。”馮爾輝說。

保護紅樹林刻不容緩。引導漁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全面推進退塘還林、灘塗造林、災後複種……經過多年努力,紅樹林修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水質變好了,紅樹林面積也擴大了。

海口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國土空間生态修複科科長韓歡衍告訴記者,海口近年來遵循“自然恢複為主、人工修複為輔”的原則,實施藍色海灣生态整治等一系列生态修複重大項目,曆時數年實作了生态、經濟、社會效益“三赢”。

創新推行“陸海空”三位一體作業模式,海岸帶垃圾清除率達100%;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全面清除劣五類入海水系;實施西海岸生态整治修複和海口灣整治修複重大工程,貫通生态廊道,營造親海樂園……經過多年努力,海口實作了還海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

生态高顔值,也成就了海口海洋産業不斷轉型更新。

海口國家高新區孵化器獲評2022年優秀(A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海口打造千億級生物醫藥産業叢集,讓“海南制藥”走向世界;聚焦全生物降解塑膠、生物質材料等領域,力争2025年産值達10億元……一項項成就無不彰顯着海口深耕藍海、向海圖強的決心、智慧與勇氣。

近幾年,海口積極推動科技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精心建構“3+X”産業格局,形成了包括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高端食品加工、節能環保産業、先進制造業等在内的多元化新興産業體系。截至2023年,海口累計建成省級科研平台142個,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家,分别占全省的71.2%和77%。

清晨,漫步海岸邊,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不少海口市民在跑步健身,遊客在打卡拍照。海面上,一輪紅日正噴薄而出。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27日 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