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濟體檢”精準有力

作者:中國經濟網

來源:經濟日報

“經濟體檢”精準有力

6月25日,受國務院委托,審計署侯凱審計長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了《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份“沉甸甸”的報告聚焦中央财政管理、中央部門預算執行、重大項目和重點民生資金、國有資産管理等國計民生重點領域精準揭示問題和風險,展現“經濟體檢”的權威專業,彰顯以民為本的責任擔當。

揭示最嚴重最突出問題

記者從審計署獲悉,2023年度共審計了140多個部門、機關和省份。“我們堅持以推動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高品質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為綱,科學确定審計項目。”審計署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林海告訴記者,審計一個領域或機關,就力争把最嚴重、最突出的問題揭示出來,形成實質性震懾。

比如,《報告》在“中央部門預算執行審計”中指出主要問題向部門所屬機關下沉轉移的趨勢。2023年度重點審計的41個部門及所屬346家機關2023年收到财政預算撥款5824.04億元,發現各類問題金額226.26億元。其中部門本級36.29億元(占16%),所屬機關189.97億元(占84%)。“這說明要進一步深化事業機關改革,提升事業機關管理質效,規範資金使用。”林海表示。

節慶論壇展會加重基層負擔是此次審計發現的一個突出問題。審計部門持續加大對部門及所屬機關違規舉辦節慶論壇展會的審計力度,同步關注了19個省市活動管理舉辦情況,發現24個部門的283個活動和217個地區的377個活動相關問題,共涉及金額25.32億元。比如有的未經上級準許自行越權審批,有的報小開大規避審批,有的違規發放高檔禮品或支付高昂出場費等。

此外,利用政務資料牟利成為新苗頭。按要求,部門應有序開放所掌握的全國性政務和公共資料,降低社會公衆擷取成本。但一些部門監管不嚴,所屬系統運維機關利用政務資料違規經營收費。4個部門所屬7家運維機關未經審批自定資料内容、服務形式和收費标準,依托13個系統資料對外收費2.48億元。

對國有資産管理的審計在不斷加強。“審計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玉德表示,審計署連續第4年将企業國有資産管理審計情況作為審計工作報告中的重要内容送出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繼續關注中央企業會計資訊和資産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報告》看,國有企業審計立足經濟監督定位,聚焦主責主業,緊盯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靶向發力。

比如在金融企業國有資産審計方面,重點審計的12家國有金融機構資産總額60.43萬億元、負債總額47.48萬億元,淨資産收益率0.78%到18.57%。審計發現一些金融機構存在信貸資料不實、金融資源供給結構不夠優化等問題。如部分信貸投放虛增空轉,其中5167億元即貸即收,在考核前發放、考核後收回;還有的等額存貸,企業在貸款前存入等額存款或貸款後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銀行。此外,一些銀行名義上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的貸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轉套利,金融資源供給在重點領域“加”的成色不足、限制領域“減”的力度不夠。

瞄準群衆關切強化監督

“一年來,審計機關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注重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開展民生審計,注重從就業、教育、食品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審計切入點。”林海表示。

比如,《報告》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審計”闆塊,深入揭示部分補助資金管理使用較為混亂、部分供餐機關違規經營、餐食采購招标和供餐監管等不夠規範嚴格等問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人的發展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晨認為:“審計機關及時揭露上述問題,充分展現了國家審計服務黨和國家民生大計的主動性、專業性、務實性,充分展現了國家審計堅持人民至上和問題導向,切實關心人民群衆利益,解決民生問題的擔當與使命。”

此次審計緊盯民生資金發放的最後一公裡,通過揭示資金應發未發和被多頭騙取套取,倒逼有關部門嚴格加強對就業補助資金的監管,有力推動了補貼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如在“就業補助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審計”闆塊,《報告》反映社會保險補貼資金發放不精準、部分勞務派遣企業侵害勞動者權益等問題。一些勞務派遣企業偏離補充用工定位,串通用工機關非法經營,有的表面擡高中介費、暗中将用工機關多付部分予以返還,被用工機關用于設立“小金庫”;有的在未提供勞務派遣的情況下,為用工機關虛開增值稅發票并收受好處費。

在“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審計”闆塊,《報告》反映了防止返貧監測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幫扶未兜實兜牢、促進農民增收緻富相關舉措未落實或效果不佳等問題;在“鄉村建設行動實施審計”闆塊,反映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薄弱環節、未全面落實财政投入保障政策等問題。

審計還發現引入社會資本下鄉在一些地方跑偏。相關社會資本方拖欠11.11萬戶農戶土地流轉費等2.13億元,将農民所投資金等1843.65萬元卷款“跑路”,收購農産品時惡意壓價等560.64萬元。此外,一些村莊規劃不符合當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存在盲目照搬照抄等問題。

協同關聯推動審計整改

查出問題隻是手段,推動整改才是目的。《報告》認為,從審計掌握的情況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體制機制制度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的原因,也與一些地方财經法紀意識淡薄、缺乏擔當實幹精神、本領不夠能力不足、落實改革發展舉措不到位等相關。

據了解,審計部門将在今年7月底前向所有被審機關下發整改通知,要求其在9月底前報送整改結果。“國家審計曆來注重發揮覆寫全面、反應快速、專業精準等優勢,結合黨中央、國務院的具體部署,在各個審計領域充分揭示影響發展和安全的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夯實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汪德華表示,近年來審計查出問題的綜合性、複雜性交織,整改難度相應加大,這就需要各方加強協同,進一步壓實整改責任,確定問題整改落細落實。

《報告》提出了強化宏觀政策統籌兼顧、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持續加力化解重大經濟風險,切實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對權力運作的制約和監督等五方面審計建議。比如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議嚴格績效評價及結果運用,更好展現獎優罰劣和激勵相容導向;更好發揮中央投資的帶動作用,專項債券額度配置設定向項目準備充分、投資效率較高的地區傾斜。在貨币政策方面,建議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投向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等領域,督促商業銀行盡快出清“僵屍企業”等保有貸款餘額,避免信貸資金空轉。在政策協調配合方面,建議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制定宏觀政策要注重與市場溝通。

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方面,《報告》建議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探索建立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制度,推動國企做強做優主業,提高核心競争力。在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建議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标準指引,對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招商引資不當競争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治理。

目前,全面整改、專項整改、重點督辦相結合的審計整改總體格局更加成熟定型。至2024年4月,針對2022年度審計查出問題已整改1.07萬億元,制定完善規章制度2840多項,追責問責2820多人。有關部門按照工作職責,牽頭開展專項整改,加強各類監督貫通協同,打出一套審計整改“組合拳”,有效形成整改合力。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把查處審計發現的重大問題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把督促審計整改作為政治監督的重要抓手;中央組織部将審計及整改結果作為考核、任免、獎懲上司幹部的重要參考;全國人大常委會相關機構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開展跟蹤監督,把審計及整改情況作為監督政府優化财政資源配置的參考;中央審計辦、審計署開展審計整改情況專項審計調查,推動壓實整改責任、增強整改質效。

在重點督辦方面,審計與紀檢監察部門制定關于完善紀檢監察監督與審計監督貫通協同機制的工作流程,以審計監督為起點、以案件查辦為切入點、以地方主體責任落實為落腳點的貫通協同工作機制基本形成,鏟除了一些嚴重阻礙改革發展的“毒瘤”,懲治了一批侵害群衆切身利益的“蠅貪”。

“下一步,審計機關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加大對審計工作報告反映問題整改情況的跟蹤督促力度,全面整改情況将于年底前依法公告。”林海表示。(經濟日報記者 董碧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