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作者:新華體育

新華社成都6月26日電(記者陳地)“走,跑步去!”記者的手機叮咚響起,是王霜發來的資訊。當記者有些興奮地換上運動裝備來到“玫瑰夢想球場”,一身訓練服的王霜早已在球場邊等候,“來,開始!”

一圈、一圈,又一圈……近20圈下來,記者幾乎直不起腰喘不過氣,而王霜早已在場邊壓腿、拉伸……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周,國家女足隊員王霜來到四川省涼山彜族自治州昭覺縣瓦吾國小。在這個海拔2700米、地處大涼山深處、常年雲霧缭繞的“雲端國小”,王霜和熱愛足球的女孩們度過了彼此都收獲頗豐的一段時光,而記者也在這裡當了一回球星的助教。

其實早在出發前,酷愛踢球的記者便動過一點小心思:在那兒好幾天,說不定可以向王霜讨教幾招?工作之餘是否也可以和小隊員們切磋一下?“嗯,帶上裝備!”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清晨,當薄霧還籠罩在球場,“小王指導”開始了她的第一堂訓練課。山裡的女孩腼腆又害羞,抱着足球、捂着臉在角落裡三五成群地低語。“大家先到中間來。”王霜大聲喊道:“咦,陳記者你不是也挺喜歡踢球嗎?來,我們給她們示範一下。”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大家看,用腳弓内側把球送出去,盡量送到隊友的腳下,左右腳都要用起來。”在球場中央二十來個小球員的圍繞下,記者有些忐忑地和王霜一道做起示範來。“下面我們用正腳背觸球,這樣球速更快,大家盡量讓球貼地……”不一會兒,隊員們兩兩成組,清脆的觸球聲回響在大涼山的山間。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你球踢得很不錯呀。”訓練課後,王霜給記者點了個贊。有點“得意”的記者随即拿出手機向王霜展示了自己平常踢球的一些“精彩”畫面。“你絕對是業餘裡面踢得好的,幹脆這兩天你做我的助教吧!”

王霜接着告訴記者,這段時間除了每天給孩子們上三堂訓練課,作為職業球員她也有自己的訓練計劃。“你看,我還帶了啞鈴過來,練力量。”王霜指着身旁的啞鈴說道。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采訪、當陪練、做助教……接下來的幾天,記者的日子也十分充實。每天下午的訓練,最後一項内容是隊員們分組對抗,14歲的隊長約則伍支總是最不服輸的那一個,“再來一個”是她說的最多的話。原定下午五點半結束的訓練課總是由于輸球一方不斷地“再來一球”“最後一個”而過了六點都無法結束,不服輸、熱愛和執着寫在每個隊員臉上。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在最後一堂課結束之後,記者和王霜走在最後收拾訓練器材。“我在她們身上特别能感受到那種對足球最純粹的熱愛,很觸動我。”王霜喃喃說道,“如果我們的鄉村足球堅持下沉,說不定在這樣的大山裡真的能走出很好的孩子。”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七天的時間過得很快,這一趟大涼山之行記者同樣收獲滿滿。作為體育記者,在女足賽場曾多次見到和采訪王霜,但像這次這樣,作為一個足球愛好者,與她一起為鄉村孩子們踏踏實實做點事,無疑是非常難得的經曆。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更讓人感到幸福和感動的是,大涼山曾經是中國“最貧困的角落”,一度人畜混居、一年吃不上幾頓肉、很多十來歲的孩子不讀書……這些畫面,多次到過這裡的記者仍曆曆在目。如今,在大涼山的深處,有這樣一群熱愛足球的孩子在為夢想而奔跑,在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下一個孫雯、王霜或許就在她們中間,這怎能讓人不心生感慨!

記者手記 | 在大涼山的“雲端”,我給王霜做助教

攝影:新華社記者 王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