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的"雙循環"驅動力正在形成,削減了對西方的依賴嗎?

作者:寺院提水

四年前,中國提出了"雙循環"戰略,以鞏固國内市場并減少對西方的依賴。那麼,現在它是否取得了進展?

《華南早報》2024年6月26日左敏

中國的"雙循環"驅動力正在形成,削減了對西方的依賴嗎?

中國共産黨即将召開三中全會,這曆來是公布未來五到十年重大經濟戰略的時刻。這裡來看一下中國"雙循環"運動的現狀。"雙循環"運動是一項長期計劃,旨在促進國内市場發展,減少對國際貿易的依賴,以確定安全。

四條腿的交通工具和作為燃料來源的不起眼的胡蘿蔔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根莖類蔬菜仍然是各類激勵措施的修辭替身。隻是,在現代語言中,這種激勵很少是真正的胡蘿蔔;畢竟,人類的渴望已經超過了騾子可能滿足的需求。

但對于塞缪爾-淩和他在上海一家農業公司的同僚來說,隐喻和現實已經融為一體。

兩年前,他的雇主--一家種子專家--被政府委以重任,他說:用"自己研發"的種子取代進口種子。首要任務是什麼?新品種胡蘿蔔。

與中國的無數行業一樣,自力更生已成為農業的口号。自2018年與美國開打貿易戰以來,建設更多的國内生産能力已被視為至關重要,而在2020年中國政府采取"雙循環"戰略後,這一動力又被推向了更高的起點。

我認為這樣做很值得,因為這意味着中國農民将有機會獲得我們自己生産的更便宜的種子。

從種子到半導體,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急于用國産替代品取代西方技術和商品,在這種新模式下,國内消費和國際貿易,或者按照官方說法就是"内部"和"外部"流通,得到了重新平衡,在充滿危機的地緣政治氣氛中給予了國内市場優惠地位。

淩的公司被國家農業和農村事務部指定為種子生産商,有權獲得特殊的财政支援,不過,他拒絕透露公司名稱,因為他未被授權接受媒體采訪。

他說:"要在短短幾年内取得成就并不容易。但我認為這是值得努力的,因為這意味着中國農民将有機會獲得我們自己生産的更便宜的種子”。

自從"雙循環"這個詞首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以來,四年過去了,在某些領域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研究人員和觀察家們表示,要在大多數領域看到具體成果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他們警告說,随着中國共産黨三中全會的臨近,中國将繼續向内轉,并将進一步與美國脫鈎。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說:"中國試圖用自己的技術取代西方的技術,是以跑得很快,但即使速度很快,一二十年内也趕不上,因為它起步晚了”。

這種滞後表現在中國在幾項基礎技術中所占的份額上。東北證券在4月份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據估計,國内使用的核心半導體器件中隻有約7%是國産的。半導體元件的國産率預計更低,不到5%。

根據百仕達證券3月份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在高速加工領域最先進的切削工具--五軸計算機數控機床的全球供應量中,中國僅占不到10%。這些工具的全球市場價值估計為70億美元。

根據百仕達對2021年市場價值的預測,中國的數控系統市場價值将超過210億元人民币(29億美元)。然而,這一利潤豐厚的行業目前有四分之三的份額被外國公司占據。

但是,自2020年以來,某些領域的發展速度有所加快,尤其是由國有企業主導的電信領域。

研究公司EO Intelligence在9月份的一份報告中稱,約60%的電信硬體已實作國産化,但由于國産軟體的比較性能較差,軟體的替代速度較慢。

總部位于華盛頓的咨詢公司亞洲集團中國區總監林漢深說,在建立"内部"流通方面取得的進展可以從"消費者對中國電影、化妝品、汽車等産品的偏好中看出,這些産品能更好地反映本土價值,品質上乘,而且售價較低"。

他說:"這迫使跨國公司評估他們應該如何以本土化的方式開拓中國市場,因為他們意識到,外國品牌輕易收取高價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然而,他指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自力更生的鬥争或消費吸收生産,可能會增加中國對全球市場的依賴"。他以電動汽車行業為例,該行業的産量已經超過了國内需求。

他說:"這些過剩的産品需要出口。是以,中國依賴世界其他國家保持開放,作為回報,中國也需要保持開放”。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智庫是一個與中國國家安全部有聯系的機構,其的研究員陳鳳英說,重視國内市場是形勢所迫的選擇,因為"外部"流通已不像以前那麼可靠了。

"我們現在與許多小國做生意。但100個小國可能并不等于一個大國,"她說。

近年來,由于美國及其盟國采取措施減少對這個東亞大國的依賴,中國實作了貿易多元化,以保持"外部"流通。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經濟學家朱詠表示,今年前四個月,歐盟和美國分别占中國大陸對外貿易總值的12.7%和10.6%。

他說,相比之下,這一時期進出口總值的近一半來自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基礎設施加強地區互聯互通的戰略)的參與國,而東南亞國家組成的東盟集團則占到了15%以上。

中國近年來迅速轉向依靠内需拉動經濟增長,但外部似乎面臨更大挑戰。他指出,盡管全球經濟形勢更加穩定,但中國對外貿易的未來增長"可能會受到地緣政治發展等不确定因素的影響,以及中美和其他貿易夥伴之間持續不斷的貿易争端"。

香港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陳志武對此表示贊同。他說:"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迅速轉向依靠内需,但外部似乎面臨着更大的挑戰"。

在下個月備受矚目的三中全會上,官員們"将使用'改革'一詞,他說,"但是,無論他們做出什麼決定,更多地與美國和歐洲脫鈎仍将是一個基本的政策方向”。

根據以往大多數會議的先例,這次會議本應在去年秋天舉行。然而,由于中國經濟在經曆了三年的大範圍調控之後,正在處理一系列拖累其經濟複蘇的問題,這次會議被推遲到了七月。

複旦大學教授張五常說,由于預計中國将繼續采取内向型政策,美國對其唯一競争對手中國的政策預計不會發生重大轉變。

他指出:"憑借龐大的經濟和人才儲備,中國終将擺脫對進口技術的依賴,而糟糕的中美關系隻會讓這種轉變比以前預期的更早發生”。

但是,地方政府仍将熱衷于在國内企業仍缺乏核心技術的領域吸引外資,他補充說,政府應一視同仁地對待不同背景的企業。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說,随着中國繼續尋求自力更生,它需要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來引導各種類型的創新。

他在上個月接受網易專訪時說:"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追求同一類創新,比如推動所有企業解決'卡脖子'問題,否則其他類型的創新就會被擠出市場”。

他指的是人們普遍迷戀"從0到1"的創新原則--創造全新的東西。他說,這一理念已讓許多中國科學家和企業的工作陷入困境。他補充說,以"1到n"的模式利用已有的東西并加以改進同樣重要,而且中國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做法”。

上海種子公司的員工淩說,該公司的胡蘿蔔研究團隊至少還需要三年才能擺脫"從0到1"的陷阱。

他說:"即使我們成功研發出一種新種子,它仍然需要時間來進行商業化應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