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兵家四聖",一生未嘗一敗,死前一計讓殺他的人給自己陪葬

作者:老狼談曆史

世人皆知兵聖孫武、謀聖鬼谷子,卻不知還有一位亞聖,他的智慧與謀略絲毫不遜色于前兩位。這位亞聖不僅是兵法天才,更是練兵高手,他訓練的特種部隊在當時可謂所向披靡。他輔佐君主變法圖強,使一個偏安一隅的諸侯國一躍成為令群雄畏懼的強國。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的變法得罪了舊貴族,最終導緻了他的悲劇。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依然展現出了驚人的智慧,用一計讓那些想要他性命的人給自己陪葬。這位智勇雙全的亞聖究竟是誰?他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扭轉乾坤的?

吳起的早年生涯

世人皆知吳起是"兵家四聖"之一,卻鮮有人知他的早年生涯竟如此傳奇。吳起,字武信,乃衛國左氏之後,生于春秋戰國之際。其祖上曾為衛國大夫,但到了吳起這一代,家道中落,已淪為平民。

吳起自幼聰慧過人,六歲能誦《詩》《書》,十歲便通曉《春秋》。然而,他并非隻會讀書的書呆子。有一次,鄰居家的牛闖入吳家菜園,吃光了菜地裡的蔬菜。吳起不慌不忙,拿起弓箭,一箭射中了牛的左眼。鄰居找上門來理論,吳起不卑不亢地說:"我家菜園在左邊,牛若是右眼瞎了,怎會吃掉我家的菜?"這番話讓鄰居啞口無言,從此再也不敢欺負吳家。

十八歲那年,吳起離開家鄉,遊學四方。他先後拜訪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張,學習儒家經典。後又師從孫膑,潛心研究兵法。在這段時間裡,吳起不僅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親身參與了幾場戰争,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

然而,真正讓吳起聲名鵲起的,是他在魏國的經曆。當時的魏國正值文侯在位,大力推行變法。吳起看準時機,投奔魏國。初到魏國時,吳起并未受到重用。有一次,他在街頭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見他衣衫褴褛,便問:"你是何人?"吳起答道:"我是吳起。"老者大笑道:"我聽說吳起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怎麼會落魄至此?"吳起不以為然,反問道:"老丈以為何為才能?"老者說:"能使國家強盛,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真才能。"吳起聽罷,恍然大悟。

從那以後,吳起開始潛心研究治國之道。他發現魏國雖然地處中原,但軍事實力卻不夠強大。于是,他向魏文侯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組建一支精銳部隊,專門訓練,以應對各國強敵。

魏文侯對吳起的建議頗感興趣,便讓他試一試。吳起立即着手組建這支部隊,他親自挑選士兵,制定嚴格的訓練計劃。每天天不亮,士兵們就要起床訓練,直到深夜才能休息。吳起還創造了許多新的訓練方法,如讓士兵背負重物行軍,以增強體力;在懸崖邊練習射箭,以鍛煉膽量。

經過三年的艱苦訓練,這支部隊終于成型。魏文侯為之取名"魏武卒",意為魏國最強悍的士兵。為了檢驗魏武卒的實力,魏文侯下令與其他部隊進行對抗演習。結果魏武卒以少勝多,大獲全勝。魏文侯大喜,當即任命吳起為大将軍,統領魏武卒。

有了這支精銳部隊,魏國的軍事實力迅速提升。在吳起的率領下,魏武卒先後擊敗了強大的齊國、楚國,甚至攻下了被稱為"萬夫莫開"的函谷關,将秦國的勢力範圍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然而,随着吳起在魏國的地位日漸顯赫,一些大臣開始對他心生嫉妒。有人向魏文侯進讒言,說吳起功高震主,恐怕有不臣之心。魏文侯雖然沒有完全相信,但也開始對吳起有所防備。

吳起察覺到了魏文侯的态度變化,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他明白,自己在魏國的日子恐怕不會太長了。正在此時,楚國派使者來魏國,邀請吳起前往楚國任職。吳起看準時機,決定離開魏國,開始他人生的新篇章。

楚國歲月:從宛城太守到令尹

他是"兵家四聖",一生未嘗一敗,死前一計讓殺他的人給自己陪葬

吳起離開魏國後,輾轉來到了楚國。當時的楚國正處于内憂外患之中,急需一位能人異士來振興國運。楚悼王聽聞吳起大名,立即派人邀請他入朝。

初到楚國,吳起并未急于表現自己。他先是深入民間,體察民情。在一次微服私訪中,吳起遇到了一位老農。老農不知他的身份,向他抱怨道:"我們楚國地大物博,卻總是被其他諸侯國欺負。若有能人出現,一定要好好治理國家啊!"吳起聽後若有所思,決定從基層做起,為楚國謀劃長遠之策。

楚悼王見吳起初來乍到就能洞察國情,十分贊賞,便任命他為宛城太守。宛城位于楚國北部,地處要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吳起上任後,首先整頓軍紀。他規定,士兵不得擅自離開駐地,違者重罰。起初,許多士兵對此頗有怨言。有一天,一名士兵的母親病重,他請求回家探望,吳起嚴詞拒絕。不久,那名士兵的母親去世了,士兵悲痛欲絕,卻仍不敢離開崗位。

吳起的做法引起了衆人的不滿。有人向楚悼王告狀,說吳起殘酷無情。楚悼王召見吳起,問他為何如此。吳起答道:"為将者,當以國家利益為重。若人人都以私事為由離開崗位,軍隊還如何保衛國家?"楚悼王聽罷,深以為然。

在吳起的嚴格管理下,宛城的軍紀大為改善。不到一年,宛城就成為了楚國最為強大的軍事要塞。周邊諸侯國聞風喪膽,再也不敢輕易侵犯楚國邊境。

看到吳起的能力,楚悼王決定委以重任。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相當于今天的宰相。吳起上任後,立即着手進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吳起改革了楚國的軍事制度。他仿照魏武卒的做法,組建了一支精銳部隊,名為"楚強士"。這支部隊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極強。在一次與秦國的邊境沖突中,僅三千楚強士就擊退了秦國一萬大軍,讓楚國在軍事上揚眉吐氣。

其次,吳起改革了楚國的政治制度。他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傳統,實行任人唯賢。一次,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年輕人來應聘朝廷官員。當時的楚國貴族們都認為屈原出身寒微,不該擔任要職。但吳起看中了屈原的才華,力排衆議,将他任命為左徒。後來,屈原果然成為了楚國的重臣,為楚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再次,吳起還改革了楚國的經濟制度。他鼓勵農業生産,減輕農民負擔。同時,他還開發了楚國的礦産資源,發展冶金業。在短短幾年内,楚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

吳起的改革成效顯著,楚國很快就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強國。在他的帶領下,楚國多次擊敗強敵,疆域不斷擴大。楚國的勢力範圍一度擴充到了洞庭湖、蒼梧郡一帶,成為當時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然而,吳起的改革也觸動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這些貴族們失去了世襲的特權,對吳起懷恨在心。他們多次向楚悼王進讒言,說吳起功高震主,有謀反之心。但楚悼王深知吳起的才能,始終沒有采納這些讒言。

就在吳起的改革如火如荼之際,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秦國任用了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變法,與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如出一轍。這讓吳起意識到,楚國的強盛地位可能會受到挑戰。

為了應對這一局面,吳起再次向楚悼王提出了更加激進的改革方案。他建議進一步削弱貴族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這一提議立即引起了楚國貴族們的強烈反對。一時間,朝廷内外風聲鶴唳,一場針對吳起的陰謀正在悄然醞釀。

吳起之死:一代兵聖的最後謀略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駕崩。這個消息如同一道驚雷,在楚國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對于吳起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緻命的打擊。失去了楚悼王這個強有力的後盾,他在楚國的處境頓時變得岌岌可危。

他是"兵家四聖",一生未嘗一敗,死前一計讓殺他的人給自己陪葬

楚悼王的葬禮上,吳起作為令尹,按照禮制應該主持儀式。然而,就在他走向靈柩的那一刻,一群手持利刃的貴族突然沖了出來,将他團團圍住。這些人都是因吳起的改革而失去特權的舊貴族,他們等待這一天已經很久了。

面對來勢洶洶的刺客,吳起并未慌亂。他迅速跑到楚悼王的靈柩後躲避。按照楚國的傳統,在國君靈柩前殺人是大不敬的行為。刺客們一時不敢輕舉妄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吳起突然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高聲喊道:"大王在世時曾說過,如果有人要殺我,就讓我抱着大王的屍體。現在我就實作大王的遺願!"說完,他一把抱住了楚悼王的屍體。

這一舉動讓刺客們更加為難了。如果強行殺死吳起,就等于亵渎了先王的屍體,這在楚國是重罪。可如果就此罷手,他們多年的謀劃就會付諸東流。就在刺客們猶豫不決的時候,一個年長的貴族突然喊道:"吳起此人詭計多端,我們不能再給他機會!"

這句話仿佛給刺客們吃了定心丸。他們不再顧及禮法,一擁而上,将吳起亂刀砍死。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正中了吳起的下懷。

原來,吳起早就預料到自己會有這麼一天。他知道,自己的改革得罪了太多人,一旦失去楚悼王的庇護,必定會遭到報複。是以,他精心設計了這個計謀。通過抱住楚悼王的屍體,他不僅延緩了自己的死亡時間,更重要的是,他讓刺殺自己的人也犯下了亵渎先王的重罪。

果然,吳起被殺後不久,楚國朝廷就下令嚴懲參與刺殺的貴族。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權貴們,如今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吳起用自己的死,拉着仇人一起下了地獄。

吳起之死,在楚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吳起死得其所,因為他的改革動搖了楚國的根基。也有人為吳起惋惜,認為他是一個有才能的改革家,他的死是楚國的巨大損失。

無論如何,吳起的死标志着楚國改革的終結。在他死後,楚國很快就恢複了原來的政治體制。那些曾經被廢除的世襲制度又重新被恢複,楚國再次陷入了貴族統治的局面。

然而,吳起的影響并未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他在楚國實行的改革,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卻為後來的變法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特别是他的軍事思想,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吳起死後的幾十年裡,楚國的實力逐漸衰退。曾經威震諸侯的楚國,最終淪為秦國的囊中之物。有人不禁感歎,如果當初楚國能夠堅持吳起的改革,或許曆史會有不同的結局。

吳起的一生,可謂傳奇。他從一個落魄的衛國貴族之後,一步步成長為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和改革家。他的才能得到了魏文侯和楚悼王的賞識,為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他最終卻死于自己的改革。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然展現出了驚人的智慧,用一計讓那些想要他性命的人給自己陪葬。

吳起的故事,不僅是一個人的傳奇,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反映了戰國時期群雄并起、變法圖強的曆史背景,也折射出了那個時代改革者所面臨的艱難處境。吳起的生平,至今仍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他的智慧和勇氣,也永遠留在了中國曆史的長河中。

兵法傳世:《吳子》的誕生與影響

吳起的一生雖然以悲劇收場,但他的智慧并未随之消逝。他的軍事思想被後人整理成書,形成了著名的兵法經典《吳子》。這部著作不僅是吳起軍事思想的結晶,更是戰國時期軍事理論的重要代表作。

他是"兵家四聖",一生未嘗一敗,死前一計讓殺他的人給自己陪葬

《吳子》的成書過程頗為曲折。相傳吳起在世時曾口授兵法,由其弟子記錄整理。然而,由于吳起的突然離世,這些珍貴的軍事思想險些失傳。幸運的是,吳起的一位忠實弟子冒着生命危險,将這些記錄秘密帶出了楚國。

這位弟子名叫田忌,他原本是齊國人,後來跟随吳起學習兵法。在吳起遇害後,田忌意識到留在楚國已經不安全,于是決定傳回齊國。他将吳起的兵法記錄藏在衣襟中,日夜兼程,終于安全抵達齊國。

回到齊國後,田忌将這些珍貴的兵法呈獻給了齊國的将軍孫膑。孫膑是當時齊國最著名的軍事家,他對吳起的兵法極為贊賞。在孫膑的主持下,這些零散的記錄被整理成書,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吳子》。

《吳子》全書共六篇,分别是《圖國》、《料敵》、《治兵》、《論将》、《應變》和《勵士》。每一篇都凝聚着吳起的軍事智慧和實戰經驗。

在《圖國》一篇中,吳起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著名論斷。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戰争與和平的辯證關系,被後世譽為兵家至理。

《料敵》一篇中,吳起詳細闡述了如何觀察和判斷敵情的方法。他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這一思想後來被孫子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治兵》和《論将》兩篇,重點讨論了如何訓練和管理軍隊,以及将領應具備的素質。吳起認為,一支優秀的軍隊需要嚴格的紀律和科學的訓練。而一名合格的将領,則應該"智、信、仁、勇、嚴"五德兼備。

《應變》一篇,吳起強調了軍事行動中靈活應變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觀點,認為戰争中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政策。

最後的《勵士》一篇,吳起詳細闡述了如何激勵士氣的方法。他認為,隻有讓士兵明白戰争的意義,才能激發出他們的最大潛能。

《吳子》問世後,很快在諸侯國間傳播開來。許多國家的将領都争相學習這部兵法。據說,秦國的商鞅在變法之前,曾專門派人到齊國學習《吳子》。後來商鞅在秦國推行的軍功爵制,就有吳起思想的影子。

在此後的戰國紛争中,《吳子》的思想多次得到了實踐。特别是在齊國,孫膑就曾多次運用《吳子》的政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最著名的要數馬陵之戰,孫膑運用《吳子》中"示弱誘敵"的戰術,大敗魏國軍隊,一舉奠定了齊國的霸主地位。

随着時間的推移,《吳子》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到了漢代,它與《孫子兵法》、《司馬法》等一起,被列為兵家七書之一,成為官方認可的軍事理論經典。

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吳子》一直是中國軍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代軍事家都對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闡發。即使在今天,《吳子》中的許多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吳子》的成書和流傳,使得吳起的軍事思想得以永世流傳。雖然吳起本人的政治改革以失敗告終,但他在軍事理論上的貢獻卻得到了後世的充分肯定。可以說,《吳子》的誕生,是吳起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産。

曆史評價:一代兵聖的功過是非

吳起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功過是非也一直是後世曆史學家和軍事家讨論的焦點。從戰國時期到當代,對吳起的評價經曆了多次變化,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和曆史觀。

在戰國時期,吳起的評價可謂毀譽參半。支援變法的人士普遍認為吳起是一位傑出的改革家和軍事家。他們贊頌吳起在魏國和楚國推行的改革,認為這些改革大大增強了兩國的國力。特别是在軍事方面,吳起的貢獻得到了廣泛認可。他訓練的"吳起兵"成為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多次在戰場上取得輝煌勝利。

他是"兵家四聖",一生未嘗一敗,死前一計讓殺他的人給自己陪葬

然而,在保守派眼中,吳起卻是一個危險的"亂臣賊子"。他們指責吳起的改革破壞了傳統秩序,動搖了貴族統治的根基。尤其是吳起在楚國推行的"尊賢"政策,更是被視為對貴族特權的嚴重威脅。這種對立的評價在吳起死後仍然持續了很長時間。

到了秦漢時期,随着中央集權制度的确立,吳起的改革思想開始得到更多的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大力推行法家思想,而吳起的很多做法恰恰與法家理念不謀而合。是以,在這一時期,吳起被視為法家先驅之一。

漢朝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吳起做了較為客觀的評價。他既肯定了吳起的才能,也指出了吳起性格中的缺陷。司馬遷寫道:"吳起為人,廉潔公平,不惜己以惠人。"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吳起的為人。但同時,司馬遷也批評吳起"少恩而刻",認為這是導緻他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唐宋時期,随着科舉制度的完善和文人政治的興起,對吳起的評價出現了新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學者更多地關注吳起的軍事思想,《吳子》被列為兵家七書之一,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許多文人在評論吳起時,往往将重點放在其軍事成就上,而對其政治改革則較少論及。

著名的唐代文學家韓愈就曾這樣評價吳起:"古之善将者,莫若吳起。"這句話充分肯定了吳起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宋代的歐陽修則在《新五代史》中将吳起與孫武并列,稱他們為"古之善用兵者"。

明清時期,随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吳起的改革思想再次受到重視。明代的思想家王陽明就曾高度評價吳起的政治理念,認為他的"尊賢"思想對于選拔人才、治理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對吳起持批評态度。他們認為吳起雖有才能,但為人處世過于激進,缺乏靈活性。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就曾批評吳起"才高而德薄",認為這是導緻他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來,随着西方思想的傳入和社會變革的需要,吳起又獲得了新的評價。許多元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将吳起視為中國古代改革的先驅,贊揚他敢于打破傳統、推動變革的勇氣。孫中山就曾多次引用吳起的言論,來論證變革的必要性。

到了當代,對吳起的評價更趨向于全面和客觀。曆史學家們既肯定了吳起在軍事和政治改革上的貢獻,也指出了他的局限性。他們認為,吳起的改革雖然在短期内增強了魏國和楚國的實力,但由于觸動了貴族的根本利益,最終難以持續。這個教訓對于了解中國古代改革的困境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吳起的軍事思想仍然受到高度重視。許多軍事專家認為,《吳子》中的許多觀點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例如,吳起強調的"知己知彼"、"因勢利導"等思想,在現代戰争中仍然适用。

總的來說,曆史對吳起的評價經曆了一個由片面到全面、由主觀到客觀的過程。這種評價的變化,不僅反映了人們對吳起認識的深化,也折射出不同時代的價值取向和曆史觀念。無論如何,作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和改革家,吳起的功過是非将繼續成為後人研究和讨論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