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城融合,做強港口經濟“強支撐”

作者:第一

近期,受紅海危機等因素影響,全球港口再現大擁堵,而作為中國第二大外貿口岸的山東港口青島港仍然保持着平穩運作,全力保障産業鍊供應鍊暢通。

在海陸空鐵四通八達的今天,港口何以舉足輕重?

港口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台和連通世界的視窗,小到鞋帽、手袋、飾品,大到列車、飛機、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幾乎所有種類、所有形态的商品都可以經港口海運,比空運和陸運更具優勢。

港口也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和“風向标”,從紡織服裝、電子産品、家具、機電裝置等出口産品,到鐵礦石、原油、橡膠等進口大宗商品,每種貨物進出港的貨量可以反映出城市産業規模和企業經營狀況,折射出經濟的活躍度。

因港而生、憑港而興更是現代海洋城市的發展規律。全球貿易的近90%通過海運完成,全球财富的50%集中在沿海港口城市,全球35個國際化大都市中有31個因為有港口而發展起來。倫敦、新加坡、上海等國際航運中心的崛起,無不是港口、産業、城市深度融合的結果。

對于青島而言,港口是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的核心戰略資源,必須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為目标,進一步強化港口樞紐功能,推動港口智慧綠色轉型,補齊高端航運服務短闆,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作用。

築牢硬基礎

港航業常說,噸位決定地位。青島港也有一句引以為傲的宣傳口号,“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島港就有多大的碼頭,你有什麼貨,青島港就能卸什麼貨”。

巨大的吞吐量是青島海洋經濟發展的有力注腳。2023年,青島港貨物吞吐量突破7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0萬标準箱,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五。最新資料顯示,青島港航線總數達227條,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航線密度位居中國北方港口首位,海鐵聯運班列達83條,内陸港達50個,海鐵聯運箱量連續九年位居全國第一。

港城融合,做強港口經濟“強支撐”

在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新征程中,港口的角色從裝卸港轉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從“數箱子”邁向“數單子”“數票子”,但并不意味着吞吐量就不重要了,而是要更加鞏固和強化。

吞吐量的背後不僅僅有貨物的大進大出,更有物流、商流、人流、資金流、資訊流的集聚,是港口樞紐地位的最直接展現。如果沒有足夠規模的吞吐量,圍繞港口傳統主業興起的物流、貿易、金融等業務也就失去了硬基礎,更談不上吸引航運金融、航運經紀、海事仲裁、資訊咨詢高端航運服務業态集聚。

強化樞紐功能,就要以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增長瓶頸。

去年釋出的《山東省世界級港口群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的六大提升行動之首就是打造服務全球的一流港口基礎設施,具體包括續建、建立、改造一系列集裝箱、大宗幹散貨、原油、LNG、件雜貨、客滾碼頭泊位和配套堆場、罐區,以及建成東北亞國際集裝箱運輸、客滾運輸“兩個主樞紐”,國際大宗幹散貨中轉分撥、東北亞油品儲運、中國糧食儲運“三個集散基地”等。

放眼青島,一系列港口重大工程正在加緊建設,為未來吞吐量提升打開新空間。

今年,山東港口在青島新開工總投資521億元的11個項目,不乏前灣港區集裝箱更新改造工程、董家口至沂水建立鐵路工程等百億級大項目。尤其是在前灣港區,總投資約200億元的集裝箱更新改造工程分期開工,将對已建成的集裝箱、散雜貨、多用途泊位進行更新改造,為青島港全力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中心、建設東北亞領先的集裝箱樞紐港奠定基礎。

搶占新賽道

目前,航運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數字變革和能源變革。在挪威船級社與梅農經濟最新釋出的《世界領先海事之都》研究報告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方面的名額權重越來越高。

縱觀新加坡、上海等城市遠期戰略規劃,智慧綠色港口都被放在發展海洋經濟的核心位置進行考量。對于青島,智慧綠色港口同樣也是“換道超車”的必然選擇。前不久,青島港連續釋出了數字化轉型專項規劃和氫能港口建設發展規劃,加速向智慧綠色港口轉型。

在智慧港口等方面,青島已經具備一定先發優勢。早在2013年,青島港就組建了以張連鋼為帶頭人的“連鋼創新團隊”,開始了向世界港口科技制高點的攀登。2017年,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一期投産營運,成為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019年,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二期投入營運,運用氫動力自動化軌道吊等6項全球首創科技成果。去年,首個全國産全自主自動化碼頭——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三期)投産營運。碼頭運作10多年來,連續10次打破世界紀錄,讓“中國智造”的旗幟在全球自動化碼頭的高峰上迎風飄揚。

青島港的數字化轉型不是集裝箱碼頭單兵突進,而是集智集力全面突破港口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推動礦石、紙漿、糧食等貨種裝卸由人工操作向自動化控制轉變,取得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港口資訊模型(PIM)、自動化碼頭智能管控系統等一系列全國乃至全球首創成果。

與數字化改造齊頭并進的是綠色轉型。

多年來,青島港始終聚焦運輸結構低碳化、能源供給清潔化、能源消耗電氣化、岸電使用常态化、綠色低碳示範化,推動生産模式綠色更新。自2019年起,青島港啟動了氫能集卡、軌道吊研究工作,氫能集卡實景運作、全球首創氫動力自動化軌道吊、國内首座全資質港口加氫站等項目,為全場景氫能港口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目前,青島港正在聯合青島煉化推動全國最大的4000公斤加氫子母站落地,計劃明年建成投用全球首艘7000匹氫電混合動力拖輪。在甲醇船舶加注這一新賽道,青島港也準備啟動碼頭加注設施改造。

而在港口之外,青島還充分研判綠色燃料發展趨勢,加大LNG、甲醇、氨等綠色燃料制備儲運加注體系以及綠色船舶動力裝備的研發,為低碳能源實船應用提供保障。

增強軟實力

研究港航業還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全球前十大沿海港口有8個都在中國,青島港位列其中,而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前10位中,中國隻有上海、香港、甯波舟山三地上榜。這是因為一座城市的航運中心地位并不完全由港口能級所決定。

業内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指數,即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這個指數從港口條件、航運服務和綜合環境三個次元對城市的階段性綜合實力予以評估,其中航運服務是評測國際航運中心競争力水準的核心驅動因素。青島雖然在港口吞吐量、基礎設施、營運水準等“硬實力”名額上有着明顯優勢,但在金融、船舶經紀、資訊技術、海事仲裁等“軟實力”名額上相比倫敦、新加坡等老牌航運中心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跳出港口看港口,青島緻力于在全新的次元上确立競争坐标,做強包含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交易在内的高端航運服務業,将樞紐“流量”轉化為經濟“留量”。

比如,大宗商品指數具有價格發現和風險對沖功能,貿易企業可以借此降低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新華·山東港口大宗商品指數于2021年首次在青島釋出,此後不斷更新完善,涵蓋鐵礦石、原油、煤炭等7大品類13個指數,為港口貿易活動提供價值基準和有效參考,讓港口航運、大宗商品和貿易高效關聯。

近年來,青島在航運服務業方面持續補短闆、強弱項,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北方油氣中心、山東國際航交所、港信期貨公司、船舶交易中心等一系列産業平台陸續落地,做大做強航運交易、金融保險、大宗商品貿易等新業态,提升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能力。

其中,山東港口“港雲倉”平台作為全國沿海港口電子倉單業務體量最大、營運最成熟的綜合性服務平台,已累計服務省内外140餘家客戶,辦理電子倉單融資超過410筆,倉單融資量超千萬噸、融資額超過125億元;山東港口國際貿易集團開展貿易業務,全面融入原油、鐵礦石、煤炭等30個貨種400多家上下遊企業,為地方貢獻外貿進出口值超467億元;港信期貨公司發展迅速,業務品種涵蓋鐵礦石、橡膠等多個貨品,期現關聯服務功能初步發揮……

一幅港城融合的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