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營價格力,怎麼就成了電商行業的主旋律?

作者:闌夕
經營價格力,怎麼就成了電商行業的主旋律?

文 | 闌夕

各大電商平台在曆史上可能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達成共識:做好價格力。

在這背後,是消費者趨于理性、資訊差被抹平的市場環境所緻,電商平台也相繼回想起這個行業最初得以建立的緣由:最大化的優化中間成本,把質優價好的商品傳遞到使用者手上。

服務商作為代營運服務的提供方,對于定價難有決策權,現在電商平台的這種回歸,對于部分習慣了過往經營環境的服務商來說,多少有些被動轉型的痛苦,甚至簡單的将價格力等同于「卷低價」,由此産生沖突情緒:當商家商品賣得越便宜,自己的經營利潤也就随之縮減,是以接受價格力,就必然吃虧。

思考方式錯了,就不可能接近正确答案。

消費者在下單前進行全網比價的行為越來越普遍,這是關于價格力的決定性趨勢,無法從中獲得正确信号的服務商,都很難稱得上「稱職」這兩個字。

換句話說,使用者未必在任何時候都隻關心價格,但他們一定關心自己的錢掏得值不值,就像一句流行的俏皮話所說,「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這種高度在意獲得感的消費需求,才是價格力的生長土壤。

經營價格力,怎麼就成了電商行業的主旋律?

服務商也必須意識到,在新的配置設定規則裡,達到甚至高出價格力标準的商品和店鋪都将換來GMV的爆發增長,接住這一波潑天富貴,才是真正應得的回報,甚至可以說,跟上得越快,就越能站住最有利的位置。

畢竟,價格力營運開始變成電商競争的基礎能力,專業的服務商實際上應該要比品牌走在更前面,化被動為主動,把價格力融入到自己全貨盤營運裡,經營好價格力,也是為了全店的GMV增長服務,而不是孤立的政策,隻把價格力視為短時間的促銷手段。

至少,從抖音電商的案例來看,第一批學會價格力經營的服務商,已經在這個版本裡如魚得水,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回報。

供給側的價格力,就是消費端的獲得感

服務商究竟有沒有做好價格力,取決于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是不是獲得感滿滿,以服務商星羅對快消品巨頭寶潔的營運為例,就很有代表性。

快消品行業的特點非常突出,那就是産品使用時限短、消費頻率高,爆品作為品牌迅速占領市場、提升份額的利器,對生意的長效經營至關重要。然而,快消品牌SKU有限,雖然容易出爆品,但爆品的生命周期波動較大,如何盡可能的延長并實作二次增長,是服務商最重要的KPI之一。

衆所周知,大型跨國品牌對于控價的考慮因素很多,很難在定價上大起大落。而星羅依然為寶潔設計出了參與價格力競争的方式,總體思路在于,在控好價的基礎上,通過專屬加贈、多套組等豐富手段,拉滿了暢銷爆品的價值感。

比如針對寶潔的爆款洗護套裝,打造同規格的全網價格優勢,并在抖音電商推出專屬加贈及專屬套組首發,由此撬動了平台的流量加持,而在蜂擁而至的消費者面前,又有着精心優化後商品卡,或是達人櫥窗及達人挂車,去承接這波流量,将爆品賦予了長效優勢。

經營價格力,怎麼就成了電商行業的主旋律?

顯然,寶潔确實不是——也不可能是——抖音電商站内最能以低價緻勝的快消品品牌,但在強化了商品的價值感後,使用者從多個場景裡都能感覺到下單套裝非常劃算的訊息,進而引發購買行為。

在星羅替寶潔做好價格力後,單品曝光拉升了140%,猜喜GMV更是提升了超過500%,事實證明,隻要「心意到了」,爆品依舊能煥發新生,再次引爆市場。

價格力的底層邏輯,其實是商品價值的展現,它可以分為硬規則和軟機制兩個部分,前者是理性的數字,目标是不要賣得比别家貴,後者是感性的體驗,用更高的配置和服務,去讓消費者感到「物超所值」。服務商需要軟硬兼施,平台就會給夠資源,把更多的顧客導向店内,商家的銷量自然水漲船高,進而為服務商帶來了更多的業務機會和收入來源。

服務商應該把價格力了解為一套優價增長方案

表面上看,價格力是作用于商品的,但高明的服務商,會讓它造福于全貨盤,以緻于把品牌的持續增長軌道,也建立在價格力的競争優勢之上。

和上面的快消品行業案例不同,服飾行業受季節性影響較為明顯,SKU也更多,品牌通常既要操心出清積壓的庫存,又要打爆當季的新品,這本是兩種互相割裂的場景,但在服務商祈飛為某男裝品牌的策動下,價格力成為了同時串起兩大場景的杠杆。

在今年早春的上新期,祈飛為品牌的爆款冬衣制定了反季特價的政策,從999元大幅降低到586元,順利吸引了大量前來「撿漏」的使用者,就在品牌直播間熱度持續高漲的過程裡,祈飛搭配了春夏新品一起主推,使沒有降價的新品分享到了降價活動帶來的流量,實作了新款賣爆、反季款售罄的成績。

在這個例子裡,價格力政策扮演了「鈎子」的角色,服務商以前需要花錢采購流量,現在則以成本轉嫁的形式,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内降低客單價——更是選擇了本來就有降價空間的庫存商品——由此撬動平台的流量激勵。

最終,這家男裝品牌在促銷期間,反季款成了給消費者發放的福利,庫存售罄,「沾光」的新品則斬獲26%的GMV增長,超出預期,體會到了價格力+全貨盤營運政策的小小震撼。

合理的降價可以是手段,或者更準确的說,是接觸使用者的技巧,但它絕對不是最終的目的,在建立了價格優勢之後,商家才有大展身手的空間,去謀求整體生意的增長。

從這個角度來看,價格力很像是一張門票,隻有拿着它,才能入場參加電商市場的新一輪競争,也隻有入場了,才有機會,如果被攔在外面,再多的招式,都打不出來。

是以,對于所有還在苦惱于發掘增量的服務商來說,都得讀懂,并且适應。

服務商啟視傳媒給家電品牌雷鳥「下錨」的例子也很經典,這是一個耐消品市場,使用者的消費決策鍊條偏長,下單相對謹慎躊躇,啟視傳媒的選擇,是把主推的雷鳥電視85鶴6PRO 24款制定了全網統一價,確定在抖音站内不會比其他平台更貴,同時對預付尾款的使用者更新福利,加贈會員權益,打爆了618大促。

經營價格力,怎麼就成了電商行業的主旋律?

在主推款被賦予了全網獨有的經濟價值之後,啟視傳媒以SKU更加豐富的貨架去承接溢出流量,将引流過來但對不适合爆品的消費人群輸送到全店,因為提前建立了價格力的使用者認知,激發了他們對于雷鳥有着優價好物的判斷,最終既跑赢了銷量,也收獲了聲量。

要知道,雷鳥在電視行業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品牌,和同行比起來,知名度是偏弱的,但在這次用價格力政策帶動全貨盤銷售後,它在抖音電商平台上成了活動期間全面屏電視人氣榜的第一名,全店GMV提高了615%,漲幅驚人。

服務商的進化論:隻有站得更高,才能撥雲見日

被譽為「全球戰略定價之父」的湯姆·納格博士,講過兩種截然不同的定價思路,一種是從成本定價法,從成本出發,加上利潤空間,就可以得出價格了,另一種則是價值定價法,優先考慮的是客戶願意出多少錢,再來設計出商品價格。

在湯姆·納格看來,價值定價法雖然顯而易見的更加優越,但是測算商品的經濟價值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在他做研究的時候——上世紀九十年代——無論是資料總量還是市場細節,都遠遠不足以解題。

但在今天,資料回報的規模和品質都不再成問題——價格力的變弱或是變強,都會很快的反應到轉化率上——服務商也必須具有同樣的敏感度,去站在顧客的角度判斷商品價值。

價格力的經營或許會短期拉低客單價,但赢得市場後的長線生意健康增長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正是服務商們需要盡快消化的遊戲規則。

根據麥肯錫釋出的「2024中國消費趨勢調研」報告顯示,今年中國消費者的樂觀情緒有所提高,消費升降級也同時存在,但并未出現消費降級明顯高于消費更新的情況,在部分品類裡,消費者預期增加的支出受價格驅動明顯,「表明消費者的選擇呈現出少而精的趨勢」。

隻能說,「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具成本效益」的網絡熱梗還在繼續,服務商要明白的是,價格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取舍,低端局靠價格力打開市場、拉動增長,高端局用價格力重建品牌、定義價值,越早學會駕馭價格力的服務商,就越是能夠在抖音電商的新生态裡如魚得水,拿到最有利的資源。

無論如何,這就是電商行業的又一次起點,大家都要重新回到起跑線上,重造參與建構商業模式的競争力。

經營價格力,怎麼就成了電商行業的主旋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