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響中國 | 金牌思政課】徐蓉:中國共産黨全球文明倡議的叙事之道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網
【理響中國 | 金牌思政課】徐蓉:中國共産黨全球文明倡議的叙事之道

  繼2021年9月“全球發展倡議”、2022年4月“全球安全倡議”之後,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發表題為《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主旨講話,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程序、共同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

  這一倡議,直面世界各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上遇到的多領域全球性危機,指出人類社會現代化程序又一次來到曆史的十字路口,政黨需要負責任地回答一系列現代化之問、負責任地成為引領和推動現代化程序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産黨曆經百餘年探索,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為人類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新助力,為人類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中國共産黨正是站在緻力于推動高品質發展、促進全球發展繁榮,緻力于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緻力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視野和格局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從四個層面彰顯了這一倡議的叙事之道。

  一、以尊重文明多樣性為基礎

  “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的魅力所在”。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既包含自然、環境等因素作用下的先天屬性,也是人類長期生産生活實踐創造發展的結果。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客觀樣态,不同的文明所承載的是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貢獻,都是值得尊重的。人類文明有地域特色之别,但無高低優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間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此也是可以互鑒的。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是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價值基礎,這種尊重,意味着承認不同文明的主體性、創造性、傳承性、發展性,意味着不以一己之視角來判斷處理事務。那些所謂的“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從本質上說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場上評判不同文明、用自身的标準衡量不同文明,是戴着有色眼鏡看待文明差異,必将給世界文明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各國人民共同的願望。中國共産黨既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也積極促進不同文明加強交流、增進團結,共同推進全球文明獲得更好的發展。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是中國共産黨全球文明倡議叙事的邏輯起點。

  二、以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遵循

  “各國曆史、文化、制度、發展水準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其中,“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僚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蘊含了不同層面的主體對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良好秩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面臨多方面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存在多方面的利益分歧,強權政治、治理赤字等問題的存在急切呼籲各國形成直面挑戰的價值共識。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公平與正義、民主與自由的方式在各自不同的基礎性物質和文化條件下可能各不相同,推動世界各國從處理問題的不同方式中尋找共同的價值關懷,以對話和交流化解沖突和沖突由此而成為各國應有的選擇,也是不同文明在加強交流中包容互鑒的重要遵循。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發展并不平衡,從現實條件出發謀求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還任重道遠,亟需各國不以文明優越自居、不以意識形态論親疏、不搞壟斷和陣營分割、互相尊重主權、國無大小強弱貧富之分一律平等對待、共商共建共同參與國際治理,以全人類共同價值打破交往交流的思維障礙、彙聚共同的精神力量,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重要價值支撐。

  三、以文明傳承創新為紐帶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任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曆史,都是文明傳承發展的曆史。文明的傳承是文明發展的源泉,文明的創新是文明發展的動力,文明的傳承創新書寫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厚積文化底蘊、積極開拓進取的曆史程序。在西方,古希臘時期豐富而生動的神話傳說和曆史作品、深刻而獨到的政治思維與哲學作品,以及由此而孕育的思辨文化、批判精神、理性精神、人本主義關懷等文化元素,是西方文明發展的根基,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瑰寶。在中國,“以史為鑒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風濁清揚”。中華文明的傳承中滿載着歲月的積累和曆史的智慧,既有“天下為公”“和衷共濟”的博大胸襟,又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相容并包,還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情懷擔當。中國共産黨人以堅定的曆史自信把握曆史主動,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的思想文化資源。文明的傳承與創新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珍惜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在充分挖掘傳統文化曆史價值的同時不斷開發其時代蘊涵,在汲取自身優秀傳統文化養分的同時推進互相借鑒,“仰望星空、俯首尋花”,世界各國在交流互鑒中應能更好激發全球文明新的發展活力。

  四、以人文交流合作為路徑

  “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産黨将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和各國政黨開展對話和交流合作,支援各國人民加強人文往來和民間友好”。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和取長補短,有利于文明在新陳代謝中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各國人民在曆史的長河中創造的文明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實踐智慧與理論智慧互相映襯、光芒并存,這些智慧與光芒深藏于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人文領域。與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的交流相比,人文交流更加事關各國人民的日常民生,更具有廣泛的公共性,在國際交流合作領域具有基礎性、支撐性的意義,是各國人民加深互相了解和彼此認同的重要途徑,也是在政府間交流合作之外重要的公共外交、民間外交領域。“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共産黨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就是希望以此加深各國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在相知相親、互信互敬中拉近距離、消弭沖突。各國人民之間加強人文交流合作,讓不同的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互融互鑒,也有助于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成為推動生活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的心靈紐帶。

  (作者系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作者:徐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