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航母級”車企集團大換防

作者:華爾街見聞
“航母級”車企集團大換防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從一汽到東風,如今又輪到上汽集團,這些曾經見證過中國汽車工業騰飛時代的航母級車企集團,近兩年集中迎來“舵主”的換防。

6月21日晚,上海市市管幹部任職公示資訊中,現任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和副總裁賈健旭二人進入任職前公示名單,拟任市管企業正職。公示時間為6月21日至6月28日。

這意味着上汽集團主要負責人的變動或将塵埃落定。此前,知情人士表示,現任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接近正式退休的節點,這艘巨輪到了接棒時刻。

在陳虹掌舵的這十年裡,上汽集團得到過合資企業滋養、享受過市場紅利,經曆自主品牌錘煉,更連續18年保持着國内整車銷冠的高光。

但眼下,繼任者要接下的并非一個“歲月靜好”的上汽,新舵主能否延續陳虹未完的戰略,帶上汽渡過業績波動期,繼續引領國内整個汽車行業高歌破浪?

接下來的三年,将是上汽轉型最為關鍵的三年,也将是汽車行業慘烈的淘汰階段,新帥肩上的擔子不輕。

交棒

有接近上汽的人士透露,市國資委最早考慮過用外部高管來接任。但從目前的公示名單來看,大機率選擇了從内部提拔。

派出這一新班底接棒,也是為了讓上汽集團這艘航母級的車企集團,能穩定度過轉型期,并保留“二次創業”的能力。

從技術員一路走到董事長之位,陳虹在上汽的四十年,幾乎完整見證了這艘巨輪的成長,又曆經行業一輪輪的變遷,更是最懂上汽的人之一。

過去十年,是汽車行業從“搶增量”邁入“争存量”,以及被新能源與智能化颠覆的巨變期。上汽能穩坐王位,離不開陳虹的持續變革。

2014年,陳虹剛接任上汽集團董事長之時,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僅為7.5萬輛、比亞迪還在盈虧平衡線掙紮、蔚小理仍在襁褓之中、雷軍剛做手機不過3年。

彼時重視技術的陳虹,上任就提出“新四化”戰略,要上汽突圍成一家全球布局、跨國經營、具有核心競争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世界級車企。他曾強調,“為了赢得市場先發優勢,我們必須進行前瞻性的技術研究”。

随後,陳虹大刀闊斧地對集團的研發體系進行整合,設立了前瞻技術研究部,專注于新能源、輕量化材料以及智駕技術。

十年來,近1500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推動上汽在智駕、固态電池等關鍵領域快速突破,也實作了上汽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轉變。

從2014年推出網際網路汽車項目、2016年聯合阿裡打造出屬于上汽自己的智能互聯科技,到了2018年,上汽乘用車銷量增長34.5%,将全集團全年銷量帶到705萬台的巅峰。

攀至峰頂後,轉折發生在2019年,特斯拉這條鲶魚的攪動讓市場随之變天。彼時的陳虹認識到,增量時代已經落幕,強如上汽也難以置身事外。

他的決定是投入新賽道、合資全面煥新跟上時代。随後幾年,上汽集團快速找尋突破口,上汽大衆、上汽通用、榮威名爵、智己等各闆塊加快摸索的步伐。

隻是所有的改革都非一蹴而就。滄海桑田,如今比亞迪銷量已經突破300萬台,跻身世界車企TOP10;華為、小米等新勢力則打破諸多行業高牆,輪番改變着車圈的運作規則。

陳虹的努力還未到收獲時刻,沒能在新時代将上汽帶到期許的高度,或許他也心有不甘。

不過,對于上汽如何守擂,去年4月,陳虹給出了方向。他擲出“新能源汽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達到350萬輛,自主品牌得占七成份額。

而這注定是場硬仗。

守擂

眼下,兩大合資品牌被自主品牌圍追堵截,曾經的“利潤奶牛”開始“祛魅”。

在上汽身後,高歌猛進的比亞迪,已經在營收和銷量層面猛追,差距也被逐漸縮小;同時,令上汽引以為傲的出海闆塊,也面臨着歐美加稅的挑戰。

王曉秋和賈健旭,一位是35年的上汽老将、另一位則是出海的年輕功臣,他們或将成為新舵手,掌握上汽的大方向,并且要呵護好正茁壯發育的自主品牌。

作為上汽榮威的“開山鼻祖”,也是集團啟動自主品牌項目後的擔任關鍵負責人,王曉秋對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的貢獻功不可沒。顯然,集團希望他成為自主品牌乃至整個上汽的“定海神針”。

途中,他也需要向新改革的助力,曾為上汽集團海外開拓扮演重要角色的賈健旭扛起了這一重任。時年46歲的賈健旭,未來要在集團破局、出海上成為關鍵先生。

不止于此,對于上汽全面擁抱新時代的趨勢,擔任過供應鍊公司一把手的賈建旭,對技術有頗具先見性。其在上汽延鋒擔任一把手時,他就曾采取主動出擊、提前布局的政策。

對于目前老牌車落後新勢力的局面,賈健旭就曾直言,“我們現在的開發還是串聯關系,是以很多東西都慢了。兩年之後技術就疊代了,三年之後徹底更新,五六年就完全落後了”。

“複興合資”、“提振自主”的底層動力,最終都落在陳虹對技術底座的追求之上,這也是對新勢力們的“見招拆招”。

5月底,上汽祭出固态電池、動力總成、全棧軟體架構、全新電子架構等“殺器”,緊抓“靈魂”狂追華為、小米等玩家;原先作為上汽品牌沖高的智己品牌、“合資之王”上汽大衆都表态要加快疊代步伐。

上汽零束CEO李君對華爾街見聞表示,技術的持續創新、開發速度是上汽重要的“招”,“我們研發體系、研發流程、研發工具鍊支援整車産品疊代接近半導體的摩爾定律。”

小米、華為的攪局,把電子産品、網際網路公司的打法帶入車圈,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祖似傑對華爾街見聞透露,上汽也跟消費電子産品也學習了很多,是以建立的技術底座,就是要适應傳統汽車向新賽道的轉化,車型的開發已經從48個月,降到目前的18個月。

研發的應用不僅僅停留在表面,5月20日,上汽就與奧迪、上汽大衆簽約,一起研發上車“智能數字平台”。6月27日,上汽與大衆再簽署系列協定,抛出三款增程+兩款純電的新能源加碼計劃,并且将産品型譜規劃到了2030年後。

顯然,上汽與旗下的子品牌,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至于資源的配置設定,上汽也有積極的考量。合資與自主序列中暫時“掉隊”的雪佛蘭、飛凡等品牌,上汽内部決定讓其輕資産化營運,集中更多精力投入主力品牌攻堅。有上汽内部人士向華爾街見聞透露,集團還在籌備比智己定位更高的品牌,來重新搶占高端豪華市場。

一切的目的就是讓這艘“汽車航母”,日後繼續穩坐王位,更是要通過數十年的潛心布局,為國内車企在技術、出海、品牌營運與轉型中蹚出一個方向,成為領航行業真正的“頭羊”。

這兩位上汽的新靈魂人物,仍将堅定地改革。對上汽、對整個國内汽車行業而言,一個新的十年正悄然拉開序幕。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