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剛峰看世界

解讀天涯區轶事趣聞 展示三亞人文精髓

————

文圖/剛峰

三亞文門村劄記

采風文門村,對話問老人,

石門變文門,黎寨古韻深。

題記:趕到三亞市天涯區文門村采風時,時光正好,下午三點,陽光燦燦。一派島南獨有的黎鄉田園山色風景,就這樣、就這樣,一不小心,撲面而來,撞飛了我的心緒。

文門村,素有三亞市美麗鄉村第一村之譽。傳說,在南梁朝時,嶺南俚黎首領冼英請旨梁武帝“重置崖州”,率軍登上海島,招撫海南千餘黎峒,置郡立邑,将東漢“遙領”六百餘年之久的海南島重新納入祖國的懷抱。隋朝一統中國後,為表彰冼夫人的功績,将島南的“臨振縣”(今三亞)賜為她的“湯沐邑”并冊封為“谯國夫人”。為開發島南,冼夫人委派白虎将軍南來文門寨設壇,傳農耕之事,啟文明之門,教化黎民百姓,至今已有一千餘年,故,被稱為千年黎村。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在文門村采風留影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蘭鵬支書和蘭定璋老人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在文門村采風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田園風光

傳說很優美,但史料卻難以佐證。雖冼夫人得臨振縣為湯沐邑,正史有載。然,黎族雖為海島世居土族卻無本族文字,難有筆墨記錄。傳承至今,且千年不廢,想必,世世代代,這個口碑傳說堅持不易。走村串巷挖遺史,訪民查譜考人文,因緣分,我與文門村相遇,相遇在三亞市天涯區一派陽光燦燦、藍天白雲的夏季,相遇在這個美麗傳說的憧憬裡。責任與義務,猶如,文們村前面的那一域崇山峻嶺懷抱下的綠茵蔥郁的“龍海盆地”田園風景,撩動着我的思緒、誘惑着我的心扉,讓我不由地如一隻翺翔在天空中的大雁,穿越時空,去鳥瞰着文門村的前世與今生,去佐證傳說中的史韻…

(注:全文八千字閱讀需要五分鐘)

公元1851年早春二月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從崖州城西沖坡鄉鏡湖村走出來了一位名叫吉大文的英俊青年。當他步履蹒跚走到距城東五十裡的這條崖州古驿道馬嶺驿鋪前面一座亂石簇擁的“石門”前,卻已近夕陽西下的黃昏。

夕陽,燦燦地斜照在這座丈高五米的匡磊上,餘輝映射着青年方正的臉。他不由地坐在石門前,任汗流浃背、任清風拂面,思緒,正浮想聯翩。他不由得想起了300年前一位名叫鐘芳的青年,出崖州水南村、過瓊州府,度過白浪滔滔的瓊州海峽直抵北京,終于進士及第,逐鹿中原,官至戶部侍郎,并尊為“嶺南巨儒”一代偉大的鄉賢,而光耀崖州數百年。他的腦海裡頓時回蕩着年輕的鐘芳去中原逐志,也曾路過這道石門時,面對着山呼海應的景色,而留下《珠崖》一首詩中的:“山橫天有障,地盡海無垠。”名言,不由感慨萬千。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古石門遺址地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前古石門遺址地

因為他知道,自從鐘芳父子倆于明朝高中進士以後,至今200多年來,崖州再也無人中舉,更别說進士及第。鹹豐元年正月初一(公元1851年),愛新覺羅·奕詝登基史稱清文宗,面對一位名叫洪秀全的廣東人在廣西起事建太平天國的亂局,為招賢納士,便诏告天下,加試恩科一次。此次,正是他蒙受皇恩浩蕩,前去廣州參加鄉試“春闱”。此時的他,不由想起臨行前知州大人的敦敦囑托,崖州諸位鄉紳士子們的殷切期望,一股重振崖州科舉,結束200年來“崖州無舉”沉甸甸的責任,瞬間,讓他面對石門,不由激情豪邁,吟詩抒情詠志,唱道:

鑿險通黎界,雄關石啟門。

風腥山踞虎,泉遠壁懸猿。

世亂輕人命,天陰泣鬼魂。

将軍誰破虜,百峒隸屏藩。

吉大文這首名為《石門》的詩,淋漓盡緻地展現了他作為崖州士子們傑出代表,出島南北上廣州逐志的雄心,并将崖州東線古驿道馬嶺關隘的“石門”當着重新開機崖州文運的“文門”啟象征。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在吉大文鏡湖村故居前與吉氏後人合影

誰在亂石吟,險峻山路泣?

好奇,頓時吸引了石門外不遠處的一個名叫“神庭村”的黎族鄉親的注意。于是,人們紛紛湧來,圍着青年交流,才知道這位青年才俊原是崖州著名的“濱海之秀”。三年前,二十歲的他,也曾路過石門赴瓊州府參加全瓊應試,因其才華橫溢而被瓊州知府冠譽。

天已晚,夜将深,崖州士子吉大文便被村中董氏與蘭氏族佬迎進寨門。把酒臨風,黎舞伴随,那一晚,青年才俊酒醉醺醺,蒙頭大睡,直至太陽爬上了山嶺。

陽光正好,風景宜人。第二天上午,吉大文在衆位鄉親們的簇擁下,檢視了村中先祖們開渠引水灌田的溝口,題《溝口》一首詩贈衆鄉親後便邁過石門東行遠去。詩雲:

五指河源遠,山多水合流。

戌樓交虎迹,黎峒割鴻溝。

石亂溪聲壯,林寒棧道幽。

此間真險絕,辟土要金牛。

170年前,崖州才子吉大文在石門前留下的這兩首詩,均已被清光緒末年的《崖州志》全文收錄。可惜,至今無人去解讀并诠釋詩意,特别是《溝口》一詩,其實,這是吉大文留給天涯區文門村的一首風水詩。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官帽石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在文門村采風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五指山,不僅是海南最高的山嶺,而且是至宋朝蘇東坡貶谪後,勘探并确定的海南風水文脈的祖山。吉大文在詩中的首聯,告訴鄉親們,文門村所處在的這一帶龍海盆地“山多水合流”,亦是一塊“四周青山環抱,左右蟠龍向海,得水藏風,祥雲紫光泛起”的福地,其龍門文脈均派源五指山。“戌樓”,指的是朝廷設在石門邊馬嶺汛軍營駐軍的瞭望樓。而“鴻溝”雖明指各黎寨因灌溉而擅自挖的水溝水渠,但卻暗示,這些溝渠破了點風水,隔斷了五指山的龍脈而導緻了黎與漢文化之間的鴻溝距離。

“金牛”,其實,是代表财富和财運風水的符号。曆史上,各峒黎族祖先們,在此率聚,伐木辟土,構築寮寨,非常艱辛。于是,吉大文在詩的尾聯用“此間真險絕,辟土要金牛。”一句,給了風水堪輿布局的點題。

真可謂:“九言勸醒迷途仕,一語驚醒夢中人”。吉大文留下的這首《溝口》詩,應該是點醒了文門村的有緣人。否則,我不會看到,現今文門村村委會大門口前,有座金牛的石像布局。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委會門口的金牛

神庭村,從此更名為“文門村”,石門變文門應屬于吉大文所為。

東行遠去的吉大文,也終于沒有辜負崖州鄉親們的衆望,在當年的鹹豐元年(1851年)恩科鄉試中舉,成為清朝崖州第一位舉人,結束了二百餘年“崖州無舉”的曆史,開創了清末崖州文運之先河。後來他雖三上會試春闱不第,雖例授了内閣中書一職,但他卻辭官回鄉。熱心家鄉教化,積極倡建學宮,執掌鳌山書院,并在死前将自己的全部家産捐給崖州社學,可謂“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功德無量矣,終成一代偉大的鄉賢,讓我欽佩不已。

吉大文能夠成為崖州的一位偉大鄉賢,跟他少年立志有關。現附上他少年時曾勵志的一首詩,以表達我對這位鄉賢的崇敬之心。詩曰:

少年立志要登科,有甚文章奈我何?

書讀五車猶算少,詩吟萬卷不嫌多。

若将海水如硯視,願把江山當墨磨。

敕賜蒼天為白紙,揮毫寫出太平歌。

如今,吉大文的勵志故事與他的詩,雖随曆史已遠去了。但我想,有緣的話,天涯區應該在文門村為吉大文雕銅像一座,并将其賦詩一并刻上,以緬懷先人,激勵後裔…

其實,文門村的曆史,史志,還是能夠尋找到它的一些蜘蛛馬迹的痕迹,那便是(《崖州志》山川卷)上所載有的“下馬嶺”。

那是崖州古驿道東線上一個獨特山嶺,有一道如駿馬的山嶺,從崇山峻嶺的山脈中,氣勢恢宏地直奔大海。馬的後背為上馬嶺(今過嶺村附近),馬的前背叫下馬嶺(今馬嶺社群),而文門村就處在上下馬嶺中馬鞍的地理方位。且,馬鞍處嶺邊有一堆亂石如屋巨石簇擁的一道“石門”,将山與海隔離,将黎與漢分距,僅有古人鑿石如縫隙般的一條小道,供人通行。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天涯海角景區看下馬嶺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下馬嶺亂石如屋

《崖州志》上記載的很清晰:“下馬嶺距城東六十裡,周圍三十裡,高七十丈。斜峙海灣,僅有一線可行。亂石如屋,聳塞海濱。潮長,不能往來。過此,有二路入三亞鏡。一度嶺從内地行,險而近。一從海濱行,坦而遠。東北皆黎村,最大者曰過嶺黎,衆至千餘戶。嶺西五裡有民居七十餘戶,馬嶺汛紮駐于此。”又說:“過嶺峒距城東六十裡,中有黎村三十餘。四面崇山峻嶺,如桶形然,僅有一石門,從馬嶺汛後入石門,兩山對峙,鑿石以通,深達二裡。”是以,從史志中可看出,曆史上的文門村一帶黎村,是處在崖州古驿道東線被稱為第二關隘下馬嶺一道險峻的石門内。古代的商賈谪臣、文人墨客與遷客騷人,欲從東線入崖州,非要從馬嶺汛營,邁過這道石門。

于是,這道石門不僅成為過往客人關山險阻的命門,也是唐宋時期中原文化落籍天涯的一道文化樞紐站的文門,更是明清時期許多崖州士子,出島南、過瓊北、入廣州、抵北京,逐鹿中原,抒情詠志的一道勵志之門。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崖州志記錄下馬嶺

這道深達二裡的“石門”,不僅,成為三亞美麗鄉村第一村文門村的“村脈命門”,并由此而承載着三亞史上與當今和未來,山與海、黎與漢、古與今、蠻荒與文明、封閉與開發的吐苦納新與鳳凰涅槃的象征!而且,這道石門内的“四周青山環抱,左右蟠龍向海,得水藏風,祥雲紫光泛起”被稱“龍海盆地”的福地,從隋唐始,就已經納入了朝廷的法眼,将它作為治理黎區,傳播農事,啟蒙教育的“王化”示範地。

史載,唐永徽六年,朝廷在此設定了一個名叫“落屯縣”的古邑。

此事《崖州志》上記載很清晰,志曰:“落屯廢縣,《元和志》永徽元年置,在洛電響,因名。《輿地紀勝》即今黎中落屯村,在州東五十裡。黃《通志》明萬曆丙辰,知州張宿疏溝,得落屯縣印。”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崖州志記載落屯縣

永徽元年(公元650),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個年号。李治使用這個年号共六年,勵精圖治創造了“永徽之治”的一段盛世。而《元和志》全名《元和郡縣圖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總志,也是自魏晉以來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史志。成書于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目的是在安史之亂後,為皇帝便于周覽全國形勢,以達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晚于“永徽之治”一百多年後的《元和志》稱落屯縣名來自當地村名“洛電響”。到了南宋中期嘉定、寶慶年間,由王象之編纂的《輿地紀勝》估計是覺得唐志黎語音譯不準,便改稱為“落屯”村,并明确指出,古邑距崖城東五十裡。

落屯縣古邑遺址在哪裡?史志沒說清,後人也沒去考證,我在龍海盆地轉了一周,因時間關系也無法辨明。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龍海盆地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在過嶺村采風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蘭先生帶作者考古迹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龍海盆地走馬觀花尋古迹

唐高宗李治為何要在三亞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設定一個古邑?我為何又要孜孜不倦的去追尋這個古邑的遺址地?這是因為落屯縣,這個在中國曆史上隻是昙花一現的小邑,但名稱中的一個“屯”字,卻折射着以文門村為中心的這一帶,方圓百裡黎峒由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态方式走向農耕文明淵源的密碼;更因一個“落”字,透露出唐代中原王朝,經略海南島的戰略布局。因為,自從這個縣設立後,讓我們看到,曆史上,一批批頭戴方巾的中原貶官與文人墨客步履姗姗的踏上了這塊被稱為天之涯、海之角的南蠻荒隅。從此,揭開了中原貶官文化開始落籍島南三亞的序幕。

那麼,誰是第一個被貶在三亞并“落屯”天涯的谪臣?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那是在1300多年前的一個黃昏,一位名叫韓緩的中原大官從長安,悲憤交加地行走了2000多公裡,終于,踏進了島南甯遠河一個名叫振州的衙門出任刺史。韓瑗是誰?他為何會貶來振州?正史記載的很簡單,韓瑗是唐高宗的宰相,史志說他,因得罪了武則天故而被流放于此。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他為何會得罪武則天?正史說,在唐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欲廢黜王皇後,改立武則天時,已拜為宰相的韓瑗,不由痛哭流淚進谏勸阻,引高宗大怒,命人将他拉出大殿。次年,武則天垂簾聽政,并改年号為顯慶。又次年(657年)武則天便以韓瑗有勾結褚遂良圖謀不軌之意,慫恿唐高宗将韓瑗貶為振州刺史,并命終身不許回京。

于是,剛成立七年的落屯縣,便走來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貶振州的宰相韓瑗。不知道是水土不服,還是因自己遭受誣陷而滿懷悲憤,總之,一年後,韓瑷宰相客死在振州任所,魂葬天涯,其墓葬在三亞何地?至今已是個謎。直到47年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才遵照武則天的遺命,追複韓瑗官爵,赦免其流放嶺南的親屬,後又追封其谥号為“貞烈”,算是給他平了反,讓他飄蕩在天涯海角的亡靈有了一絲安慰。

韓瑗任職的時間不長,他的故事很短,至今正史上也沒有留下他在振州一年任上,對其下屬的落屯縣有何治理的功績。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水南村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崖州古城

傳說中第二個“落屯”天涯的宰相名叫李昭德,他于韓緩32年之後也貶來振州,他不是來當老大(刺史),而是貶在振州下面的一個縣當小警察局長(縣尉)。李昭德他是武則天為帝時周朝的宰相,于公元689年時,因專權又與武帝擡杠獲罪,被貶為振州吉陽縣縣尉(有一說為廣西南賓縣尉,有争議)。

撇開争議,正史上記得清清楚楚貶到三亞任振州刺史的第二位宰相,名叫崔元琮。此人于長壽三年(694)七月,已任兩年宰相的崔元綜,因“坐事”被罷相,“配流”到被視為最遐遠蠻荒的海外振州。崔元綜緣何“坐罪”?兩唐書并不言及,至今仍無謎底。但他由宰相降為刺史,“落屯”天涯之事,不僅正史有載,且野史豐富。特别是他從三亞北歸,過瓊州海峽九死一生的海上經曆與風水轶事傳奇的一生,到也豐富了天涯貶官文化的内容。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水南村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天涯海角景區伏波将軍雕像

從韓瑗到崔元琮,中間隻差37年,緣何朝廷卻連降兩位宰相到振州為官?其實,這段曆史的背後,折射出唐王朝對海南島,特别是島南三亞這一區域的戰略布局。

這段背景要追溯到隋文帝、隋炀帝甚至到漢武帝。

西漢元封主年亦公元前 110年, 漢武帝遣路博德伏波将軍平嶺南并海南,設珠崖與儋耳兩郡。珠崖郡在北部南遊江畔,下領玳瑁、紫貝苟中三縣,先不說。而從設在島西南的儋耳郡所設的二個縣來看,漢武帝對海南的經略主要是放在島西南的感恩平原出海口,且劍指南海。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天涯海角景區伏波将軍雕像

從西漢在感恩平原的西北面昌化江出海口設“至來縣”(今昌江縣),又在感恩平原的東南方九龍河的出海口設“九龍縣”(隋改感恩縣今東方市),就可窺見漢武帝,将海南島最大的海岸沖積盆地的島西南感恩平原,當做了王化教育與模範治理“老少邊遠”的示範區。特别是,西漢王朝将感恩平原五大河流出海口的碼頭,打造成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母港合浦港的子港,更可揣摩到漢武帝經略島西南劍指南海的壯志雄心。可惜的是,漢武帝這份雄心卻在東漢時被漢元帝抛棄啦。到了漢元帝初元年 ( 公元前 48 年),因大臣賈捐之力主廢棄珠崖,寫了一篇《棄珠崖議》貼子,就讓已歸順中原王朝的海南島兩郡與其所屬的縣邑等所有行政衙門均被撤銷廢棄,隻在瓊州海峽對岸的合浦置一個“朱廬縣”來遙領。想不到,這個“遙領”一遙就600多年,直到南北朝時代的嶺南俚族首領冼夫人,請命梁武帝,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請命于朝,故置州”,恢複郡縣制,海南島才重歸中原王朝的懷抱。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直到隋文帝一統中國後,為表彰冼夫人三朝均擁護國家統一的功德,不僅冊封她為“谯國夫人”而且,還特意在海南島最南端設定一個“臨振縣”,并封賜為其食邑,亦“湯沐邑”。

何為“臨振”?冼夫人的故郡府在嶺南的高州,冼夫人重置崖州的海南島最高首府設在儋州(今中和鎮)。隋文帝特意在島南設一個縣,作為冼夫人的“臨時”首府,其意義不是隻在于表彰冼夫人功績的恩賜,而更是希望借助冼夫人的嶺南勢力,使島南這一塊蠻荒之域得以“振”興。這就是三亞的前世臨振縣名稱來曆的真實含義。也代表着隋文帝一統中國後,沿襲漢武帝的思路,劍指南海的雄心。隻不過是,隋文帝把戰略的中心從漢武帝島西的感恩平原,逐漸南移,且轉移到了島南白沙河與甯遠河出海處的天涯海灣畔,使臨振縣成為島南正史記載的第一個古邑,且成為島南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天涯海角景區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天涯灣

臨振縣,不僅僅是隋王朝賜給冼夫人的一個私人領域;更是隋文帝在海南島開設的中國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治與經濟特區。其價值和意義非凡。在這個特區中,冼夫人出台了什麼政策?又有哪些功績?可惜正史上無記載,曆史久遠,自然鮮為人知。隻餘下島西南這一域的山川田野、黎寨鄉村,還流傳着冼夫人派員幫助當地實施農事水利,啟蒙教化的口碑傳聞。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比如,東方市境内的感恩河其名稱來曆。感誰的恩,為何要感恩?據寶上村蘇氏口碑傳說,是因冼夫人時代派員幫助寶上村民,開水修渠、引水利灌溉高田,而将原名九龍江,從寶上村至感恩河出海口處,這五裡河道改名為感恩水。

再比如,前面導讀所述,文門村史源的美麗傳說:說冼夫人委派白虎将軍南來文門寨設壇,傳農耕之事,啟文明之門,教化黎民百姓等等。

可惜的是,鄉村田野的這些美麗傳說,一直無法在正史中得到佐證。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冼夫人雕像

更可惜的是,臨振縣設立一年後,冼夫人高壽病逝。不久,隋文帝也過世,取而代之的隋炀帝楊廣,這位千古一帝,更是雄心遠大,戰略思維超群。在冼太夫人去世後幾年,亦楊廣繼位六年後的隋大業六年(610),他将海南島重新分置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和十縣,從此建立了海南島的行政格局一直延續至今。他廢臨振縣不是目的,而是更新為郡。并在臨振郡下置甯遠、延德二縣,而把郡治所,設在甯遠縣今崖城水南村。 從此,甯遠河雙廓懷抱的臨振郡,便正式成為島西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出海口處的大蛋、保平港,亦成為銜接内地合浦母港最大子港,以及遠航東南亞島海上貿易的南中國海岸最繁華的補給碼頭。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隋朝的臨振縣設在哪裡?史上無記載後代學者的考證也争論紛紛。據李勃先生《海南島曆代建置沿革考》一文載:“隋臨振縣治故址當在今三亞市崖城東南八十裡。這就是冼夫人的‘湯沐邑’故址。”(《沿革考》155頁)。按照李先生的考證,臨鎮縣在崖城東80裡,也就是現在天涯區所轄馬嶺後面文門村與過嶺村之間的“龍海盆地”燒旗水附近。因為《崖州志》上所說,“燒旗溝,城東80裡,發源于過嶺峒,注入禁港,入于海,明季王熀燒旗于此,故名。”而這個地方,正與唐高宗李治所置的“落屯縣”城東 50裡的方位很近。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古禁港今西島碼頭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崖州志燒旗溝

這個論點雖為李勃一家之言,但李勃先生是海大教授是海南著名的文史大家,我想他的考證是有一定依據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唐高宗李治設定落屯縣的戰略意圖,其實就是延續了隋文帝設臨振縣的初心,将縣治設在原臨振故縣附近。并先後将兩位宰相貶谪振州并“落屯”于此地,亦是想通過教育與屯田農耕方式,使這一區域得到振興。

振興島南這一域被稱為蠻荒海隅,唐高宗李治,其實也是貫徹和傳承了其祖父唐高祖李淵的戰略思維。因為,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将隋朝島南這一片傳統黎區的臨振郡,改名為“振州”并實行“改土歸流”的流官制。這一措施,既傳承了隋文帝治理島南的雄心;又尊重了冼夫人對海南島的貢獻。一個“振”字,代表了自漢武帝到隋文帝、隋炀帝至唐高祖,對島南這一域傳統黎區振興的期許。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下馬嶺下燒旗水畔龍海盆地疑是落屯縣遺址地

從唐初置振州,領甯遠、延德,吉陽、臨川、落屯五縣的行政格局來看,早在一千多年前,朝廷已将三亞這一區域,當作了中原王朝治理少數民族邊遠的模範試驗區。唐高宗這才會将倆位宰相貶谪并落屯于此。從此,自唐朝始至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漫長時光裡,被中原王朝貶谪流放到此地的名相、賢臣、學士等就有十餘位。除了初唐宰相韓瑗、崔元琮外,還有宋朝将振州改崖州後的宰相盧多遜、丁謂、趙鼎和名臣胡铨、與元代副宰相王仕熙等人。以及名望之族的裴瑑等十來位流寓。再加上近千名知州、學正、典吏、知縣、教谕等大小官吏到這塊土地任職,和太多商賈、墨客文人與各姓過瓊始祖們紛紛來天之涯海之角打卡定居,才使得島南的三亞成為中國地域文化的一塊獨特魅寶,而使“天涯”成為中國文化與哲學史上的著名符号與豐碑。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20年前寫的三亞貶官文化的書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作者在水南村盛德堂

正是因為有唐朝倆位宰相,開啟了将中原文化落籍于三亞的貶官文化先河,才有了海南島明朝的人文荟萃。包括明朝島南的崖州,就一不小心,成為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景。

這句詩,來自海南明代著名三傑之一的文昌鄉賢邢宥的《海南風景》一詩。詩曰:

南荒千裡盡王疆,四顧天連海色蒼。

二郡輿圖興自漢,五州編戶盛于唐。

故家大半來中土,厚産偏多起外莊。

弦誦聲繁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

邢宥,乃宋末崖州佥事邢夢璜後商,是海南四大才子之首的明朝宰相丘浚在瓊州學宮的同學,他進士及第比丘浚早。丘浚與邢宥正處在海南島人文荟萃、文風最鼎盛的時代。一批批海南鄉賢“遙指海外數中原”,紛紛中舉并進士及第,成為朝廷鼎臣。這其中就包括出生在島南高山所的鐘芳父子進士及第,成為海南島有史以來七對父子進士中一對,而光耀崖州。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天涯海角景區鐘芳雕像

特别是鐘芳,少小時家貧卻刻苦讀書奮發向上。青年時出崖州,抵瓊州得貢生,然後北上廣州中舉。再赴北京進士及第,一路上曆經艱辛萬險,一生中著書等身。不僅官至戶部侍郎,而且因其學說通古貫今,被譽稱為“嶺南巨儒”,成為崖州的驕傲。明朝的崖州能出鐘芳一對傑出父子才俊,實得于唐朝倆位宰相貶谪以來,貶官文化經過幾百年所積累的王化教育成果。這個成果的源頭就猶如邢宥詩中所年言,來自漢唐。

其實,唐朝經略島南實施王化教育後,在南宋末年就出了成果,走出了一位傑出的人物,名叫陳國華,也被稱為“崖州第一進士”。他進士及第早鐘芳200多年,他的橫空出世,得于南宋淳熙間廣西富陽人毛奎出任吉陽知軍時,重建崖州學宮,實施王化教育後的科舉成果。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崖州孔廟

《崖州志》載,陳國華,吉陽臨川裡(今月川社群)人。他于宋寶佑四年(1256年)赴京參加會試,高中二甲第一名,位列第四名進士,與狀元文天樣同榜。試想,如果沒有中原文化落屯于三亞這一區域,一個南蠻荒遠的海濱士子,焉何能從遙遠的崖州,跨過下馬嶺這道石門,北過瓊州,後又渡過白浪滔滔的瓊州海峽,能在全國聯考中考上第四名?

從這個角度再來看三亞的貶官文化,其實,唐宋時期的貶官,除了是朝廷對犯錯誤的官吏的一種懲治措施以外,更大的初衷就在于通過這些貶官名吏所擁有的才華和其名門望族的資源,為所貶谪地帶來文教的振興。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是以,尋找落屯縣遺址并研究其遺留的人文,不僅僅是對探索以文門村和過嶺村為代表一帶的黎鄉文化的啟蒙來源有意義;更是對三亞曆史文化研發有現實的價值。因為唐朝的這個古邑遺址所在的龍海盆地,至今還沒有打造和開發成為三亞一域集湖光山色純美的田園生态風光與黎漢人文獨特的風景區。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落屯縣遺址究竟在哪裡?雖然我走馬觀花沒有尋找到它具體位置,但是我卻在走村串巷、訪民考迹問老人中,尋覓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或許可以佐證,關于千年黎寨文門村,到底是隋文帝賜臨振縣于冼夫人時,設雷開壇所為?還是唐高宗置落屯縣啟迪人文的史韻。

文門村劄記|石門變文門千年黎寨古韻吟

那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在文門村蘭鵬書記和董主任的陪同下,通路到了這個老人。老人名叫蘭定璋,乃文門村《神道經》口碑傳說唯一傳承人。他不僅向我娓娓道出了一個名叫“分姓氏僧”先祖的美麗傳說故事;而且還帶我檢視了這位傳奇先人為黎民百姓分田傳教種山蘭稻谷時遺留在村中的石塊遺迹,和死後安寝在村中的墓石碑。

故事很長,可惜篇幅有限,隻得有緣下期再續。

————

剛峰,全國知名人文旅行作家,學者,網絡大V。曾任《鄉緣》雜志總編輯,撰寫并發表過有關海南曆史文化随筆二百多萬字。著有《瓊北故事》《印象三亞》《天涯橫呤》《心之旅》《我的台商朋友》《古塔密語》等書籍。善長撰寫城市文化随筆,歡迎稿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