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作者:曆史文社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請點點右上方的“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還能及時閱讀最新内容,感謝您的支援。

清朝末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各地暴亂頻發,軍閥勢力此消彼長。

在如今的青海、甘肅一帶,就有這樣一支軍閥隊伍,他們盤踞一方,曆經三代,成為雄霸一方的地方勢力,叱咤風雲。

它就是被稱為西北五馬的馬家軍。

解放戰争後,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隻有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西北諸馬:馬家軍軍閥迫害紅軍

1936年10月,紅軍長征順利結束之際,中共中央下令,第四方面軍兩萬餘人組成西路軍,渡過黃河,準備向西挺進,奪取甯夏。

然而,這一役,我軍雖然英勇抗擊地方軍閥,卻幾乎全軍覆沒。直到1949年,解放戰争時期,我人民解放軍才通過蘭州戰役、甯夏戰役解放了西北。

西北之是以解放得那麼艱難,皆是因為雄霸在甘肅、青海、甯夏和新疆一帶的馬家軍閥。

清朝時期,西北回族馬姓的馬占鳌、馬千齡、馬海晏等紛紛起義,受到鎮壓後歸順,馬家軍得到初步發展。

辛亥革命後,清朝解體,馬家軍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于是他們再次調轉方向,向蔣介石投誠。

之後,以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和馬仲英為首的西北諸馬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并稱霸一方。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他們對紅軍犯下了滔天罪行。

1935年6月開始,青海的馬步芳在邊境調集了第一百師、第五師和邊區警備司令部部隊、民團等共十餘萬人,并沿路修築碉堡封鎖線,對紅軍嚴陣以待。

8月,紅軍行至四川北部,占領阿木渠河,馬步芳派馬彪、馬樸率部反攻,紅軍轉而進麥倉。

馬步芳窮追不舍,又令馬彪繞道至麥倉西部偷襲,乘紅軍西進之際占領麥倉,并在此大肆搜尋,将因傷病行動遲緩的紅軍1000餘人全部殘忍殺害!

而等到李向前等人率領的西路軍橫渡黃河後,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等更是對我軍窮追猛打。

當時西路軍中有1300名女紅軍戰士,她們是大陸第一個女兵建制的兵團。

在梨園堡戰鬥中,紅軍第五、九、三十軍分為三個縱隊堅守,馬步芳以優勢兵力,大舉進攻。

我軍頑強抗戰,九軍二十五師政委壯烈犧牲,其餘部隊也損失慘重,紅軍婦女獨立團人數更是銳減至200人。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随後,馬步芳、馬步青的部隊大肆搜山,将幸存的女紅軍戰士們當做戰利品,分給自己的屬下。

她們受盡折磨,有的英勇就義,有的則忍辱負重,隻有極少數最終脫身,前往延安。

與此同時,在古浪争奪戰、涼州城戰鬥、永昌戰鬥和安西戰鬥中,馬家軍閥手段殘忍,對我軍被俘人員或屠殺或虐待。

那些傷病體弱的,殺之棄于道旁,而那些年輕的,則将他們編成補充團,派到山地修路、修渠、開鑿石方。

這些紅軍戰士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每天勞作超過12個小時,是以很多人被折磨而死。

在馬家軍閥的迫害下,此次西征中,西路軍僅存四百餘人到達新疆。

徐向前在《曆史的回顧》裡回憶起這段曆史,心情沉重,并将其命名為“血戰河西走廊”。由此可見,馬家軍對紅軍犯下的罪孽何其深重。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西路軍

西北諸馬的選擇:唯有馬鴻賓留在大陸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

次年,國共兩黨展開第二次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然而,這一合作局面并未持續太久。

1946年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内戰,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結束。

解放戰争時期,西北諸馬橫征暴斂,用西北地區百姓的血汗,為自己累積了大量的财富。

随着我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步伐勢不可擋,馬鴻逵、馬步芳和馬步青這三馬知道自己在黨和人民面前所犯的罪行,他們惶惶不可終日。

于是,西北解放前夕,他們紛紛攜帶大量财物出逃,在異國他鄉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馬鴻逵

與其他西北諸馬不同,馬鴻賓則選擇了留在大陸。

雖然在長征時,位于甯夏的馬鴻賓也在蔣介石的指令下阻擊過紅軍部隊,但雙方戰事并不激烈。

且紅軍多次做過馬鴻賓的說服,不僅将俘獲的士兵釋放,還寫信馬鴻賓部下,希望中國人不要打中國人,要共同抗日。

可以說,此時的馬鴻賓在思想方面已經有所動搖。

1937年,全面抗日戰争爆發,馬鴻賓所率部隊被擴編為第八十一軍,馬鴻賓任軍長,其三子馬惇靖任參謀長,奔赴綏西前線。

之後,馬鴻賓積極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并登台講話。

他強調,抗日戰争是民族戰争,必須保家衛國,抗争到底,與其他馬家軍的消極抗日形成鮮明對比。

1939年夏天,日寇乘汽車、裝甲車,大舉進犯八十一軍駐地,綏西抗戰開始。

面對敵軍裝備優良的武器,八十一軍雖隻有舊式迫擊炮。

但在馬惇靖指揮下,頑強抗擊,以身肉搏,死戰不退,最終繳獲了敵軍大批物資,首戰告捷。

之後的幾年中,八十一軍與敵軍在綏西大地經曆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他們在民族大義面前,舍生忘死,浴血奮戰。

是以,抗戰勝利後,馬鴻賓被授予忠勤勳章,以此表彰他所率領的部隊在綏西抗日中做出的重大貢獻。

經曆了抗日戰争的馬鴻賓,思想轉變更加明顯。

1949年9月,彭德懷率領的第一野戰軍與馬鴻賓的八十一軍隔着黃河,遙遙相望。

中共中央繼續做馬鴻賓的統戰工作,找到回族中頗有聲望的郭南浦,以及原馬家軍中的孟寶山等人。

随後前往銀川拜訪馬鴻賓,向其闡述我黨和平解放甯夏的意願。

在我黨的努力之下,馬鴻賓開始研究起義計劃。

9月19日,馬鴻賓派馬惇靖、馬培清等人橫渡黃河,前往沙洲與解放軍代表傅崇碧等簽署《和平解決協定》。

兩天後,馬鴻賓和馬惇靖宣布八十一軍起義,并接受了人民解放軍的改編。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在人生的重要關頭,馬鴻賓能放下個人得失,為和平解放甯夏做出貢獻,極大地保護了當地人民的生命财産安全,他的行為也受到了廣泛稱贊。

解放後,馬鴻賓父子積極投身到建設祖國的事業中,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人生終局:輾轉動蕩半生,晚節可風

新中國成立後,馬鴻賓曆任甯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甘肅省第一副省長等軍政要職。

并且還當選了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作為見證西北地區的戰亂紛争和發展建設的上司人之一。

馬鴻賓經常深入農村和礦區進行考察,寫工作筆記,做工作彙報,為解決當地農民和勞工的溫飽問題出謀劃策同時,馬鴻賓十分重視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緻力于在西北多民族的地區發展民族統一戰線。

他教育大衆,以前發生過民族間的鬥争問題,都是因為沒有一個可靠的政府和上司。

可是現在不同了,任何的民族問題,都可以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得到解決。

馬鴻賓的這些行為,與他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一貫的思想主張有很大關系。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馬鴻賓的父親馬福祿奉命鎮守山海關。

其父率兵與八國聯軍進行殊死搏鬥,死戰不退,以身殉國,被清廷追封為振威将軍。

馬鴻賓16歲便失去了父親,一直待在叔父馬福祥身邊。

此後,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熟讀四書五經。

這便奠定了他修身、治家、治軍的理念基礎。

後來,馬鴻賓以身作則,常年着長衫穿布鞋,勤儉持家,禁奢靡之風,并嚴格管教家人。

治軍時,馬鴻賓就因對軍人寬厚、體恤,獲得了“馬善人”的稱号。

據記載,軍隊中曾有一個連長喊士兵給他洗腳,被馬鴻賓看到,大怒,嚴肅斥之。

後來,這個士兵在抗日戰争中奮勇殺敵,為國捐軀,馬鴻賓聽說後大恸。正是充分體會到底層人民的辛苦,新中國成立後,馬鴻賓才能體察民情,為勞苦大衆奔走。

1960年,76歲的馬鴻賓罹患胃癌,周總理甚為關切。

不僅親自打電話讓各方全力醫治,派專車送藥,還将他接到北京,讓專家會診,等他身體好轉了才送回去。

“西北諸馬”中,唯一留在大陸的馬鴻賓,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周總理

然而好景不長,10月21日,馬鴻賓在蘭州病逝。

甘肅各界黨政人員組成治喪委員會,舉行了1000人的公祭,沉痛哀悼這位半生動蕩,晚節可風的老人。

縱觀馬鴻賓的一生,經曆了庚子之役,列強瓜分中國,後軍閥混戰中,雖歸順過馮玉祥、蔣介石。

但是在人生的緊要關頭,他做出了最為正确的決定,讓他的一生更加堅定踏實,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參考資料:

《中共中央再次争取馬鴻逵、馬鴻賓》-銀川黨史

臨夏縣-馬鴻賓紀念館-甘肅省紅色紀念館

《曆史的回顧·血戰河西走廊》-徐向前-解放軍出版社

《綏西抗戰》-甘肅日報

獻禮建黨百年——講巾帼英雄故事⑥:紅西路軍婦女獨立團-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