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宣布倒閉,比爾蓋茨、李嘉誠曾看好的明星賽道,為什麼“涼”了?

作者:正商參閱

曾幾何時,實驗室培育肉被視為未來食品科技的璀璨明珠,寄托着解決食品倫理和環境問題的雙重希望。然而,近日,美國灣區一家名為SCiFi Foods的初創公司卻潑了一盆冷水。該公司在其首個肉類培育設施建成僅六個月後,便宣告停業,曾經雄心勃勃的“混合”漢堡計劃也随之夭折。

SCiFi Foods的願景本是美好的:通過結合植物和實驗室培育的牛肉,打造一款既美味又環保的漢堡,滿足消費者對食品倫理和健康的雙重追求。這種技術原本承諾解決許多倫理問題,如無需宰殺動物,降低傳統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然而,現實卻遠比想象中要殘酷得多。

宣布倒閉,比爾蓋茨、李嘉誠曾看好的明星賽道,為什麼“涼”了?

還沒上桌就“涼涼”

SCiFi Foods聯合創始人約書亞・馬奇和卡西亞・戈拉在領英上釋出的帖文中承認,SCiFi Foods 未能将任何一款肉類産品推向市場,他們寫道:“遺憾的是,在目前的融資環境下,我們無法籌集将 SCiFi 漢堡商業化所需的資金,SCiFi Foods 已經耗盡了時間。”馬奇和戈拉還表示,公司的困境“反映了當今培育肉類和整體肉類替代品市場面臨的挑戰。”

盡管有些人反感人造肉,但這種技術承諾解決許多倫理問題。培育肉類不需要宰殺任何動物,并且如果用于培育肉類的生物反應器足夠高效,還有望降低傳統畜牧業帶來的環境破壞。

然而,該行業面臨着許多實際障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高昂的生産成本。SCiFi Foods 聯合創始人表示,在 2019 年公司剛起步時,一個 SCiFi 漢堡的制作成本高達 20000 美元。經過五年的時間,公司科學家才将成本降低到 15000 美元,雖然有所下降,但價格仍然令人咋舌。

更糟糕的是,人造肉在美國還陷入了政治漩渦。除了行業本身的低迷,SCiFi Foods 的聯合創始人還将公司的失敗歸咎于美國激烈的“文化戰争”。佛羅裡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上個月頒布了全面禁止培育肉行業的禁令,僅兩周後,阿拉巴馬州也效仿出台了類似禁令。

盡管如此,美國聯邦監管機構似乎持更加開放的态度。去年,美國農業部準許了 Upside Foods 和 Good Meat 兩家公司銷售細胞培養雞肉産品,這對于該行業來說是一個突破。然而,被認為是人造肉領軍企業的 Upside Foods 也遇到了挫折和醜聞,例如暫停擴大其設施計劃以及被指控在培育雞肉的制作方法上誤導公衆。

宣布倒閉,比爾蓋茨、李嘉誠曾看好的明星賽道,為什麼“涼”了?

出道即巅峰

2019年5月,“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在一衆明星投資人和機構的加持下,其當天股價暴漲163%,一時風頭無限。

幾乎在同一時期,“人造肉”的熱度傳遞到了大洋對面。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内針對“人造肉”(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有媒體統計資料顯示,當時國内有關“人造肉”的公司超過1700家。是以,業内将當年視為中國“人造肉”食品的元年。

2020年伊始,盡管受到大環境影響,但極高的曝光度依然讓“人造肉”牢牢占據食品新聞的頭條,俨然成了螺蛳粉之後的又一食品界網紅。

當年4月,快餐巨頭肯德基宣布推出“植培黃金雞塊”,預售名額被瞬間搶購一空。僅一天之後,星巴克宣布在中國門店推出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新菜單。一段時期内,“人造肉”可謂在食品終端消費市場全面開花。不僅西式的漢堡、雞塊,連肉夾馍、水餃、月餅等傳統中式餐品也有了“人造肉”的身影。2021年3月,火鍋品牌海底撈更是在小料台中推出了植物蛋白産品“味伴侶”。

盡管網紅總有過氣時,但“人造肉”在到達巅峰之後的隕落速度仍堪稱光速。究其原因,“又貴又難吃”的問題讓消費者與銷售商都缺乏繼續下去的動力。

有知名快餐企業負責人表示,植物肉産品本身制作成本高、價格還不低,消費者嘗鮮之後的複購情況非常一般,熱度過後企業也就沒有再堅持下去的必要。

三年大環境的影響外加始終無法在銷售端獲得突破,“人造肉”相關企業業績也大幅度下滑。

2022年下半年,“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開始裁員的消息,把“人造肉”的熱度再次拉回在公衆視野中。盡管期待用節流的方式實作資金的正向流轉,但在平淡的市場需求面前,該公司2022年淨收入僅為4.189億美元,虧損達到3.66億美元。

時至今日,Beyond Meat股價直接腳踝斬,總市值一度跌了九成。

另一家植物肉明星企業Impossible Foods也因為經營不善,在2022年宣布裁員20%,公司CEO宣布離職,上市時間無限推遲。從吸引李嘉誠、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Twitter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茲·斯通等競相投資,到裁員、被評級機構不看好,曾經風光一時的人造肉賽道正在經曆過山車一樣的跌宕起伏。

宣布倒閉,比爾蓋茨、李嘉誠曾看好的明星賽道,為什麼“涼”了?

大家為什麼不愛“人造肉”了?

“不好吃,比真肉還貴!”

“都是人造科技與狠活兒,感覺吃了根本不健康!”

“現在拼的就是抵抗力,不能折騰自己吃這個減肥!”

社交媒體上有很多關于人造肉的吐槽。對于很多消費者來說,口感差成為消費者抛棄人造肉的第一原因。食品咨詢公司Chew進行的一項對比研究發現,目前市面上沒有任何一款植物肉産品在口感上能比肩傳統肉類。

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的資料顯示,人造肉價格普遍較高也是導緻其銷售不佳的原因。如2021年,别樣肉客與美國麥當勞聯合推出蔬菜肉漢堡“McPlant”,價格比部分漢堡還貴,後因銷量難敵經典漢堡撤出。

據《人造肉分類與命名分析及規範建議》顯示,“人造肉”共包含兩大類:一類是以植物蛋白為原料制備的“人造肉”(植物基人造肉);另一類是以細胞為原料制備的“人造肉”(細胞基人造肉)。目前市場中常見的“人造肉”産品多以前者為主,與消費者熟知的豆制品素食不同,植物基“人造肉”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經過擠壓等工藝,提高蛋白質含量,再添加植物性風味物質,使其在口感、風味上更接近真肉。

但也正因如此,植物基“人造肉”最終形态多以肉糜類為主。在限制了産品類型的同時,包括“沒有汁水”“豆制品味道重”“沒嚼勁”“添加劑多”等都是網友吐槽的焦點。有行業專家認為,國内有悠久的豆制品食用傳統,消費者容易拿二者進行比較。目前植物基“人造肉”産品更多是在追求模仿肉類的口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口感上的劣勢。今後的植物基“人造肉”應該更多展現營養價值,而不是非要追求肉的形态。

目前,關于人造肉的投資也不被看好。

據《2021中國植物肉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國内針對植物基公司的投資事件多達21件,同比增長500%。但2022年以來,除了1月份“星期零”獲得1億美元B輪融資外,鮮少再傳出融資消息。此前被資本看好的Hey Maet、Zrou株肉、谷肉等人造肉品牌的融資進度也明顯停滞。

但是也有投資人沒有放棄人造肉市場這個千億級賽道。

上述白皮書表示,2025年中國植物肉市場規模将達到130億美元,有望占全球市場的一半。前瞻産業研究院甚至預計,中國對植物肉的需求會在未來5年内增加200%。

有投資人表示,2020年以後,大多數人選擇肉類補充營養,是以人造肉消費人群立竿見影地減少。但随着正常生活回歸,注重健康飲食的人還是會嘗試人造肉這樣的新事物,是以人造肉市場作為一條快速增長的千億級賽道,投資人沒有完全放棄,仍有資本在積極尋找更有競争力的人造肉企業。

至于未來發展,我們也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