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講好中國故事 | 找到容易引發共鳴的文化交彙點

作者:求是網

  故事中有哲理、有文化、有味道,講好一個故事勝過空談一打道理。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講好中國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也是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有效途徑。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有效方式,也是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的一條寶貴經驗。在我們黨的曆史上,黨的上司人十分重視并注意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留下了許多美談佳話。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樹立了光輝典範。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論述,總結黨史上特别是新時代以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經驗,可以為新征程上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傳播工作提供重要啟示。

  2019年11月,正在希臘通路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雅典衛城博物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總書記的目光。“這是雅典娜女神剛剛參加完戰争後休息、沉思”,陪同參觀的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當起“講解員”。“她在思考戰争的意義究竟何在”,總書記講起“止戈為武”的中國典故。行至二層,走到克裡托斯男孩雕像前,從業人員介紹說,這尊雕像展現了“人是萬物尺度”的思想開始萌發。“他們将目光聚焦到人,正如中國的‘以人為本’”,總書記點評說。三層入口處,東西兩側陳列着衛城的三角楣石雕。總書記幽默地說:“這是希臘的‘山海經’。”走出博物館,兩位元首的手緊緊握在一起。“希中兩國都有着深厚的文明積澱,古老、燦爛、偉大的文明将兩國人民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帕夫洛普洛斯總統一席話,盡顯文化共鳴之情。

講好中國故事 | 找到容易引發共鳴的文化交彙點
  “遇鑒中國”中華文化主題展亮相2024年法國巴黎國際博覽會,以文化展品、文藝展演、文創展售、文娛體驗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中華文明的現代成就。圖為2024年5月1日,“遇鑒中國”中華文化主題展上展出的展品。 新華社記者 高靜/攝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研究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閱聽人的文化特點,融通中外、兼顧彼此,把我們想講的與閱聽人想聽的結合起來。其中關鍵環節,就是找到類似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的“止戈為武”、“以人為本”、“山海經”這種容易引發共鳴的更多的文化交彙點。

  這個點可以是戲劇作品和劇作家。1954年5月,日内瓦會議期間,為增進與會國家代表團和新聞記者對新中國以及中國悠久曆史文化的了解,中國代表團新聞處特意為外國記者舉行電影招待會,其中有一場是放映《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是新拍的片子,又是傳統戲劇題材,當時還不怎麼為人們所了解。為取得好的觀影效果,新聞處将劇名譯成英文《梁與祝的悲劇》,并準備撰寫一個介紹劇情和主要唱段的長篇英文說明書。周恩來同志得知情況後,認為這樣做效果不會好,并訓示:“隻要你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放映前作3分鐘的說明,概括地介紹一下劇情,用詞要有點詩意,帶點悲劇氣氛,把觀衆的思路引入電影,不再作其他解釋。”根據這一訓示,影片放映後引起強烈反響和高度評價。周恩來同志抓住關鍵、化繁為簡,從廣為世人熟悉的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切入,把《梁山伯與祝英台》比作“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下子抓住了外國觀衆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60多年後,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的演講中也提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不過談及的重點不是劇作本身而是劇作家。總書記講到,在中國陝北的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随後,總書記話鋒一轉:“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作的《牡丹亭》、《紫钗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在他們逝世400周年之際,“中英兩國可以共同紀念這兩位文學巨匠,以此推動兩國人民交流、加深互相了解”。總書記的講述讓莎士比亞與湯顯祖在400年後實作了跨越時空的同頻共振,清晰表達了推進中英兩國人文交流、拉近彼此文化距離的願望。

  這個點可以是哲學和哲學家。1964年2月,毛澤東同志在會見紐西蘭客人時,專門談到中外哲學發展演變的曆史問題。他說:“古代哲學的發展可以從古代希臘講起,在中國是從春秋戰國講起的。”他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講到康德、黑格爾,再講到馬克思、恩格斯、列甯,并談到了孔子、老子,闡述哲學是在對對立面的繼承和鬥争中發展的道理。2019年11月,在對希臘進行國事通路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希臘媒體發表署名文章指出:“2000多年前,古代中國、古代希臘的文明之光就在亞歐大陸兩端交相輝映。”文中不僅引用了希臘文學巨匠卡贊紮基斯的名言——“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的兩張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張人類理性的面孔”,還列舉了兩個例子:古希臘“智者學派”萌發的人本主義思想同中國儒家堅持的“以民為本”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第歐根尼同中國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倡導類似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這樣的講述無疑有利于夯實中希雙方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根基。

  這樣的點還有很多,可以是不同語言但寓意相近的諺語、為世人熟知且富含哲理的名人名言、融入彼此日常生活的代表性生活用品、曆史上文明交流互鑒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等等。其關鍵和共通之處,都是找到容易引發共鳴的文化交彙點,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講好中國故事中以情動人、以文化人的作用。

  更多精彩内容,詳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高長武文章《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策劃:周昭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