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作者:來點解讀

來源:中國知網

劉備的“永安托孤”,是中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事件,原因就在于他對諸葛亮說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自夏商周至晚清時期,中國的皇位傳承一直奉行君主世襲制。

然而,劉備卻打破傳統,竟願意将皇位傳給一個跟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異姓人,這樣的大公無私,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至高境界。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終于要離開這個混亂的時代了

兵敗猇亭之後,劉備退守到了永安。

後來他并未傳回成都,而是在永安大建宮城,指令全軍加強峽口防務,以防備東吳。

這時候的劉備,内心十分複雜。

他慚愧、後悔、内疚,這些情緒疊加在一起,讓劉備的精神備受折磨,也進一步影響到了自己的身體狀況。

劉備心裡清楚,自己終究是要離開這個混亂的時代了,于是趕緊從成都召來諸葛亮。除了要與孔明最後一次道别,另外,就是交代托孤事宜了。

對此,《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得較為詳細:

劉備認為諸葛亮的才幹勝過曹丕十倍,定能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他對諸葛亮說:“若嗣子(指兒子劉禅)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我們是知道的,他當然不會答應劉備的這個請求,表示自己必将竭盡全力輔佐後主,會一直保持忠誠堅貞,直至死去。

随後,劉備又下诏書給成都的劉禅,告誡他,今後事奉諸葛亮要如同親生父親一般。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真誠還是詭僞?

劉備對諸葛亮的托孤之辭,可謂世間最大的慷慨。

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竟願意拱手讓給跟自己頂多是摯友關系的下屬諸葛亮。

這就相當于一位超級富豪,願意将自己的所有财富,繼承給公司裡最優秀的員工,而非自家的親生子女。

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劉備所說的“君可自取”,會讓許多人第一反應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思。

對此,史學界給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這裡的“取”應解釋為“選取”。也就是說,劉備隻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倘若劉禅不才,諸葛亮可以從劉禅的兩個弟弟中另立新君。

不管是“取代”還是“選取”之意,我們都能從中看到劉備對諸葛亮的至高信任與真誠。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三國志》作者陳壽就評價道:“君臣關系,在劉備與諸葛亮之間達到了最大公心,是古往今來的最佳典範。”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疑惑:一切,真的就如此純粹且美好嗎?

我們來看《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注引部分,東晉史學家孫盛則持反面觀點,認為劉備口中的盡是“詭僞之辭”,劉備是在試探諸葛亮。

幸好劉禅昏暗懦弱,而諸葛亮又有聲威和謀略,否則他很可能陷入猜疑的危機。

孫盛的觀點可能并無說服力,那我們不妨來看看劉備“同行”的看法。

同樣當過皇帝的康熙,在《禦批通鑒輯覽》中寫道:“以劉備平日對諸葛亮的了解,他肯定知道諸葛亮的忠貞品質,那麼既然知道,又何必要再去試探一番呢?”

康熙認為劉備托孤并不真誠,唯有谲詐。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原因一:維持各方平衡

劉備托孤“陰謀論”的産生,還緣于《三國志》中的另外兩處記載。

先是在《三國志.先主傳》,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也就是說,除了諸葛亮外,劉備還同時托孤于“尚書令”李嚴,讓其擔任副手。

按照正常的邏輯,這二人應當是同時在劉備的病床前接受了诏命。

至于另一處記載,則是在《三國志.李嚴傳》:“以嚴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留鎮永安。”

“統内外軍事”這五個大字格外醒目,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了解,劉備這是把蜀漢集團的最高軍權都交給了李嚴。

顯然,劉備有意将皇權、政權與軍權進行有機分離:諸葛亮掌政事,李嚴控軍權,劉禅則坐鎮成都。

深究劉備設李嚴為副,并把兵權交給他的原因,首當其沖的,就是為了平衡蜀漢内部的派系力量。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蜀漢政權内部共有三大集團:

(1)【益州集團】——在益州土生土長的人,即“川蜀人”。他們中有些是官僚,有些是益州當地的大家族。

(2)【東州集團】——跟随劉焉、劉璋父子的外來勢力。

劉璋的父親劉焉,以前受東漢朝廷的委任去治理益州。他作為一名外來戶,心懷野心,急切地希望培養起自己的勢力,是以對那些非益州出身的外地人表現出了特别的優待。

彼時,正值中原混亂,數以萬計的流民從南陽和關中湧入益州。劉焉一一接納了他們,并把他們收編成一支部隊,取名“東州兵”。

後來,随着劉焉之子劉璋承襲“益州牧”,又有一批新的外來勢力開始浮現。這些新勢力,與劉焉時期的“東州兵”,一同構成了所謂的東州集團。

(3)【荊州集團】——劉備入蜀時帶去的人。

赤壁大戰後,劉備占據了荊州五郡,随後他依法正之計,又攻下益州。但後來我們知道,鎮守荊州的關羽耐不住“寂寞”,自說自話地北攻襄樊,結果導緻大意失了荊州。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由此一來,以前呆在荊州的那些人,隻好擠在益州這個地方,例如諸葛亮、魏延等人,都屬于是荊州集團。

原本,在劉璋時期,益州派與東州派之間就已存在沖突,而現在,随着荊州派的加入,使得政局更加混亂。

像這樣一個充滿内部沖突的政權,無疑具有潛在的危機。

加之猇亭慘敗,蜀國元氣大傷,更進一步導緻人心不齊,是以,劉備臨終時最大的擔憂,不在于“外”,而在于“内”。

三大集團中,荊州派無疑跟劉備最為親密,給劉備立下的功勞也最多,是以,在劉備心中,荊州集團必須占政權的主導地位。在此前提下,再盡可能去跟東州和益州集團互相相容。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而在東州、益州之間,劉備更傾向于前者,認為東州集團同樣作為外來勢力,是荊州集團可以團結的對象,至于本土的益州集團,則需防範。

李嚴,作為劉備去世前指定的輔政大臣,正是東州集團中的一員。

李嚴跟諸葛亮是老鄉,同為荊州南陽人。

曹操當年南下荊州時,李嚴并未随大流地降曹,而是跑去西邊投靠了劉璋。後來等到劉備入蜀,李嚴又投降了劉備。

可見,身為荊州人的李嚴,算是劉璋舊部中與荊州集團聯系最為緊密的成員,加上他自身也有一定的才能,劉備才選擇他作為輔臣副手。

劉備的托孤安排,其實是一項旨在維持各方平衡,而精心制定的政治布局。

他希望李嚴能夠充當中介的角色,如同潤滑油般地作用,以確定蜀漢政權内部的和諧與穩定。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原因二:看重李嚴的軍事才能,防範東吳

劉備之是以安排諸葛亮理政、李嚴統軍,還源于二人各自的特長。

諸葛亮以善于治理民政而著稱,但未有過單獨領兵作戰的經驗。相比之下,李嚴則擁有軍事實戰的經曆。

比如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當時劉備還在漢中,川蜀的郪縣發生了叛亂,盜賊馬秦、高勝等人,聚集了幾萬部衆,進攻到資中。

時任犍為郡太守的李嚴,率領郡裡僅五千士兵,上演了一出以少勝多的好戲。他們成功平叛,并斬下馬秦、高勝等人的首級。

後來,又有越巂郡的夷族首領高定,派遣軍隊包圍了新道縣,李嚴也同樣迅速前往,奔赴救援,最終擊破賊寇。

這兩場平叛的戰役,都展現出李嚴有一定的用兵才能,故而劉備讓其負責軍事正是揚其所長。

從劉備命李嚴“留鎮永安”的安排來看,他顯然是希望李嚴能夠防範東吳。永安素有江關之險,江關乃是巴蜀大地之東大門。唯有守住永安,方能拒吳兵于門外。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原因三:制衡諸葛亮,防止其獨斷專行

第三點原因,與劉備臨終前說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互相沖突,言下之意:既然劉備都願意将皇位傳給諸葛亮了,那他為何還要另設一位托孤大臣,來制衡諸葛亮呢?

這便又回到了上面說的那個話題——劉備對諸葛亮究竟是真誠,還是詭僞的試探?

其實,早在托孤以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并非許多人所認為的“情好日密”、“猶魚之有水”。

赤壁大戰後,劉備對諸葛亮似乎并未重用。

比如劉備入蜀時,帶的人是龐統,劉備攻漢中時,帶的人則是法正。相比之下,諸葛亮僅僅負責後勤保障工作。

後來我們都知道,龐統中流箭而死,法正亦是45歲就離世。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才上位成了文官之首。等到劉備稱帝,諸葛亮也就順理成章地做了丞相。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但凡龐統和法正中有一人尚在,丞相的位子,或許就輪不到諸葛亮。

蜀漢建國後,諸葛亮雖出任丞相,但劉備一直沒有讓他開府治事。

而且,劉備還撤銷了大司馬府,讓諸葛亮以後就在尚書台處理政務(諸葛亮此前“署大司馬府事”)。

尚書台設定于宮内,劉備此舉,顯然是想将處理軍政要務的中樞機構遷至自己身邊,以便操縱,加強集權。

而劉備對諸葛亮亦是存有戒心。

拿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來說,當時朝廷設有“三公”,每位“三公”都有自己的辦公府署。

到了劉備時期,他的做法則有所不同。他僅設立丞相和司徒“二公”,并且不為其建立獨立的官府。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這意味着,像諸葛亮這樣的丞相,必須跑去尚書台工作,可見劉備削奪諸葛亮的權力已到了何種地步。

退一步說,如果劉備讓諸葛亮負責後勤是把他當成了“蕭何”,如果劉備不給諸葛亮開府是因蜀漢剛剛立國,根基不穩,那麼接下來的這件事就說不通了。

當劉備執意要讨伐東吳,為關羽報仇時,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為何沒有勸阻這個明顯錯誤的軍事行動?

無論是正史《三國志》,還是其他較為可靠的史料中,我們都找不到哪怕一句諸葛亮勸過劉備的記載。

反倒是地位遠低于諸葛亮的趙雲,曾勸谏劉備應放下私仇,為國家着想,先滅魏,後滅吳。

推測諸葛亮不勸劉備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即便是勸了,劉備也不會聽。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在《三國志.法正傳》中,諸葛亮于猇亭慘敗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就能夠制止主上,讓他不向東進軍了;即使東征,也一定不會傾覆危險了。”

可見,諸葛亮是有自知之明的:在劉備心中,法正的地位是高于他的。劉備隻聽法正的話,至于其他人,包括他諸葛亮在内,劉備都不一定聽從。

這便解釋了,為何諸葛亮會在劉備伐吳時沉默不語,因為他沒有信心去說動劉備。

此時的諸葛亮,或許隐約感覺到,劉備對他并非百分百的信任,最多可能就七成。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劉備還要托孤于諸葛亮呢?

是因為那些百分百信任的人都死了——法正死了,龐統死了,包括“四方将軍”們也皆已離世(即關羽、張飛、馬超、黃忠)。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

無視遺命,權欲極盛

諸葛亮對于劉備的臨終安排,似乎頗有微詞。

回到成都後,他立即借助自己“相父”的身份,讓劉禅把軍政大權全盤交予自己,年僅17歲的劉禅也被徹底排除出了決策層。

對此,知名三國曆史學者尹韻公先生,就評價諸葛亮“權欲極盛,擅權心烈”。

至于李嚴的情況,因其資曆和威望所限,在劉備去世後未能真正掌握蜀漢軍隊的指揮權,其上司範圍也僅限于永安地區。

需要注意的是,被任命掌權與實際擁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李嚴能否實際掌握權力,劉備肯定無法左右,但這并不妨礙劉備在臨終時授予其蜀漢軍權的事實。

參考資料:中國知網《《三國演義》中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關系質疑》王瑩雪
劉備從未信過孔明?死後第一個安排就是架空諸葛,将兵權交給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