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作者:曆史輪回

平津戰役,東野大軍壓城,已經是大勢所趨了。這場戰役,東野入關,是絕對的主力,華北軍區則屬于輔助角色。

相對于東野百萬大軍,華北軍區的實力不夠看。華北軍區的前身晉察冀軍區,曾經被傅作義追着打,根據蕭克回憶,當時晉察冀普遍存在埋怨情緒,甚至罵街;即使後面配合四野打平津戰役,華北軍區圍攻傅作義的35軍也需要四野的重炮幫忙;是以,華北軍區被戲稱為“打醬油”的存在。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但其實,華北軍區的貢獻是初始性貢獻,甚至說,東野的發展壯大,無法離開華北軍區的幫助,某種程度,華北軍區是最早付出方,沒有華北軍區的無私奉獻,也就沒有後續四野的閃閃發光。

一、華北軍區備受诟病的裁軍,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晉察冀軍區(華北軍區前身)在 1946 年的三四月和五六月間對部隊進行了兩次整編。第一次整編時,第 1 縱隊由 9 個團縮編為 6 個團。第二次整編時,冀察縱隊第 8 旅、冀中縱隊第 11 旅番号撤銷,冀察縱隊改稱第 2 縱隊,冀中縱隊改稱第 3 縱隊,冀晉縱隊改稱第 4 縱隊。具體一算,晉察冀軍區當時複員轉業了約 10 萬餘人,兵力減少為原來的一半。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可裁軍剛剛完畢,甚至一個月時間都不到,全面内戰就爆發了。因為這個事情,很多網友認為聶帥的眼光不夠長遠。

但其實,為什麼是晉察冀軍區裁軍呢?而不是其他軍區呢?某種程度是晉察冀太優秀了。

當時,我黨和國民黨正在談判,為了營造和平氣氛,不得已而裁軍。在1946年1月31日通過的政協決議軍事問題案确定了軍黨分立、軍民分治的整軍原則,并要求軍事三人小組“盡速商定中共軍隊整編辦法”。

次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目前形勢與任務的訓示》,要求各戰略區做好整編軍隊的準備,“待命實施”。

明明知道是個陰謀,但我黨也要去做,但哪個戰略區去做呢?有着30多萬的晉察冀軍區承擔了這個誰也不想承擔的重任,在中央的同意下,“即開始着手大規模精簡”。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隻要晉察冀軍區做了這個事情,其他軍區則不需要那麼急了,如此這般,就減輕了其他軍區的任務。因為還沒等其他軍區開始,國共第二次内戰就爆發了。

二、華北軍區是我軍的“大血牛”,源源不斷的供給兵力

華北軍區的前身晉察冀軍區有32萬人的部隊,是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對堅持華北敵後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起了“堅強堡壘”的作用,毛主席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但最後,華北軍區沒有成立野戰軍,兵力也最少,令人遺憾。但其實,華北軍區是我軍的“大血牛”,華北軍區不是兵力少,而是把自己的兵力奉獻給了其他兄弟部隊。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抗戰時期,晉察冀先後支援其他軍區大量部隊和将領。比如程子華,呂正操等先後調出20多個團兵力支援冀魯豫,陝北,晉綏。

解放戰争時期,晉察冀對東野也是大力地支援。

第一次是在1945年8月之後,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奉命率領獨立第13、第16、第27旅(後改稱獨立第18旅)改編,為東野第8縱隊,人數大概有5萬人。

第二次是在1946年10月,晉察冀軍區主動建議,将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組建,轄第31、第32、第33師,共3.1萬野戰部隊劃給東北軍區,程子華、段蘇權等人就是這個時候去東北的.

第三次是在1947年,詹才芳縱隊開赴東北,以冀東軍區獨立第10、第11、第9旅改編為東野第9縱隊,人數大約4.7萬人,甚至整個冀東軍區都劃歸東北。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可以說,東野的8,9,11三個主力縱隊,都是華北軍區送的禮,而且是東野成長階段的大禮。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大決戰-平津戰役》有個情節非常經典,東野三巨頭林帥、羅帥、劉亞樓和華北軍區的聶帥彙合,聶帥對林總開玩笑說:“你們入關的時候不過10萬人,現在出關已經是百萬之衆了,難怪毛主席說你肥得厲害。”

一向沉默寡言的林帥此時居然也接得住這個梗,也開玩笑說:“你看我肥得起來嗎?”邊說還邊抖了抖身子。

劉亞樓這個時候說:“晉察冀前前後後一共向東北調了多少兵要仔細算才算得清啊!”

平津戰役,東野雖然是主力,實則華北軍區才是最早付出方

确實,林總能夠肥起來,東野可以擁兵百萬,華北軍區居功至偉。

平津戰役,雖然華北軍區屬于輔助性角色,但沒有華北軍區最早的付出,也就沒有主力角色東北野戰軍的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