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五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研讨會召開

作者:中東瞭望
第五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研讨會召開

6月26—27日,第五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研讨會在京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志敏,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長翟隽出席開幕式并緻辭。伊斯蘭曆史、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心總幹事馬哈茂德·埃羅爾·基利奇以視訊方式緻辭。

第五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研讨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趙志敏緻辭

趙志敏指出,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都是博大精深、曆史悠久的文明,都有着豐富思想内涵、深厚文化底蘊。千餘年來,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鑒一直是中國同伊斯蘭世界關系的主旋律。文明互鑒不僅是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友好交往的寶貴經驗,也是引領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正确方向。尊重文明多樣性是文明互鑒的前提,要像尊重自然生物多樣性一樣保護人類文明多樣性,堅決摒棄“文明優越論”,堅決維護世界文明的豐富多彩。要以包容和多元視角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間的差異,充分挖掘千年文明互鑒的曆史經驗,建立健全平等、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合作機制,增進不同文明的互相了解,促進各國民心相通,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繁榮,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本屆研讨會旨在進一步推動中國同伊斯蘭世界的文明對話,加強智庫交流,推動學術繁榮,促進民心相通。期待與會專家學者深入交流,為提升中國同伊斯蘭國家人文交流水準貢獻智慧和力量。

馬哈茂德·埃羅爾·基利奇表示,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這兩個在人類文化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文明,在各個領域互相影響,雙方一直是互相認可、尊重、寬容、和諧的。早在7世紀我們就有許多地理學家撰寫了有關與中國接觸和貿易的文獻;8世紀,杜環撰寫了記載有關伊斯蘭世界的漢文典籍。此後的幾個世紀裡,重要的傳記和遊記相繼問世。随着時間推移,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接觸和互相學習不斷增多并加深。中國和伊斯蘭國家盡管在宗教、語言和社會傳統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仍留下了和諧共處的共同記憶,這既給我們提供了範例,也是非常豐富的研究素材。

第五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研讨會召開

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長翟隽緻辭

翟隽認為,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同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文明,雙方友好交往綿延千年,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曆史上,中伊文明互學互鑒,樹立了世界不同文明美美與共、友好交往的典範。近現代以來,中伊文明互尊互信,譜寫了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包容、并存的新篇章。我們應繼續在文明的多樣中求同一,在差異中求和諧,在交流中求發展。中方願同伊方共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擴大人員往來,增進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共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推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中國政府中國中東問題前特使吳思科在主旨演講中表示,經過幾千年傳承和積累,當今世界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點,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繁榮作出過貢獻。中國和伊斯蘭世界找到了一條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合作共赢的道路,成為踐行新型國際關系的典範。這對不同國家、不同文明如何交往提供了有益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認為,文明交流是曆久彌新的、是可持續的,絲綢之路的交流是活态的、是充滿生命力的。為拓展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交流的深度、廣度、持久度,我們應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主線,深挖人文交流基礎“公約數”,促生新活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伊斯蘭曆史、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薩迪克·烏納伊簡要闡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幾種典型經濟發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對于開放以及合作的立場等,提出要從發展的次元看文明之間對話的重要性。他認為,各國尋找自身發展模式的過程,也是與不同社會、不同文明交流互動的過程。

與會學者圍繞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曆史交往,雙方在藝術、科學、文學、哲學領域的交流互鑒,當代全球體系中的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讨。

第五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國際研讨會召開

會議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非洲研究院副院長王林聰主持開幕式和主旨演講。研讨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國非洲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複旦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等國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學者,以及伊斯蘭曆史、藝術和文化研究中心,土耳其社會研究所,土耳其馬爾馬拉大學等國外學者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