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作者:中國好産品

關注 ▲書藝公社▲ 與萬千書壇精英,

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來源 | 網絡分享 | 書藝公社(ID:shufaorg)

縱觀古代文人,無論是世家子弟,還是寒門庶子,他們都很熱愛抄書。

從詩仙李白,到書聖王羲之,再到大文豪蘇轼與史學家司馬光,他們都習慣在閑暇之餘抄上幾遍書。 如中學課本中提到的宋濂,便是堪比“人型列印機”的抄書能手。

宋濂曾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分享自己的抄書經曆:

“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

顯而易見,宋濂抄書是為了擷取知識。 而在更早的時候,古人大規模抄書,其實還受到當時社會環境以及各方面的影響。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一、古代傭書業的發展簡史

所謂傭書業,即圖書文獻再生産與出版的行業。 當時,多數人的文化生活都與傭書業密切相關。 盡管他們參與這個行業的目的不盡相同,或收藏、或學習,亦有牟利。 但在印刷技術落後的古代,傭書業的主要表現形式便是抄書。

(一)先秦萌芽

在先秦時期,傭書業雖有出現,但規模不大。 在夏商周時期,知識與文化始終掌握在官學手中,有資格接受教育的,都是貴族子弟。 此時知識都未普及,何談傭書之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導緻私人講學之風興起,以緻百家争鳴的局面逐漸形成。

可即便如此,受頻繁戰亂的影響,傭書業依舊不景氣。 隻有士階層在遊學期間有抄書行為,但并不多見。

(二)成于兩漢

直到西漢建立,傭書業才得以快速發展。 當時,封建社會初步确立,國家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官府也積累了不少典籍與文獻。 為妥善儲存這些珍貴的典籍,防止其意外散失,官府便命人将它們逐一整理,并分别保管在不同地方。 在這個過程中,典籍需要重新編纂、整理、備份,這也意味着官府需要大量人力來進行抄書。

在東漢就有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 據《後漢書·班超傳》記載: “(班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班超“投筆”,便是說他早年以抄書為生。

由此可見,兩漢時期的傭書行業,參與者主要隻有兩個,即官府與抄書人。

(三)興于魏晉

東漢末年,豪強士族集團開始崛起,這些豪族深受漢代經學思想的熏陶,多是世代書香。 是以他們有一定經濟能力也樂意去雇傭他人抄書。

東吳名臣阚澤,是當時的大儒。 他年輕時“至澤好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 不難猜測,雇傭阚澤抄書的機構,既然不是官府,那便極有可能是豪族世家。

同時,這種為私人之家抄書的風氣,也頗為普遍。 而這些雇人抄書的人,其身份除了是豪族士族以外,還有可能是私人藏書家或者書商。

據《北齊書·祖珽傳》記載: “州客至,請賣《華林遍略》,文襄多集書人,一日一夜寫畢。 ”

這裡提到的《華林遍略》乃蕭梁所編,共有七百多卷。 可藏書人竟然能隻用一天一夜的時間,便将其抄寫完畢。

可見這絕非是一人之功,而是多個抄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這說明,南北朝時期的傭書業,擁有極為可觀的市場前景,且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

(四)變于唐宋

隋唐以降,傭書業逐漸落幕。 從相關史料來看,關于傭書的記載隻有區區幾條。 取而代之的,則是印書的記載。

究其原因,主要為傭書的主力軍不再是抄書人。 抄書人一般有兩個特征: 一是家境貧寒,二是有文化修養。 這類人也算是士族階層,因而他們頗受世人關注。

而隋唐以來,印書逐漸取代抄書,這讓傭書業逐漸與士族階層脫離。 再加上雕版印刷的初步誕生,人力資源得到解放,以及唐代經濟逐漸繁榮,多數士子不再依靠抄書為生,導緻以抄書為主的傭書業也随之逐漸歸于平靜。 但不排除有一些不适合雕印的書籍,仍然需要人工抄寫。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從唐宋到元明時期,抄書的風氣依舊流行。 尤其在宋明之際,抄書現象廣為流傳。 但是以維持生計為目的的抄書不再是主流。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二、抄書現象的曆史原因

從古代傭書業的發展簡史來看,抄書現象在古代廣為傳播,離不開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是官府機構的支援。

自傭書業出現,官府便主動承擔了推廣抄書的主體。 文化可以強國,是以曆代王朝都注重對典籍的繼承、編纂與保管。

尤其在宋代,在重文抑武的思想傾向下,官方曾多次組織編纂大型類書。 這種書籍,雖然體系龐大,但不适合雕印。 因為這些書籍是對一些古籍的重新編纂與整理,這會導緻一些詞條将會被打亂。

這麼一來,隻有抄書才是最為妥善的辦法。 于是在此時期,出現了《文苑英華》、《太平禦覽》、《太平廣記》以及《冊府元龜》四部大型類目的“百科全書”。

其次,便是個人謀生所需。

隻要傭書業存在,那麼抄書現象便有一定市場。 雖說唐宋有不斷進步的印刷術,但依舊不排除一部分寒門子弟為了維持生計,選擇進行抄書。

最後,是古代私學的蓬勃發展。 前面提到,有大批寒門子弟加入了抄書這個行當中。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便是古代私學的蓬勃發展。 前面提到,西周時期“天子失官”,以緻學風下移。 是以古代私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便是春秋戰國時期,它促使了中國一大批偉大哲學家、思想家與教育家誕生。

及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迎來第二個亂世。 雖稱亂世,但也是文化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這一時期當中,各種思想學說的交流與碰撞,使得私學教育再度蓬勃發展。

由此一來,大批寒門子弟雖然很難得到晉升之路,但他們至少擁有受教育的基本權力。

換個角度考慮,正是因為士族壟斷了仕途,導緻寒門士子無法順利入仕。 這些才子為了生計,隻好回到家鄉開設學館,以招收弟子為生,順便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

也正因如此,社會中才會湧現出大批寒門才子,進而為傭書業在此時期的繁榮,打下一定人才基礎。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三、抄書為何沒有被印書取代?

再回到文章開頭,宋濂家境貧寒,但為了擷取知識,他隻好向藏書家借閱并抄寫,以完成自己的學業。

說到這,難免有人會問: 宋明時期的印刷術,在不斷進步。 但此時期的抄書現象,為何依舊頻繁呢?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一)抄書是學習的常見方法

實際上,宋濂的事迹便說明了其中一個原因: 抄書已經不再局限于維持生計,而是有着更為豐富的内涵。

通過抄書,學子們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宋陳思在《書小史》中記載: “朱異,字彥和,吳郡人。 居貧,以傭書自業,寫畢便誦,涉獵文史,通雜藝。 ”由此可見,古人将抄書當成學習的重要手段。 在抄書的過程中,學子能眼、手、腦并用,進而起到加深印象的功效。

當然,抄書不僅能鍛煉記憶力,還有助于文人練習書法。 這就像現代人臨摹字帖一樣,古人喜歡抄寫唐詩宋詞或其他經典文章。

司馬光在編寫《資治通鑒》時,參考許多史料,并将它們親自抄寫下來。 哪怕是草稿,司馬光都寫得工工整整,以書法的規格對待。 一本書寫下來,司馬光的書法水準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另外,司馬光此舉不僅是在練習書法,更是在磨煉他的端正态度,這同樣是一個史學家在作史時應有的嚴謹态度與一絲不苟的精神。

(二)印刷術的成本不低

從唐代的雕版印刷,再到宋代的活字印刷。 雖然宋代的印刷業已經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印刷術的成本,依舊比較昂貴。 由此可見,印刷術不僅工藝複雜,而且需要一定原料,是以它多用在商業用途。

而對于一些孤本或者小衆書籍,它們沒有什麼市場,是以書商自然不會投資去印刷。 而一些大型書籍雖然也可以刊印,但所需量不多,采用印刷也同樣耗費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手工抄寫不僅友善,而且更加節約成本與時間。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三)藏書業的蓬勃發展

結合相關史料發現,抄書現象同樣與藏書業密不可分。 至宋元明之際,由于學院的出現以及私人藏書之風愈發流行,導緻抄書現象也随之繼續“火熱”。

且與上述原理相同,藏書家在收藏一些珍貴典籍時,也通常采用手抄,以免去印刷過程中的寫工、刻工、印工、裝訂等複雜步驟。 換個角度來看,能被藏書家收藏的書籍,也肯定不是什麼“大路貨色”。

另外,藏書家一般都有一定文化積累。 他們藏書的目的,不像現代人這樣,隻是充個門面。 實際上,大多數藏書家都對傳統文化有着極為深厚的了解。 是以他們在擷取到典籍後,需要在抄寫的過程中完成對原本的校訂與勘誤。

在有些時候,為了友善自己了解,藏書家在抄書的過程中還會選擇“做筆記”與梳理詞條,以友善日後溫習與查找。

當然,并非每個藏書家都有豐厚的家底。 是以他們在購置圖書時,也會遇到自己買不起的珍貴孤本。 而為了得到這些書,他們通常以折價的方式換來抄寫的機會。

由此觀之,宋代藏書業的發達,也是促進抄書現象頻繁的又一主要原因。

圖文綜合來源網絡,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之目的。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系。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歡|迎|聯|系

文章投稿,請聯系:xshufa活動報道,請聯系:shiyu798加入書藝公社社群,請聯系:xshufa商務、市場合作,請聯系:shiyu798

為什麼古代人都熱愛抄書?
浏覽結束記得關注@書藝公社及時收看更多有價值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