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陽明心學之重回儒學

作者:孫文良

弘治十七年,即1503年,這一年陽明三十三歲。

這一年對于陽明來說,既是他重回儒學的一年,也是身心都得以恢複的一年。他的身體已基本康複,肺病已明顯見輕,基本上已痊愈。在思想上他也堅定了儒家出世的志向,雖然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已經确立“讀書做聖賢”的志向,但真正堅定下來,是在這一年。從十二歲開始到三十三歲這二十一年的時間裡,陽明有“五溺”,初溺于任俠之習;再溺于騎射之習;三溺于辭章之習;四溺于神仙之習;五溺于佛氏之習。

這一年,陽明終于重回儒學,他從身體到心靈都感到無比輕松,而且他決意出仕,為國家為朝廷建功立業。很快,機會來了,這年八月,山東巡按監察禦史陸偁(音稱)邀請陽明出任山東鄉試主考官。

山東古稱齊魯大地,是孔子的家鄉,曆來被稱為儒家文化之聖地。陽明被聘為鄉試主考官,說明陽明的人品道德、詩文學問已經得到士人們公認。然而,當考生拿到試卷看到題目後,都傻眼了。題目是孔子說的一段話,“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大臣應該用道義來侍奉皇帝,如果皇帝不講道義,那就辭官算了。

陽明心學之重回儒學

這句話雖然是孔夫子說的不假,可要是在明朝初年,要是讓朱元璋看到了,陽明肯定活不了。當年,朱元璋讀孟子的書,看到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朱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以至于老朱讓人把《孟子》裡關于不重視皇帝的話都删了,甚至把孟子移出孔廟。後來,老朱上了年紀以後,再讀《孟子》,忽然覺得孟子這老頭講的還不錯,又讓人把孟子搬進了孔廟。估計讓朱元璋看到陽明出的考題,給他來個“剝皮塞草”都不為過。

然而,當時的皇帝是朱元璋的第七世孫朱佑樘,也就是明孝宗。這個皇帝還算比較開明,他的治理理念就是“經世緻用”,正與孔子說的那句話相吻合。曆朝曆代,科舉考試都是朝廷用人的指揮棒,正是科舉考什麼,士人們就讀什麼書。在孔孟之鄉的學子們,有些人自認為讀的都聖賢之書,但看到考試題目後認為是偏題怪題,與自己所讀之書不一樣。可有些學子看到題目後對出題的老師由衷的佩服。

陽明心學之重回儒學

儒家思想本來面目就是這樣,讀書的目的就是“經世緻用”。讀那麼多聖賢之書有什麼用,如果沒用那就是“掉書袋”。經過這次考試,陽明為朝廷選拔出一些确有真才實學的舉人。當然,對于陽明來說,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在裡面,就是主持完山東的鄉試以後,他在京城的學術圈子裡有了一定的名聲。按當時明朝的慣例,被科舉錄取的舉人們都以主持他們鄉試的主考官為老師。他在京城還認識了一個知已,那就是湛若水,世人稱他為“甘泉先生”。從這時候開始,陽明和甘泉先生已經開始在京城開館講課了。這是主持山東鄉試給陽明帶來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從此以後,便有了“陽明先生”,他的心學思想由此開始不斷發揚光大。

這年十月,還發生了一件事,就是陽明的妹夫兼弟子除愛參加鄉試失利。徐愛是在弘治十六年,也就是1503年,由當時的浙江按察副使趙寬做媒,娶了陽明的妹妹為妻。作為陽明的弟子則是在正德二年,也就是1507年,徐愛在杭州正式拜陽明為師,成為陽明第一個入門大弟子,當時陽明正在杭州南屏隐居養病。徐愛結婚後第二年,也就是1504年,參加鄉試失利。但1507年拜陽明為師的那年秋天,徐愛參加鄉試一舉成功,成為舉人。這說明拜陽明為師不白拜,陽明在學業上對徐愛的指導确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陽明得知徐愛第一次參加鄉試失敗後,給徐愛寫了一封信。陽明在信中寫道,“北行倉率,不及細話。别後聽捷音。繼得鄉錄,知秋戰未利。吾子年方英妙,此亦未足深憾。惟宜修德積學,以求大成。尋常一第,固非仆之所望也。家君舍衆論而擇子。是以擇子者,實有在于衆論之外,子宜勉之!勿謂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勿謂聰明可恃而有怠志。養心莫善于義理,為學莫要于精專。毋為習俗所移,毋為物誘所引。求古聖賢而師法之。切莫以斯言為迂闊也。”

“北行倉率”說的是陽明在弘治十七年六月去北方的濟南主持山東鄉試。陽明說,我去濟南主持山東鄉試,徐愛你給我送行的時候,有些話我沒有和你細說。分别以後,我聽到你各種考試順利過關的消息,但到了鄉試這一關,你卻考試失利了。你現在還很年輕,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這不算大事,不值得你為這件事有什麼遺憾。你現在正是培養高尚品德和積累豐富知識的時候,以便取得更大的成就。考一個很普通的功名,當然不是我對你的希望。我的父親抛開大家的建議而選擇你做為他的女婿。之是以要選擇你,确實有大家建議之外的原因,你應該努力啊!

不要以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或細小的事情上可以瞞得住,就可以放縱自己的欲念。不要認為可以倚仗自己的聰明而讓意志消沉。要知道,修養心性沒有比在義理方面下功夫外更好的方法,做學問沒有比精心和專心更重要的方法。不要被習俗所動搖,不要被物質欲望所引誘,請教古代聖賢而向他們學習,千萬不要以為這樣的說法不切實際。

從這封陽明給徐愛的書信裡,我們可以大略看到陽明對于修德積學和養心為學的方法。一個最重要的修德的方法就是“慎獨”。陽明說,“勿謂隐微可欺而有放心”,就是說人不以在“隐微”的地方而放縱自己。一個正常的人在大庭廣衆之下,很少有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但隻有一個人的時候,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就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德和意志力來。如果一個人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甚至不會有違法亂紀的念頭,仍然能保持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修養,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古代的那些君子經常用這種“慎獨”的方式來修身,古代的許多君子都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雖然沒有人監督,但有天地和神明監督。

例如東漢時期,有着“關西孔子”之稱的名臣楊震,他在去往東萊做太守的途中路過昌邑縣,昌邑縣的縣令王密是楊震的學生,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王密拿出十斤黃金想贈給楊震,以感謝楊震的知遇提攜之情,而且說這件事不會有人知道。楊震則說,怎麼會沒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于是楊震也被後人稱為“四知太守”或“四知先生”。

可有些人沒有這樣的道德感和意志力,在大庭廣衆之下,表現得還可以,可隻要在沒人的時候,他的思緒欲望就會萌動,就會泛濫。這樣的人,雖然有點道德感,有作為人的良知,但缺乏強大的意志力,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就會變為私欲的奴隸,讓私欲牽着鼻子走。這類人從根本上說,就是内心不夠強大。用“慎獨”的修身方法,實際上就是鍛煉出一顆強大的内心,不管有沒有人監督,必須用自己強大的意志力戰勝各種欲望,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去做各種私欲的奴隸。

第二種修身的方法是志向堅定。陽明說,“勿謂聰明可恃而有怠志”,說的就是不要倚仗着自己的聰明而讓自己志向懈怠。有些人看着挺聰明,實際上很傻,有些人看着挺傻那卻有大智慧。看看挺聰明,實際上很傻的人,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也可以叫“小聰明”。而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是笨笨的,憨憨地,待人真誠童叟無欺,這樣的人才是有大智慧。

一般有“小聰明”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些愛走捷徑的人。愛走捷徑的人往往志向都不太堅定,相反志向堅定的人一般不會去走捷徑。他們往往會下笨功夫,注重積累,會朝着自己的志向堅定的走下去。志向堅定說到底,也是要有一顆強大的内心,包括陽明後面說的“不要被習俗所動搖,不要被物質欲望所引誘”,還是強調的要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要做習俗和物欲的奴隸。

後面,陽明還教給徐愛學習的方法,那就是“精專”。這是陽明通過自己實踐得到的既是成功經驗,也是失敗教訓,他在堅定走儒家道路之前有“五溺”,最後他堅定儒家以後,他才講到“精專”。實際上一講到“精專”,不光是在一個領域深耕,主要是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深耕。也就是一說“精專”,實際上就包括先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陽明開堂授課以後,這時候不但但是說,他對心學的傳播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對陽明心學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孔子說,他最得意的學生顔回對自己沒有幫助,因為顔回一點即透,對孔子沒有疑問,孔子才說顔回對自己沒有幫助作用。孔子的言外之意,對自己提出問題的學生倒是有幫助作用。

這說明,一個人研究學問最好的方法就是當老師,隻有自己講明白的時候自己真正明白,當自己講不明白的時候,才是對自己有提高有幫助的時候。還有寫作也一樣,越是寫不出來的地方,越是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對老師的提問,實際上是在幫助老師,這就是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