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作者:壹生

2024年6月6日,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丁培榮、潘志忠、張曉實、唐京華團隊牽頭開展的II期NEOCAP研究的結果在國際頂級惡性良性腫瘤學期刊《柳葉刀·惡性良性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雜志發表。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錯配修複缺陷(dMMR)或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局部進展期結腸癌免疫治療後的器官保全療法,為dMMR/MSI-H局部進展期結直腸癌器官保全治療新政策提供了重要循證醫學證據。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近年來,PD-1抗體已在在dMMR/MSI-H局部進展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新輔助治療中顯示出顯著療效,病理完全緩解率可達60%~65%。本中心既往研究顯示,dMMR/MSI-H直腸癌新輔助免疫治療後獲得完全緩解者觀察等待療法能使患者避免放化療及手術,長期惡性良性腫瘤學結果理想。然而,對于人群更大的dMMR/MSI-H結腸癌,器官功能保全是否可行暫無研究證據。實際上,這部分患者年輕者、多原發惡性良性腫瘤比例高,對保全器官功能、減少手術創傷以及提高生存率同樣有強烈的需求,是以非常需要探索新治療模式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前期研究顯示,抗血管生成小分子藥物能調節惡性良性腫瘤局部微環境,改善PD-1抗體療效,但尚未在前瞻性研究中得到驗證。

基于上述背景,丁培榮、潘志忠、張曉實、唐京華團隊牽頭開展了一項卡瑞利珠單抗聯合阿帕替尼用于dMMR/MSI-H局部進展期結直腸癌的開放性、單臂、II期臨床研究,旨在探讨聯合治療方案的療效和安全性,以及在該人群中器官保全的可行性。

在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期間,該研究共納入了53例患者,其中52例患者納入最終的療效分析。主要研究終點為完全緩解率(病理完全緩解率+臨床完全緩解率)。次要研究終點包括客觀緩解率、3年無複發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安全性等。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研究流程圖

研究結果顯示,該隊列完全緩解率為73%,其中有28例患者(54%)達到臨床完全緩解,有24例患者采取了觀察等待的器官保全政策。這部分患者經過中位時間為11.2個月的随訪後均未出現惡性良性腫瘤再生長。在安全性方面,該研究3級及以上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8%,1例患者因免疫相關性肝炎死亡。該研究結果表明,抗PD-1聯合抗血管生成新輔助療法在dMMR/MSI-H局部進展期結直腸癌中具有優異的療效。更重要的是,除了直腸癌外,dMMR/MSI-H結腸癌患者在新輔助免疫治療達臨床完全緩解後器官保全安全可行。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影像學惡性良性腫瘤退縮比例瀑布圖

該研究是全球首個報道的dMMR/MSI-H局部進展期結腸癌新輔助免疫治療後觀察等待器官保全的前瞻性臨床研究。該研究為dMMR/MSI-H結腸癌患者的器官功能保全提供了重要循證醫學證據,有望改變這類惡性良性腫瘤的治療格局,彰顯了中腫結直腸癌研究團隊在結直腸癌免疫治療臨床研究的引領地位。

丁培榮、潘志忠、張曉實、唐京華團隊長期緻力于dMMR/MSI-H結直腸癌、遺傳性結直腸癌以及年輕腸癌發病機制和免疫治療耐藥機制研究。團隊圍繞結直腸癌的精準分型和免疫治療政策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發表于The Lancet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EBioMedicine、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國際知名期刊。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丁培榮教授、潘志忠教授、唐京華副主任醫師及生物治療中心張曉實教授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結直腸科餘傑海博士研究所學生、肖斌毅主治醫師、姜武副主任醫師及生物治療科李丹丹副主任醫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主要研究者簡介

丁培榮

通訊作者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首批傑出青年醫學人才、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科學家、美國外科學院Fellow(FACS)、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通路學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中山大學5010項目等多項課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遺傳性結直腸癌分子篩查及其免疫異質性,基于多組學技術的直腸癌新輔助治療敏感性預測及政策優化。以通訊作者(含共同)身份在Lancet Oncol、Cell Res、Nat Commun、J Natl Cancer I、Ann Surg、EBioMedicine、J Natl Compr Canc Ne、J Immunother Cancer、Int J Cancer、Eur J Cance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學術兼職包括遺傳性結直腸癌臨床診治和家系管理中國專家共識、中國直腸癌側方淋巴結轉移診療專家共識(2019版)、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後等待觀察政策專家共識、結直腸癌肝轉移MDT臨床操作共識專家組成員;中國抗癌協會家族遺傳性惡性良性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CSCO)青年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抗癌協會遺傳性惡性良性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胃腸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遺傳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

潘志忠

共同通訊作者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主任導師,結直腸癌外科首席專家,中國醫師協會腹腔鏡外科醫師教育訓練基地主任。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惡性良性腫瘤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惡性良性腫瘤轉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消化惡性良性腫瘤綜合診療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惡性良性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美國外科醫師學會會員(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FACS),中華結直腸癌MDT聯盟主席。承擔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基金項目2項,發表專業論著200多篇。曾作為主要參與人分别獲得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一等獎以及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張曉實

共同通訊作者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療中心副主任,黑色素瘤單病種首席專家。任廣東省抗癌協會黑色素瘤專委會名譽主任委員,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惡性良性腫瘤免疫治療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臨床惡性良性腫瘤學會(CSCO)黑色素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以通訊作者發表高水準論文多篇,包括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Eur J Cancer、Front Immunol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級科研課題5項,主編出版《惡性良性腫瘤生物治療學》、《黑色素瘤基礎與臨床》和《黑色素瘤》等專著。

唐京華

共同通訊作者

不用手術,器官保留!中腫團隊頂刊發文,為這類結直腸癌治療帶來新希望|今日前沿

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遺傳性腸癌工作組成員,廣東省醫學會胃腸外科青委會委員,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胃腸惡性良性腫瘤分會委員。主要從事結直腸癌的綜合治療及相關研究,研究興趣為結直腸癌手術、個體化保肛、結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及免疫治療,主持相關國自然、省自然青年項目并發表相關SCI論文多篇。

通訊員|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 趙現廷、陳鋆、文朝陽、周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