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盟下了一招妙棋,主動下調中國汽車稅率,背後驚天政治交易

作者:金梅煮酒珠江評論

最近有媒體報道,歐盟将主動下調中國汽車關稅稅率,這才沒幾天時間,歐盟打的什麼主意?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

我們一位在德國工作的朋友,揭開了事情的真相,其實歐盟下了一招一舉三得的妙棋,背後的真正原因,是發生了3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歐盟下了一招妙棋,主動下調中國汽車稅率,背後驚天政治交易

6月26日,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透露,歐盟略微下調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

具體來講,比亞迪維持17.4%不變,吉利汽車從20%下調至19.9%,上汽集團從38.1%下調至37.6%,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20.8%,不配合調查的公司37.6%。

問題就來了,歐盟宣布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是6月12日,這才過去兩周就調整了,而且調整的幅度這麼小,能有什麼意義呢?

沒有人相信歐盟是為了客觀公正,更沒有人認為他們之前是計算錯誤。

我們隻能了解為,有什麼重要的事情發生了,歐盟認為需要微調來表明态度或者掌握主動。

那麼,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前幾天我們說,這次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

歐盟有27個成員國,本身的政治和經濟生态就非常複雜。

歐盟下了一招妙棋,主動下調中國汽車稅率,背後驚天政治交易

最近兩年多,俄烏沖突、美元加息,以及今年的歐盟議會選舉和上司人換屆,還有美國人在裡面起作用,把前些年已經有大一統趨勢的歐盟,攪和得四分五裂。

是以,這件事根本就簡單不了,背後都是政治博弈和利益交換。

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最近歐盟發生一系列的事情,就很容易明白了。

6月12日,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德國再三表示強烈反對,認為加關稅是最糟糕的方式。

6月17日,歐盟成員國上司人非正式會議,暫時未就歐盟新上司層人選達成一緻。

德國繼續強烈反對對中國電動汽車加關稅,匈牙利反對馮德萊恩連任。

6月21日,德國副總理哈貝克訪華;6月24日,波蘭總統杜達訪華。

尤其是杜達,不在歐洲參加讨論歐盟新上司層人選的重要會議,突然來中國做什麼?

歐盟下了一招妙棋,主動下調中國汽車稅率,背後驚天政治交易

6月22日,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應約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視訊會談。注意啊,王部長是“應約”的。

雙方商定,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

6月2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一次活動中再次表态,強烈堅持,歐盟與北京進行關稅談判。

朔爾茨還說,他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非常認真仔細地談到這一點。

歐盟委員會主席是誰?馮德萊恩。這也就是說,朔爾茨與馮德萊恩做過交易了。

6月25日,歐盟成員國上司人再次召開會議,一緻支援馮德萊恩連任,6月27日宣布提名。

6月26日,彭博社報道,歐盟略微下調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稅率。

簡單總結,兩周内,歐盟發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歐盟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第二,馮德萊恩成功連任;第三,中國與歐盟啟動磋商。

歐盟下了一招妙棋,主動下調中國汽車稅率,背後驚天政治交易

這三件大事穿插了歐盟内部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德國等國家再三強烈反對,以及歐盟國家上司人通路中國等活動。

是以,兩周時間内,歐盟内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利益上的交鋒與交換,同時歐盟與中國也進行了初步讨論。

在這背後,馮德萊恩很可能利用這件事情,換取德國支援她連任。杜達特意跑了一趟北京,确定中方的态度。

因為作為馮德萊恩的祖國,德國如果都不支援她連任,可能真的就沒戲了,問題是之前德國真的不支援她。

德國副總理哈貝克反而不是專門為這事來北京的,是以他關于俄羅斯的表态非常不着邊際。

同時,歐盟主動約中方,啟動汽車關稅的有關磋商。

歐盟下了一招妙棋,主動下調中國汽車稅率,背後驚天政治交易

馮德萊恩成功連任後,立即略微下調中國汽車關稅稅率,第一向德國等國家表态,第二向美國表明這事她壓力很大,第三在中歐磋商中争取占據主動,一舉三得。

是以,略微下調那點關稅,根本就沒什麼意義,但背後的政治和利益含義,就非常重要了。

那麼,這件事情會是什麼結果?美國人會做什麼呢?

如果這些事情真的像我們講得那樣發生了,就說明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台前是一場政治秀,背後是一場政治交易和利益交換。

這不是陰謀論,其實在歐美政治領域是非常常見的。

那麼,現在馮德萊恩成功連任了,歐盟方面也就沒什麼大事了,但馮德萊恩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需要向美國方面交代。

這樣既平衡了歐盟内部的不同意見,給了美國人交代,又不過分得罪中國,不引發大規模的貿易戰,又是一舉三得。

歐盟下了一招妙棋,主動下調中國汽車稅率,背後驚天政治交易

是以,中歐磋商的結果,很可能仍然要加關稅,但稅率不會那麼高了。

這兩天有媒體報道,德國總理朔爾茨建議關稅統一為15%,這不是空穴來風。

整個事件中,馮德萊恩是最大的赢家,美國是第二赢家,中國汽車反而成了冤大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