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作者:歡快海浪fGV

口述曆史: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1994年秋的一天下午,我在中山南路老新華日報社大門外的閱報欄看報紙,那時大門北側有一長排報欄,每天早上及時更換頭天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子服務導報、緻富報、新華青年報等報的各個版面。 正當我閱報入神時,人行道忽然人群密急,并将我擠得“鼻子靠牆”。我轉頭發現,一群人擠扛扛,吵哄哄,并停下 腳步。原來在不到新華日報大門口,站立了好多人,便衣從業人員擋住了人群南下“走街”人群向新街口中心步去。 很快,“走街”人群發現這裡從西到東有一座人行立交橋,于是不少人擠上立交橋。我後背靠在牆邊細觀,發現男女老少都有,見他(她)大多已到中年,有的還帶十來歲孩子。 我詢問後得知一一他們都是1969到1970年從南京到蘇北地區的下放戶,當事人主要是剛過不惑的40歲中年。他(她)是在1976年“抵職”按排蘇北縣城、集鎮的随家下放戶子女,已在當地結婚并生孩子。“走街”隊伍中的六、七十歲老年人是陪同他(她)們而來的老父母。“走街”隊伍人員主要來淮陰灌雲灌南沭陽等地,當天下午來到鼓樓,人員集中一起後“走街”南行。由于人們集中走在一起,過往行人好奇,隻要有人問情況,他們就稱自己是蘇北下放戶,至今還沒有回城,是下放戶的遺留問題。他們來南京目的,是想要得到南京人的同情,希望自己有一最終也能遷回南京城。 下放後的“走街”隊伍,一路順利,他數沒想到在這裡遇阻。我目測人流數,估計大約有七、八百人“走街”隊伍。 我作為下放戶子女一員,對他(她)這批當年随家下放,并于1976年做為“抵父母職”而被按排蘇北當地工作的狀況,我十分了解。于是當時已成熱愛抓社會新聞的業餘通訊員的我,無疑要及時抓這條新聞,做追蹤采訪。 “走街” 下放戶子女“抵職”分散在蘇北各縣,能集中起來不容易吧,也算來自“五湖四海”,這又怎麼操作組織成功呢?當我有了這個問題,再深入采訪時,被采訪的下放戶顯得很警惕:你和前面的“便衣”是一路人吧? 這時來了不少交警,他們隻會組建人路過人行天橋,并将引導他們散開。約半小時後,“走街”人才漸漸散去。 我1980年1月從下放的蘇北年回南京,進中央門外734廠上班,上世紀80到90年代,我先後被新華日報、南京日報、江蘇勞工報、揚子晚報、服務導報、金陵晚報等聘為通訊員、特約記者、業餘編輯等,多年利用業餘時間為報刊寫稿。 其實下放戶問題,早在1979年春就已經一次性的解決了。這些下放戶戶子女1976年底按照當時政策,在當地安排了正式工作,已做風為城鎮戶口,有了固定的工資。若想回城,按當時回政策,得照顧夫妻分居兩地,或沒有結婚的外地兒女回父母身邊友善照應父母,具有這樣條件,勞動局才能準許遷移戶口或調動工作。 于是當時我便回到新華日報大院内,向揚子晚報社會生活部門反映這個情況,編輯感到這是一條社會新聞,于是我當場寫出了這個新聞消息報道。不過,上面沒有被通過……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
下放戶“抵職”子女“走街”記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