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億GDP城市論三産,京滬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産業空心化

作者:資料城市

二産和三産的産值和所占比例是城市産業競争的關鍵要素。從2023年全年及今年1季度以來26個萬億GDP城市的三産增加值、規上服務業營收等情況來看,北京、上海的領先優勢較大且同比增幅穩增,廣州、深圳位于第二梯隊,深圳在該領域隐隐加快了追趕廣州的步伐。上述一線城市也是高端三産的主要承載體,其他城市機會寥寥。杭州、成都等城市在三産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現,但也引發了三産比例過高、二産比例下滑過快,面臨“産業空心化”的質疑。

萬億GDP城市論三産,京滬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産業空心化

2023年三産增加值,多數萬億城市未能跑赢全國均線

重點城市在三産方面實際上已經形成北京、上海領跑,廣州、深圳緊随,重慶、成都、杭州、蘇州、武漢、南京、天津等城市組成強力第三梯隊,重要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甚至強力地級市位列第四梯隊的前端競争局面。

但三産發展易受内、外部因素影響,不穩定性較大。

萬億GDP城市論三産,京滬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産業空心化

2023年,26個萬億GDP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三産增加值同比增速未跑赢5.8%的全國均線。珠三角地區廣深佛莞增速全數下滑,佛山增速在萬億GDP城市裡墊底。長三角地區上海、杭州和常州之外,其餘萬億GDP城市增速全數下滑。京津冀地區的天津和山東的濟南增速未達預期。中西部地區,成都表現上佳,但長沙、鄭州、西安等原本的三産大市增速減緩。福建的萬億城市福州、泉州增速放緩,計單市廈門三産繼續發力。

2024年1季度三産趨緩,或緻多城GDP表現未達預期

今年1季度,重點城市開局情況不一,部分城市實作“開門紅”,部分城市平穩拓進,還有部分城市開局未達預期,而三産減緩正是重要因素之一。發展态勢并不理想的金融、網際網路、房地産等産業都是三産範疇。

從1季度的三産增加值及增速情況來看,仍有近一半萬億GDP城市未能跑赢5.0%的全國均線。

萬億GDP城市論三産,京滬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産業空心化

珠三角地區城市三産增勢全面減緩,佛山和東莞領跌,東莞增速在萬億GDP城市裡墊底。長三角城市裡,上海、杭州、蘇州、無錫等都表現不錯,南京和合肥跌幅在3%左右。山東的青島、福建的福州同比跌幅不大。中西部地區,成渝繼續良好表現,長沙、鄭州、西安的三産下滑态勢依然明顯。

大多數重點城市未完全公布今年1-4月、1-5月的規上服務業營收、利潤情況,據已公布資料來看,珠三角的上海、杭州、蘇州、無錫等城市同比增幅在雙位數,珠三角的三産第一城廣州雖然規上服務業營收同比增幅未達雙位數,但高出廣東全省增速。曆來重視發力二産的重慶三産繼續穩增,反倒是成都可能在最得意的三産方面有所起伏。

京滬深廣占據高端三産大部份額,其他城市機會較少

在四大直轄市、五大計劃單列市、大部分省會城市,服務業占比大多超過60%。期間,如何界定二産、三産的具體範圍,業界一直有所争議。但高端三産,基本認可是金融、軟體、資訊服務、咨詢、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這些領域的優質資源大多集中在京滬兩個城市,深圳再劃走一些份額,其餘城市的占比較少。高端三産具有頭部效應與一定的壟斷性。

真正的産業“六邊形”城市,從不會放棄對優質二産項目的投入甚至争奪,上海對特斯拉的優待,北京對北汽、小米的傾注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甚至于可以說,除了北京,沒有城市有底氣放棄二産,哪怕隻是戰略性的一時調整。上海、深圳一直在竭力增加自己于高端二産、三産領域的話語權,比如上海的網際網路産業井噴讓其在三産增量上頗為受益,深圳對二産的執著投入也是有目共睹。上海、深圳對高端二産的持續發力帶來溢出效應,有利于分别帶動整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發展。

萬億GDP城市論三産,京滬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産業空心化

中國香港的三産占比高達93%以上,和其争奪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置的新加坡,三産占比為75%,新加坡有規模、産值巨大的石化産業和還在不斷加碼的電子資訊制造業。香港的産業抗風險性明顯低于新加坡。

全球排名靠前的國際化大都市,服務業占比往往高達80%乃至90%以上,但中國城市顯然不完全适用這一鐵律,即便是北京和上海,距離真正的全球級産業“六邊形”城市紐約、倫敦,仍有一定差距。

二産三産比例沒有最優解,因地因時制宜決定生态位

“二産占比不能低”,是傳統觀念裡城市産業發展是否良性的重要名額。而多少的城市二産、三産比例為最佳,其實并沒有标準答案。不同的區位、資源禀賦讓城市必須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萬億GDP城市論三産,京滬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産業空心化

杭州、成都,包括鄭州、長沙是近年來二産比例下降較多、三産比例持續上升的重點城市,二産比例相繼滑落至30%以下,這也是被質疑“産業空心化”的緣由。雖然一線城市京滬深廣的二産比例同樣在30%左右,但其綜合性和經濟韌性顯然好于杭州、成都、鄭州和長沙。北京、上海的部分城區三産比例高達98%以上,但京滬都擁有表現強勁的二産和先進制造業。杭州西湖區三産占比高達92%以上,但杭州先進制造業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缺乏優質制造業崗位和普通人也可大量就業的二産崗位,或是杭州一直未能真正站上“中國第五城“的原因。

三産的繁榮發展,必須以強大的二産做支撐。對此,成都的做法是發展都市工業,推廣“工業上樓”,而這一賽道,是“工業三巨頭”上海、深圳、蘇州早早推行過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