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淮海戰役,陳士榘遲遲不出兵,劉伯承坦言:你是怎麼選的人?

作者:甜途

1940年11月,時任師參謀長陳士榘接到新的任務:協助魯中地區進行反掃蕩行動,進攻贛榆縣城。

陳士榘深知任務的艱巨性,若能成功完成,将對後續戰局産生積極影響。然而,面對守城日軍的人數和裝備的明顯優勢,如何以最小的傷亡取得勝利成為一項艱巨的挑戰。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為了最終取得勝利,陳士榘首先花費一段時間,專門對守城日軍的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在發現日軍141團和142團團長之間存在沖突後,陳士榘決定抓住這個破綻入手。

通過巧妙的政策,陳士榘成功地策反了141團的指揮者。

淮海戰役,陳士榘遲遲不出兵,劉伯承坦言:你是怎麼選的人?

在有了内應的情況下,陳士榘成功推動了他的計劃,以最小的代價和最快的速度奪取了贛榆。

陳士榘在贛榆一戰中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智慧。然而,不僅僅在這場戰鬥中,他在淮海戰役中也曾展示出卓越的軍事才幹,但卻是以引發了一場誤會。

究竟發生了什麼呢?讓我們回到淮海戰役。

1948年9月,濟南戰役勝利告捷,戰局逐漸明朗。與此同時,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軍委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乘勝追擊,對淮陰、淮安、寶應等地的國軍發動反攻,争取徹底殲滅敵軍。”

由于該建議符合“中共殲敵于長江以北”的指導思想,中共中央軍委很快同意了這一建議,于是淮海戰役的雛形便形成了。

然而,在戰役部署的問題上一直沒有明确的方案。當然,淮海戰役并非毫無計劃,其目标十分明确:奪取主動權進行決定性戰鬥。

盡管事情仍然沒有确切的方向,但随後的發展卻似乎順理成章。

1948年10月11日,毛主席經過深思熟慮後向華野發電表示:“淮海戰役的主要目标可概括為殲滅黃百韬兵團,占領新安鎮等地,進攻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減輕華野主力部隊的壓力。”

一場設想展開,衆人紛紛表示支援。

随後,中野部隊經過激烈戰鬥成功奪取了鄭州、開封等地。與此同時,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委員李達牽制住了國民黨的張淦三兵團、黃維十二兵團,確定了華中國軍向徐州戰場的東調。

那時,戰局已經明朗,由于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的協同作戰,原本的小淮海戰役已經徹底演變成了大淮海戰役。

戰争即将爆發,粟裕并沒有松懈,因為他意識到軍隊規模的擴大需要更加迅速而準确的指揮。

淮海戰役,陳士榘遲遲不出兵,劉伯承坦言:你是怎麼選的人?

是以,粟裕向毛主席提出了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的請求,毛主席在接到消息後第一時間予以同意。

當一切都按計劃有序進行時,戰争正式打響。

二、按兵不動引發争議按照最初的計劃,淮海戰役的第一個階段旨在殲滅“黃百韬兵團”,是以所有軍隊都集中精力攻擊黃百韬兵團。

盡管當時黃百韬兵團似乎是一支無法逾越的強大力量,但在華野和中野聯合出擊後,黃百韬兵團陷入絕境。就連兵團長黃百韬自己也沒有預料到他曾經風光一時的部隊居然會陷入如此境地。然而,蔣介石是否會眼看着這支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呢?

蔣介石當然不會坐視不理。一旦得知消息,他立即派遣了軍中的精銳部隊——“黃維兵團”,迅速分成兩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安徽發動進攻。

蔣介石的行動初期,毛主席迅速得知情報。面對蔣介石的突然舉動,毛主席立即制定了阻擊政策,并派遣劉伯承率領部隊前去阻攔。

劉伯承接到任務後絲毫不敢怠慢。黃維兵團在軍事能力和裝備上都表現出色,甚至超過了中野的水準。為了避免安徽同志遭受不幸,劉伯承立即下令:“放下所有的重武器。”

這一決策使他們成功追上了黃維兵團,将其困在了雙堆集。然而,由于缺乏重武器,且黃維兵團的武器裝備先進,雙方陷入了長時間的僵持,一直無法分出勝負。

面對僵局,為了擺脫困境,劉伯承決定請求華野的援助。得知消息後,粟裕在軍隊中進行仔細考慮,最終選擇了陳士榘。

接到指令後,陳士榘迅速整頓隊伍,邁向指定的戰場。不久後,華野和中野成功會師。

劉伯承對于華野的到來感到欣喜不已,畢竟華野的裝備明顯優越于中野,而且随着人數的增加,敵軍必然會被全殲。然而,現實往往與想象有一定的差距。

在激烈的戰局中,戰士們持續厮殺時,劉伯承驚訝地發現陳士榘及其部隊一直按兵不動。對此,劉伯承感到憤怒。

淮海戰役,陳士榘遲遲不出兵,劉伯承坦言:你是怎麼選的人?

三、奇異的行動背後當戰事暫時停歇時,他緻電粟裕,怒氣沖沖地說:“你是怎麼選的人?為什麼陳士榘不動如山,是打算看中野都被打垮嗎?”

粟裕未親臨戰場,對此一無所知。他答應一定會調查清楚,并找到了陳士榘,追問:“為什麼在戰場上不采取行動?”

陳士榘解釋說:“我之是以這樣做是因為我覺得部署不夠合理。華野前來支援的人員裝備出色,戰鬥力充足,但現在被分散了。這不僅無法徹底消滅敵人,而且會對後續行動産生不良影響。是以,我選擇按兵不動,等待合适的時機,一舉殲滅黃維兵團。”

陳士榘的分析是合理的,隻是由于溝通不足,導緻了一些誤會。在誤會解除後,陳士榘準備帶領華野戰士攻占主要戰鬥區域時,卻遇到了中野戰士的反對。

實際上,并不是對陳士榘和華野有異議,而是中野方面渴望擷取黃維兵團的裝備,因為中野的軍備相對匮乏。随後,粟裕與劉伯承進行了溝通,溝通結束後,粟裕特别告知陳士榘:“黃維兵團被殲滅後,武器我們不要,全部歸中野。”

在經過華野和中野的一緻同意後,時任指揮員王近山也毫不猶豫地交出了指揮權。

陳士榘獲得指揮權後,借助華野強大的裝備和人員優勢,成功殲滅了黃維兵團,并俘獲了敵軍首領黃維。

戰争結束後,劉伯承承認了錯誤,并對陳士榘的軍事才能和品行給予了高度評價。兩人從此結下深厚的戰友情誼,彼此間沒有私人恩怨,隻有對家國的共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