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作者:英國那些事兒

話說南韓有家“幸福工廠”。

說是“幸福工廠”,但其實在這裡一點都不幸福。

工廠裡有很多跟儲藏室差不多大的小房間,裡面光秃秃的,什麼都沒有,不能使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隻能看着牆壁發呆。

住在幸福工廠裡的人,跟外界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通過門上的送餐口,還不是随時都有人能跟他們說話。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幸福工廠裡的人)

簡單來說,這裡就是一座監獄。

隻不過住在這裡的不是囚犯,而是一群可憐的父母。

他們的孩子完全脫離了社會,他們來這裡是為了親自體驗一下孩子的生活狀态——與世隔絕的感受。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幸福工廠外景)

這些父母口中脫離了社會的孩子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做“蟄居族(Hikikomori)”。

這個詞源自日本,說的是青少年和年輕人嚴重脫離社會的現象。

根據日本臨床醫生的說法,滿足以下幾個特點就能被稱為“蟄居族”:

1、幾乎每一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裡,

2、明顯且持續地回避社交場合和社會關系,

3、社交退縮症狀導緻嚴重的功能障礙,

4、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

5、沒有明顯的身體或精神病因來解釋社交退縮的原因。

在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出現了第一波“蟄居族”,到了現在,他們依然在依賴着年邁父母的養老金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啃老。

而一味地被子女索取,也會導緻老人陷入貧困和抑郁當中,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蟄居族”示意圖)

在南韓,“蟄居族”的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嚴重起來。

去年南韓衛生福利部對15000名19-34歲的人群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5%的受訪者正在“自我隔離”。

如果将這一比例普及到整個南韓的話,就意味着在南韓,大約生存着大約54萬個“蟄居族”。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蟄居族”示意圖)

另一方面,雖然大家都是“蟄居”,但南韓年輕人跟日本年輕人“蟄居”的原因卻全然不同。

在日本,“蟄居族”更像是“想要獨處”。

但南韓年輕人的“蟄居”,則有那麼點“躺平”的意味。

南韓心理學教授表示,在南韓,乃至整個東南亞的“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往往不認可偏離标準化生活方式的人。

20歲找工作,30歲結婚,35歲生子……

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一個看不見的目标,他們必須拼了命地達成要求,一旦生活偏離了正規,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産生挫敗感和羞恥感。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南韓的年輕人們)

但問題是,這些任務真的越來越難完成了。

上個世紀80年代,南韓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當時南韓的經濟增長率徘徊在10%左右,但到了去年,南韓銀行的資料顯示,南韓生産總值隻增長了1.4%。

就業市場兩極分化加劇,就業品質下降,穩定就業競争異常激烈,這些都阻礙了年輕人完成社會施加給他們的隐形目标,摧殘着他們的精神。

在這樣的背景下,工作都成了奢望,就沒人有心情再去考慮戀愛、結婚的事情了……

這也是為什麼,南韓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即使與旁人待在一起,也不會交流的“蟄居族”)

根據南韓衛生福利部對19-34歲人群的調查,年輕人成為“蟄居族”最常見的原因為:

找工作困難(24.1%)

人際關系問題(23.5%)

家庭問題(12.4%)

健康問題(12.4%)

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南韓的“蟄居族”,其實也是“躺平族”……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疲憊地在工位上睡着的南韓年輕人)

為了應對這樣越來越普遍的“蟄居”情況,南韓非政府組織舉辦了一個為期13周的計劃,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幸福工廠”了。

值得注意的是,幸福工廠的存在,并不是為了“拯救”這些“蟄居族”,而是為了教會家長們該如何更好地與孩子溝通。

這些家長們會在幸福工廠内被“關押”三天,幫助他們換位思考,以便能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孩子。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從幸福工廠出來的家長們)

50歲的金女士是幸福工廠的參加者之一,她兒子已經把自己隔離在卧室裡三年了。但直到她來幸福工廠體驗之後,她才真正了解了困住兒子的“情感監獄”。

“當初我很痛苦,因為我一直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如今我終于發現了一些東西。”

金女士說,她兒子一直很聰慧,她和老公也對兒子寄予厚望。

但兒子身體不好,因為總是請假,他很難交到朋友,也難以維持友誼,最終他患上了飲食失調症,情況更加惡化了。

後來,兒子聯考失利了,他沒有被頂尖大學錄取,隻去了一所比較不錯的學校。

後來他的情況越來越糟,終于有一天,兒子退學了。

他把自己關在卧室裡,不吃飯也不洗澡,看着這一幕,她心都碎了。

直到金女士來到幸福工廠,閱讀了其他“蟄居族”年輕人寫的筆記之後,她才意識到,兒子隻是在用沉默保護自己,因為沒有人了解他。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蟄居族”示意圖)

樸女士也參加了幸福工廠的體驗課程,她來這是為了她26歲的兒子,他在7年前就與外界斷絕了一切聯系。

在幾次離家出走之後,她兒子再也不肯離開自己的房間了。

樸女士帶他去看過心理醫生,但她的兒子拒絕服用藥物,隻是沉迷于電子遊戲。

體驗過幸福工廠後,樸女士表示,如今她仍然難以與兒子溝通,但她已經開始逐漸了解他的感受了:

“我意識到,接受孩子的生活很重要,不要強迫他按照特定的方式生活。”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家長正在體驗課程)

家長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做法不但能幫助他們了解孩子,也是在變相地解救自己。

南韓社會學系教授表示,在南韓,“孩子的成就就是父母的成功”。是以許多父母會将“蟄居族”的孩子,視為自己養育失敗,進而産生愧疚感。

孩子們害怕受到他人的評判,不敢與别人談起自己的情況。

其實父母也不敢公開讨論孩子的話題,久而久之,父母也會在自己的圈子(比如家族聚會)裡被孤立的。

南韓父母把自己關進“監獄”,為了能了解自己蟄居孩子的苦難

(“蟄居族”示意圖)

當然,對這些父母來說,他們最希望的,仍然是孩子們能夠恢複到“正常的生活”。

當被問到如果兒子結束隔離,她想對他說什麼時,金女士的眼睛裡噙滿了淚水。

她聲音顫抖地說,“你經曆了太多了,我知道這很難,但我會守護你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