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醫大師任繼學頭痛祖方之臨床應用

作者:廣東中醫藥
國醫大師任繼學頭痛祖方之臨床應用
國醫大師任繼學頭痛祖方之臨床應用

▲任繼學 國醫大師(1926-2010)

目前學術界多公推張仲景的藥方為“祖方”。《金匮要略心典》指出:“唯仲景則獨祖經方而集其大成……唯此兩書,真所謂經方之祖。”仲景之方藥味精當,切合病機,藥簡效宏,後世醫家多在其方藥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化裁而治病,故确實堪稱“方書之祖”。明末清初醫家施沛編著《祖劑》,将曆代名方分為“宗方”“祖方”“類方”和“衍化方”,其中祖方為源,衍化方為流。

以《傷寒論》桂枝湯為例,該方為主治太陽中風的“祖方”,若兼有汗漏不止,則加用附子以溫經扶陽;若兼有喘,則加用厚樸杏子以降逆定喘等等,茲不贅述。總之,祖方是根本,它能夠展現所治疾病的共性和規律性,如果能夠抓住病機關鍵,靈活運用祖方,随證化裁,則能夠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現代許多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對“祖方”的含義和應用進行了發揮,牢牢抓住病機關鍵、組方用藥,創設“基礎方”,即相當于現代醫家結合臨床經驗制定的“祖方”,進而能夠簡潔實用地指導臨床,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國醫大師任繼學在辨治一些疾病時也靈活使用了“祖方”的理論,如頸椎證、頭痛等,都可見其對祖方的靈活運用。任繼學尤其對腦髓的病理生理認識深刻,臨床善于應用腦髓理論以祖方為基礎辨治頭痛,可謂執簡禦繁,提綱挈領,綱舉目張,靈活權變,易于被後學掌握,故對其經驗介紹如下。

頭痛病因病機

頭是人體元神之首,外有顱骨、肌肉、皮膚、毛發、耳、目、口、鼻等器官;内護腦髓居其中。六陽經絡皆通于頭部,六陰經絡以厥陰經,統隐行之,陰陽經絡互相為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頭者,精明之府” “精者,體之神;明者,身之寶。”頭為神居,神是氣靈,氣為神衛,神根蘊于精髓,腦為髓之海,為元神之府。由此可見,腦為神髒,髓是神府,也是人身的一個“太極”。

腦髓分生左極之球為動、為剛、為升、為開;右極之球為靜、為柔、為降、為合。太極動靜結合,剛柔相濟,則萬物生化不息。真精散聚,元神萬千。故人體的真精元神,皆藏于頭内,腦髓是主宰。腦髓産生神之肌核,肌核是神的精質體。精質體又劃分出不同類、群,故神機應之開合為用。這樣才能達到樞機升降,經絡暢達,神經感傳,五髒互用,上下相召,性命完備。五髒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充養腦髓。

元神、神機、神經三者為腦髓與髒腑五神之間的關聯,形成性命脈軸以統攝全身。正如《存守九宮太一紫房訣》所說:“腦者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窟。”王肯堂《證治準繩》指出:“腦喜靜谧而惡動擾,靜谧則清明内持,動擾則掉搖散亂。”散亂者則是病态。以上是對腦髓病理生理的簡要介紹。

頭痛與腦髓的病理生理關系密切,其發病原因不外内外二端。病起于外者,必由于自然界氣候失常,外感六淫之邪和疫毒之氣乘人體虛弱侵入機體,一犯經絡,二犯皮毛,三犯營衛,引起正邪交争,阻滞經絡,正氣不能束邪,上犯于頭,内擾腦髓,激惹腦中氣血逆亂,血脈不舒,邪氣逆犯于腦而生頭痛。

病起于内者,一是由于飲食失調,宿食留滞于胃而生毒,侵害脾胃緻使脾不升,胃不降,中軸不運,水津不能散布,聚濕生痰,久留生毒,這是濕痰濁毒,通過胃的小絡上浸于腦,使腦内經絡不舒而發為頭痛;二是由于情志抑郁,引起髒腑功能失衡,氣機障礙,經絡氣血循行不利,化為瘀滞,水津自瘀血外滲為痰為飲,必生痰瘀濁毒,上擾清空,神經不安而生頭痛;三是腎命暗傷,因傷緻損,由損緻變,導緻精不化氣,氣不生神,神虛精衰,腦髓不安而生頭痛;四是由于中氣虧虛,清陽不升,腦乏清陽之氣,濁氣上逆而成。

另外,還有因為血虛,不能上營于腦,元神失養而導緻頭痛者;或血脈不虛,但因為脈絡阻滞,血液上輸不暢,腦乏血液滋養營運而導緻頭痛者;還有誤服藥物所導緻者。這就是頭痛發生的簡要機理。

但不論外感與内傷,頭痛都是由于脈絡绌急或失養,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一種症狀,脈絡阻閉,神機受累,清竅不利是頭痛發生的病機關鍵,所謂“不通則痛”,故頭痛的治療應以通利神竅、緩急止痛為基本原則,同時針對外感内傷配合祛邪或補虛。

國醫大師任繼學頭痛祖方之臨床應用

創設頭痛祖方

頭痛發病雖然有急有緩,但發作時患者較為痛苦,故均應标本兼治,以達到快速起效、緩解症狀的目的。“通則不痛”,是以快速疏通頭部經絡,緩急止痛是治療之首,其他治療都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故任繼學創設了頭痛祖方來辨治該病。

頭痛祖方:辛夷15g(包煎),川芎15g,蔓荊子15g,藁本15g,白芷10g。

國醫大師任繼學頭痛祖方之臨床應用

方中辛夷味辛性溫,能散風寒、通鼻竅,為治療鼻淵頭痛的要藥。川芎辛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入太陽經、少陽經治療頭痛,曆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蔓荊子辛、苦、微寒,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祛風止痛,是太陽經頭痛的引經藥。藳本辛溫,能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為治療厥陰經巅頂頭痛的引經藥。白芷辛溫,能祛風散寒勝濕,通竅止痛,善于治療陽明經前頭部、眉棱骨疼痛。諸藥合用,針對頭部主要經絡用藥,可以引諸藥直達病所,使藥效集中迅速地顯現出來,疏通頭部經脈,通則不痛。

在祖方的基礎上,可以分證辨治如下:對于中氣虛所緻的頭痛,症見頭痛,眩暈,乏力,倦怠嗜卧,氣短懶言,顔面淡黃微紅,舌淡紅,苔薄白,脈沉虛無力。治療應補中益氣,升陽止痛。方藥在祖方的基礎上,加用荷葉15g,升麻5g,柴胡5g,黃芪30g,黨參15g等,水煎服。取補中益氣湯和枳術丸之意。

對于肝陽上冒所導緻的頭痛,症見頭暈脹痛,心煩易怒,口中幹燥苦澀,寐中多夢,面紅目赤,胸悶,小便黃赤,舌紅,苔黃少津,脈弦滑。治療應平肝潛陽,通絡止痛。方藥在祖方的基礎上,加用羚羊角5g(先煎),玳瑁15g(先煎),生地黃15g,白芍15g,沉香15g,刺蒺藜15g等,水煎服。取鹹寒鎮逆的羚羊角、玳瑁以平肝潛陽。

對于痰濁上逆所導緻的頭痛,症見頭部昏重而痛,胸悶、嘔惡,四肢酸沉而軟,納呆,口中黏滞,顔面淡黃、兩顴隐紅,舌體胖大,舌色紅而隐青,苔白膩,脈緩滑。治療應化痰降逆,通絡止痛。方藥在祖方的基礎上,加用清半夏15g,茯苓15g,枳實5g,白芥子5g;有熱痰之象,加青黛15g(包煎),海蛤粉15g(包煎),酒黃芩15g等,水煎服。分别取義于二陳湯、黛蛤散而化痰。

對于血虛所導緻的頭痛,症見頭中空痛,心悸,氣短,五心煩熱,卧則頭痛減輕,口幹,少食,顔面萎黃,口唇色淡,舌質淡、少苔,脈虛數。治療應補氣養血,通絡止痛。方藥在祖方的基礎上,加用黃芪30g,當歸15g,熟地黃15g,砂仁15g,龍眼肉15g,丹參15g等,水煎服。以補氣養血而通絡止痛。

另外,還可以根據頭痛特點治療,例如症見午後或夜間頭痛連及目珠(眼球)疼痛難忍者,祖方加香附15g,夏枯草25g,水煎服。為治療目珠痛的香枯湯。

症見後頭痛,頸項不舒,或上肢麻木,兩耳内堵塞感,或胸悶隐痛,脘腹脹滿,顔面色紅隐青,舌赤,苔白厚,脈沉弦澀。此種頭痛多見于頸椎證,為脈絡阻滞之候,治療宜着重化瘀通絡,予祖方加葛根15g,骨碎補15g,土鼈蟲10g,豨莶草25g,生蒲黃15g(包煎)等,水煎服。

陳茶芽煎臨床用于治療頑固性偏正頭痛,效果較好。其組成如下:陳茶芽25g,黑豆20g,燈芯草5g,金銀花15g,玄參10g,蔓荊子10g,防風10g,天麻10g,川芎15g,辛夷15g,土茯苓120g(煎湯,後入他藥)。水煎服。

任繼學治療頭痛内外兼施,其自創的外治方透頂止痛散,組成僅五味藥,但起效快,效果好,具有中醫藥簡、便、效、廉的特點,具體如下:藥用川芎20g,白芷5g,火硝1g,雄黃0.03g,上藥共為細面,研入冰片2g,收入瓷瓶内,用時取适量,用紗布包納鼻内,立刻痛止。該方無論何種頭痛均可使用。

對于以上所介紹的各類頭痛方藥,皆可用豬腦髓煎湯,之後再入他藥煎煮。采用血肉有情之品,以類補類,效果确實更好。

國醫大師任繼學頭痛祖方之臨床應用

醫案舉例

張某,男,時年36歲。因間斷頭痛2年,于2004年2月24日初診。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痛,曾服用多種藥物治療,起初有效,但後服無效。至當地醫院做多種頭部檢查未見異常。

就診時症見:頭痛昏沉,以前額及頭頂部為甚,胸悶,偶有惡心欲吐感,倦怠,形體肥胖,肢體沉重,脘痞納呆,口中黏,舌體胖大,舌色暗紅,苔白厚膩,脈緩滑。

診斷:痰濁型頭痛。

治則:化痰降逆,通絡止痛。

方藥:①土茯苓150g(水煎取汁,再入他藥),川芎10g,黑豆15g,蔓荊子15g,辛夷15g,生地黃15g,清半夏15g,天麻15g,白芷10g,藁本15g,地龍15g,全蠍2g,生姜3片。水煎服。

②透頂止痛散,适量,外用。

按:該患者使用透頂止痛散後,立刻覺得頭目清爽,昏痛明顯減輕。配合内服中藥湯劑,共服藥5劑,頭痛逐漸減輕,以至不再發作,後又服用5劑以鞏固療效。病程2年餘的頑固頭痛,2周之内痊愈。該患者頭痛雖表面上無明顯誘因,但患者形體肥胖,一派痰濁内蘊之象,此必由于平素飲食不節,運化不利,宿食留滞于胃而生毒,侵害脾胃,緻使脾不升,胃不降,中軸轉輸不利,水津不能散布,聚濕生痰,久留生毒,濕痰濁毒通過胃的小絡上浸于腦,使腦内經絡不舒而發為頭痛。

頭痛發作時,急當通竅止痛以治标,故急予透頂止痛散外用;内服方中,重用土茯苓解毒除濕;川芎、蔓荊子、辛夷、白芷、藁本祖方疏通頭部經絡以止痛;黑豆、清半夏祛濕,生地以防燥濕傷陰,天麻為治療頭痛的要藥,同半夏合用取半夏白術天麻湯之義,以燥濕化痰治頭痛,地龍、全蠍以蟲類走蹿,通絡止痛,生姜調和諸藥、解毒。全方以祖方為基礎加用化痰通絡藥物,治療痰濁頭痛療效顯著。

徐大椿《傷寒類方·序》指出:“蓋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變萬化而應用不爽。”祖方用藥展現的是疾病的病機關鍵,如果能夠牢牢掌握祖方的應用方法,結合臨床随證化裁,則能夠執簡馭繁,取得好的臨床療效。

鄭重申明:

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适用于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贻誤病情。■

【内容整理自:《中國中醫藥報》2021年11月8日第五版,作者: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劉豔華 任寶崴 初洪波 任喜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