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柯葉如何成為毒品?

作者:僅此一生

在當今有關的國際公約上,明令禁止的毒品有二百餘種,其中除了妖娆美麗的罂粟花、罪惡的鴉片膏、危險的“夢神”馬菲斯、死亡的代名詞“海洛因”、“刺客”克拉克、“幹燥草藥”印度大麻、“兇手”哈希林、令人迷離的麥司卡靈、強力緻幻劑勞士弟、“人造瘟疫”安非它明、“無名殺手”普斯普、“絕非寵物”安納咖、“命根子”迪洛德、新冰毒、“郵票”、特殊K、毒膏藥之外,還有兩種風靡毒品市場的毒品:“上帝的聖草”古柯和“白色魔鬼”可卡因。

可卡因是古柯的精煉品。

古柯是一種野生植物。

古柯,生長在拉丁美洲安第斯山脈的中部和北部,是一種性喜潮濕的熱帶山地常綠灌木。

這種灌木一般隻有2.4米左右高,葉子較小,革質,呈橢圓形漸尖,通常隻有3至7厘米長,葉序對生,開黃綠色的花,果實為核果。

它的名字叫“高根”,中文譯為“古柯”。生活在安第斯山林中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則稱其為上帝賜予印第安人的禮物——“聖草”。

這種在當地漫山遍野生長的野生植物,含熱量極高。用現代科學技術測定,每1000克古柯葉中,竟含有305千卡以上的熱量。更奇妙的是,這種古柯樹葉中,含有一種強烈的生物堿E(古柯堿)。

在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中,古柯呈密集的自然狀态分布,其面積有20萬公頃之巨。

古代的印第安人在對植物進行品嘗時,無意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當人們咀嚼古柯葉時,有提神作用,并且會使人産生一種飄飄欲仙的舒适感。于是,千百年來,栖息在這片土地上的印第安人,便世世代代都有咀嚼古柯葉的習慣。年複一年,代代相傳,印第安人都喜歡時不時地把一片古柯葉,放在嘴裡不停地咀嚼。這時,他們腹中的那種饑餓感或身體上的某種不适,就會悄然地煙消雲散。這樣,印第安人便把這種神秘的古柯葉,稱為是上帝恩賜他們的“聖草”,進而更加鐘愛。

古柯葉經過咀嚼之後,其中的古柯汁被人們的胃部吸收,然後随着血液循環,其中的古柯堿便流遍全身,引起中樞神經的輕度興奮。這種興奮一般能維持兩個小時之久。

在引起中樞神經興奮的同時,古柯堿在消化系統中起逆向反應,胃液和膽汁的分泌都受到了抑制,這就是那些印第安人的饑餓感消失了的原因。同時,這種古柯堿還有一種刺激作用,會減輕胃痙攣、風濕疼痛、頭痛等多種症狀和高山反應。它還能産生局部麻醉,止痛抗疲勞,而這些功效對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土著印第安人都是非常需要的。

當然,古柯葉的味道是苦澀的,并不好咀嚼。但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印第安人終于發明了一種新的咀嚼方式:他們用山地的牛,去換取加勒比海中的貝殼,将貝殼燒成一種白色粉末狀的石灰堿,然後用這種石灰堿和着古柯葉一同咀嚼。這樣一來,古柯葉的苦味就完全消失了,它從此變得十全十美,成了印第安人一種萬能的靈丹妙藥。

是以,古柯葉後來成了印第安人的吉祥物。當一位男子漢成熟時,家族中的頭人就将兩樣東西當衆授給這位男人,以承認他的成熟。這兩樣東西,就是一小袋古柯葉和一個葫蘆裝的烘幹的貝殼粉,意味着這兩樣東西,将伴随着這位男人的一生,并保佑他吉祥如意。

在安第斯山脈的庫斯科地區,印第安人還将裝有鮮花、糖和古柯葉的精美的小荷包,佩在身上或懸挂在房中,象征着吉祥和愛情……

但是,真正開始認識古柯葉的價值還是後來的事。

公元1499年,歐洲人開始注意南美洲大陸那古老而神秘的古柯樹了。

這一年,有一位叫梅裡科·韋斯普喬的地理學家和航海家,有一天冒險登上了南美大陸。當他來到安第斯山麓印第安人的居住地時,第一眼就驚奇地發現這些印第安人,時常在不停地咀嚼這種苦澀的樹葉。

韋斯普喬傳回歐洲大陸後,向歐洲人盡情地描繪了一番印第安人與古柯葉的不解情結。這也是遙遠的歐洲人,第一次聽說“古柯”這一奇妙的植物。當然,當時這些歐洲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在他們死去的幾個世紀之後,他們的後人會受到這種奇妙的植物的困擾。

公元1609年,安第斯山麓的印加人西拉索·德拉維加,又再次向歐洲人炫耀這種植物。他說這是上帝的恩賜,這種“聖草”不僅可以充饑、解除疲勞和使不幸者忘卻痛苦,還能使男人和女人随時相愛,并且精力旺盛,永葆青春。

由于西拉索的煽情,歐洲人終于動了心。于是,更多的歐洲人便開始研究這種“聖草”。

公元1860年,奧地利醫學家韋萊爾漂洋過海到了安第斯山下的秘魯,從那裡帶回了許多古柯葉,然後在他的實驗室裡進行了長時期的研究和探索。韋萊爾研究的結果,不僅确認了古柯葉中含有豐富的水、葉綠素、纖維素和鈣、磷、維生素A、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而且從古柯葉中提煉出了一種細緻的、雪白的、味苦而麻舌的結晶粉狀物。這種粉狀物就是古柯堿。

于是,一種“白色魔鬼”可卡因由此誕生。

可卡因,即苯甲基愛可甯,是一種高強度的興奮劑,吸食後能夠使中樞神經處于高度的興奮狀态。是以,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又将其稱之為“富有魔力的物質”。

醫學家韋萊爾懷着好奇的心情吸食了可卡因之後,立即就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快感,這種快感對韋萊爾來說,簡直妙不可言。從此,可卡因便名聲大振,超過了它的母體古柯,被人們派上了用場,并開始身價百倍。

到了19世紀80年代,更多的人開始嘗到了可卡因的“甜頭”。特别是在美國,近水樓台先得月,可卡因飲食店開始在許多大城市出現,可卡因成了一種受人青睐的“佐料”。而在一些酒吧和沙龍中,可卡因則被摻進威士忌酒中,使這種酒成了許多人愛喝的飲料。同時,可卡因開始大張旗鼓地出現在廣告宣傳中,被稱為一種“出類拔萃的醫療性飲料”。

1884年,美籍奧地利著名眼科醫生卡爾·科勒,首次用可卡因做局部麻醉藥用。臨床效果證明,可卡因對于阻斷神經阜的特殊作用,尤其是對于眼、鼻、喉部的黏膜神經阻導作用更為有效。這是可卡因在人體中唯一的積極作用。

同時,醫學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表明,可卡因的毒副作用是相當大的,它可以對人體造成永久性的危害。這種危害包括腦損傷、癫痫、精神分裂、腎衰竭、貧血和心髒損害等等。如果長期食用過量或連續反複吸食可卡因,可以使人煩躁不安、喋喋不休和精神極度亢奮,甚至呈現陣發性、強直性驚厥和嘔吐,最終導緻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而且,可卡因被鼻吸之後,雖然可以很快被鼻黏膜吸收,但因有刺激性而引起血管收縮,進而導緻吸食者形成自我潰瘍。是以,可卡因有極高的毒性和極大的副作用。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的心理藥物學家西格爾博士,在對可卡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後指出,可卡因對于人體的作用很快。如果是用鼻吸使用,那麼三分鐘後就可以作用至大腦;若是純度極高的可卡因則時間更短,隻需要六秒鐘。基于,可卡因對人體的作用表明,這是一種不适于吸食的物質。

從可卡因問世到流行半個世紀時,它對于人的危害已衆所周知了。是以,公元1914年,美國政府莊嚴地通過了一部法典——《哈裡遜法案》,明文宣布可卡因為違禁品,任何正常人不得使用。與此同時,歐洲的一些國家也以法律的形式,宣布禁止消費古柯制品。因為這時人們都已經知道了可卡因的真正利害。醫學界那些善良的專家們,首次向世界披露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資料——一劑70毫克的可卡因,足以使一位體重70公斤的成年人頃刻斃命!

但是,這種警示和法律已經太晚了!

當時,可卡因這白色的魔鬼已像幽靈一樣,徘徊在大地上,想杜絕它已經不可能了。一是吸食者人數衆多,而且離不開它;二是由于可卡因提煉的方法極其簡單;三是許多人開始以此為牟利的職業和手段,并且大發其财。

在20世紀前後,位于安第斯山脈下的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甚至中美洲的洪都拉斯等原始森林裡,到處都是可卡因生産的廠房和據點。于是,可卡因這個白色魔鬼,便開始大舉向人類進攻。

古柯葉如何成為毒品?

據聯合國禁毒署的官方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範圍内的吸毒至少造成了十萬人的直接死亡,而美國的吸毒者,絕大多數是可卡因忠實的崇拜者和“殉道者”。

現實中可卡因大行其道,想禁止它實在為時已晚。然而,更可悲的是,不僅一些吸毒者麻木不仁,連一些官員也在為虎作伥,為這種毒品的傳播大開友善之門。

1981年3月,美國密歇根湖畔的伊利諾伊州阿佩萊特第四區法院的法官們,竟然一緻裁決:可卡因絕非毒品!他們聲稱:“科學界和醫藥界一緻認為可卡因是一種低毒藥物,并不很危險,一般并不對人體有毒。”

這一紙無知的裁決,又讓多少人帶着僥幸的心理去躍躍欲試,又衍生了多少毒民!更為嚴重的是,可卡因一經解禁,對它的生産者、販運兜售者和吸食者來說,真不啻是一種來自天堂的福音,因為所有的行為都由非法變成了合法。于是,由可卡因派生出來的其他毒品也便應運而生,其中包括“古柯膏”“洛克”和有“刺客”之稱的克拉克等。

古柯膏,是可卡因加工過程中的一種初級産品,即半成品。由于其生産技術簡陋,制作粗糙,是以價格也相當便宜。在毒品市場的開價極低,每克僅值1美元。

為了擴大古柯膏的消費市場,哥倫比亞的毒品商人采取“買一送一”的辦法進行促銷,即在1公斤可卡因的包裝袋中,塞進一小包古柯膏,讓那些吸毒者在買可卡因的同時,還可以得到一包免費的古柯膏。這種促銷手段果然奏效,結果到1974年,吸古柯膏的風氣便在智利的首都利馬蔓延開來。到了1980年,吸食古柯膏的方法已經擴散到整個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厄瓜多和委内瑞拉等許多拉美國家。那些吸毒者們對于用鼻孔去吸取可卡因粉末的吸食方法感到不滿足時,便去吸食用乙醚浸泡的古柯膏和加熱生煙後的可卡因。

于是,古柯膏的生産和銷售便由此興盛發達起來了。

“洛克”的生産和吸食是在古柯膏之後。這種毒品的問世有一種獨特的背景。

美國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決定了美國的“瘾君子”在吸毒方面的優越感,是以,他們大都看不上這種質地低劣、制作粗糙的古柯膏。他們在用那種“山姆大叔”的鼻孔吸取可卡因粉末不過瘾時,便看上了将可卡因粉末加熱生煙後吸食的辦法。

1974年,當智利的首都利馬流行吸食古柯膏時,美國的這些“瘾君子”則首先發明了可卡因加熱的吸食法。始作俑者便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吸毒者。他們利用乙醚和乙炔噴燈或丁烷噴燈等專用工具來加熱可卡因,通過一種化學過程,将劣質的可卡因從可卡因鹽酸粉末中過濾出去,然後吸取那種純度達80%以上的純正的可卡因。

但是,用乙醚等專門工具提純可卡因是一種相當危險的過程,最大的危險就是容易發生火災。1980年6月9日晚上,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理查德·普頓爾,在舊金山山谷的别墅中,用這種方法将可卡因加熱時不慎失火,結果造成其面部和上身三度的燒傷。理查德先生是一位名人,這種災難對他來說,不僅身受其害,而且大失體面。不管怎麼說,吸毒畢竟不像吃中國菜那麼值得炫耀。

理查德先生的教訓讓許多吸毒者們更加心悸。他們在給可卡因加熱時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格外謹慎。但是,這種在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去加熱吸食的可卡因,即使純度在95%以上,也似乎“食不甘味”。這樣,就逼得他們不得不一邊小心提防,一邊去潛心琢磨,探究一種新的萬全之策。

功夫不負有心人——也許是集體的“智慧”,吸毒者們終于發現了一種常見的物質“小蘇打”。他們發現小蘇打不僅可以替代乙醚,而且不易失火。盡管這種吸食的方法使可卡因的純度有所下降,但由于其既簡便而又安全,是以很快大行其道,迅速流行起來。

到1982年,在美國紐約市區的毒品銷售場所,80%的吸毒者都要吸食加熱的可卡因。這樣一來,出售毒品的毒品商人就必須為自己的顧客,準備一間間固定的房間,為他們一個個地加熱可卡因。這時,毒品商人使用的方法大都是用小蘇打代替乙醚。但這種吸食的方式也并不盡如人意,盡管安全,但速度太慢。當一名吸毒者吸過之後,必須将吸毒的工具冷卻,方能讓下一名瘾君子上場。可想而知,吸毒者在吸毒之前,都是“望梅止渴”的餓鬼,誰能有這份耐心去等待。這種既慢又麻煩的辦法,不僅令吸毒者急,也令販毒者煩。

那麼,最佳的辦法在哪裡?

好在毒民們的“智慧”是無窮的。

美國的毒民們還在為自己國家這種不先進的吸毒方法感到不滿和苦惱時,一種新的吸毒方法早在加勒比海地區誕生了。

早在1980年理查德先生在自己的别墅裡演出了那出“喜劇”的同時,荷屬安第列斯的毒民們便另辟蹊徑,創造了一種新的吸毒方法并研制出了一種新的毒品——他們用小蘇打、水和酒精對古柯膏進行加工,制成了一種新的毒品“洛克”。

洛克形如一枚藥丸,吸食後噴出來,不吸入體内。洛克的外形猶如一顆小石子,是以在黑道中又稱其為“石子”。

洛克的問世實在是“功德無量”——對瘾君子來說。它不僅吸食友善,便于攜帶,而且絕對安全,是以流行極快。在它剛問世不久,就開始在南加勒比海地區流行。1983年,洛克開始走俏巴哈馬群島。不過,當年巴哈馬島上的瑪格麗特公主醫院中,就住進了三十五名“洛克瘾君子”,到第二年,住院治療的人數就猛增到二百名。

可見,洛克真是一種威力無比的毒品。

20世紀80年代初期,加勒比海島國海地發大水,大批海地難民漂洋過海,越過佛羅裡達海峽,湧入美國的佛羅裡達半島南部的最大城市邁阿密地區。海地的難民,從此便把加勒比人吸食洛克的先進方法“無私”地帶進了美國。

那麼,美國毒民長期困擾的難題是不是由此解決了呢?

非也。美國人永遠有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他們對洛克這種“舶來品”不屑一顧,他們要尋找一種更先進的吸毒方法。

正是由于美國毒民的努力,一種被稱為“刺客”的毒品“克拉克”終于誕生了。

克拉克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毒品,它的“專利”屬于美國的毒民。

美國的毒民受到“洛克”的啟發後,便把可卡因鹽酸粉末兌上小蘇打,用熱水調和後制成膏狀,晾幹後又碾成粉末食用。食用時,仍将這種粉末裝在一種特制的玻璃煙鬥中抽吸。點燃之後,毒民們一邊騰雲駕霧,一邊還能聽到一種悅耳的爆炸響聲,其樂無窮。于是,毒民們便興奮地稱其為“克拉克”。後來,也有譯作“克雷克”“奎克”等。

克拉克真是毒民們的一種心愛之物,有許多人甚至模仿“可口可樂”的譯法,将其譯為“可利口樂”。

克拉克的問世,極大地激發了美國毒民吸毒的熱情。從1982年邁阿密警察局緝毒隊第一次發現這種毒品開始,到1984年,不到兩年的時間,這種廉價、易吸、上瘾極快的“刺客”就在邁阿密的所有貧民區流行起來。與此同時,克拉克迅速占領了紐約毒品市場。

1983年12月,緝毒警察比爾·霍普金首次在紐約發現克拉克時,克拉克已經開始在紐約北曼哈頓地區流行開了。到了1991年,克拉克風靡了美國三十二個州的一百一十三個城市,而且迅速擴散到歐洲英、法等地。

它的“刺客”身份已在世界毒品市場正式确立。近年來,西方許多國家的公民紛紛走上街頭進行示威遊行,高呼口号:“鎮壓克拉克!”

克拉克,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大公害。

無論是可卡因,還是其派生物古柯膏、洛克、克拉克以及其他類型的毒品,它們共同的毒源都是被印第安人稱為“聖草”的古柯葉。

是以,位于盛産古柯葉的安第斯山麓及周邊的南美五國,被稱為世界“第三毒源”是當之無愧的。而在這五國之中,又推哥倫比亞為首,這是因為哥倫比亞不僅有“古柯帝國”之稱,而且有一個聞名世界的“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

哥倫比亞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東面與委内瑞拉、巴西為界,西北角與巴拿馬接壤,南部與厄瓜多、秘魯相鄰。南美有名的安第斯山脈像一條巨蟒一樣,由北向南,橫亘在它的西南部。這裡瀕臨加勒比海,雨量充沛,氣候溫暖潮濕,遍布茂盛的熱帶雨林和成片的原始森林,野生的古柯樹比比皆是。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哥倫比亞的古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到80年代後期,已達5000公頃,每年生産的古柯葉近3萬噸,僅次于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的古柯葉年産量分别為7萬噸和3萬多噸),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哥倫比亞卻被稱為“古柯帝國”,原因是它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柯葉加工業和一流的生産裝置,而玻利維亞和秘魯則是古柯葉的原料基地。20世紀70年代開始,哥倫比亞的古柯加工業已發展到一個空前的規模,這時,也正是世界上最大的販毒團夥——“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的鼎盛時期。

麥德林,位于哥倫比亞的西北部、安第斯山脈的科迪勒拉山峰的西麓,海拔1600米,年平均年溫21℃至22℃。麥德林是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省的省會,是哥倫比亞的第二大城市。近年來随着人口的不斷增加,現在已擁有人口二百萬。麥德林以盛産蘭花著稱于世,曾享有“花都”的盛譽,整座城市美麗而又清新,沉浸在濃郁的清香之中。它又以紡織業發達而聞名,其産品暢銷全球。

然而,真正讓麥德林聞名于世的,還是盤踞在這裡的“麥德林卡特爾”販毒集團。

麥德林販毒集團的一号頭目是巴勃羅·埃斯科瓦爾,他手下還有豪爾赫·奧喬亞、卡洛斯·萊德爾、加查和羅德裡格斯等四位頭目。他們五個人号稱販毒集團的“五虎上将”,由他們把持的麥德林販毒集團堪稱世界販毒集團之最。僅就販毒而論,“金三角”坤沙的“撣邦革命軍”和意大利的黑手黨都不能與之比肩,更不要說美國的一些毒枭。

在此五人當中,埃斯科瓦爾是名副其實的一号頭目,其在世界毒品商販中影響之大、罪孽之深實在是無人可比。他幾乎控制着全世界的可卡因貿易。他的财富超過了200億美元,在《幸福》雜志的“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他名列前茅。同時,他擁有一支裝備精良,能與政府軍隊抗衡的私人武裝,有十多架各種性能的飛機;他還被稱為“殺人魔王”“綁架機器”,在國際刑警組織的通緝名單上名列前茅……

在美國的邁阿密、洛杉矶和亞特蘭大等幾個法庭上,都長期給他保留着一個被告席,由此讓他舉世矚目。

他的一舉一動,不僅令哥倫比亞的曆屆首腦坐立不安,同時也牽動着美國白宮甚至整個西方世界;他的麥德林集團,與西方成千上萬毒民的命運息息相關。

從一個小鎮的破落戶子弟到一個舉世矚目的大毒枭,埃斯科瓦爾和他的麥德林販毒集團,永遠是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