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瞭望·瞭望訪談 | 一生一事放光焰——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炸藥專家王澤山

作者:春河月亮
瞭望·瞭望訪談 | 一生一事放光焰——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炸藥專家王澤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炸藥專家王澤山

一味靠跟蹤、模仿國外理論和成果,必然落于人後,特别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必須當仁不讓搶占制高點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禀賦,建構一段好的師生關系,老師應該學術上教授、人格上尊重、精神上感召

國家需要一直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我經常鼓勵年輕科學家們,把自己追求的價值、事業方向,和國家、民族的進步需要結合起來,瞄準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需要去找真問題、做有價值的研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淩軍輝 王珏玢

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這種曾經長期讓大陸引以為傲的技術,為什麼沒能追上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的步伐?——李約瑟提出的“難題”,中國科學家用畢生奮鬥求解答案。

“想要不落人後,要有自己的思路,走獨立自強的研發之路。”在捧得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89歲的火炸藥院士王澤山至今仍保持着年均近一半天數的出差紀錄,吃住偏遠靶場,不斷向新的技術難題發起沖擊。

在外人看來,被稱為“中國火炸藥王”的王澤山一生充滿張力:少時成績優異,卻選擇吃力不讨好的冷門火藥專業;年近退休榮譽接踵而來,在人生後半程不斷發力,作為第一完成人極為罕見地三次問鼎國家科技一等獎;科研、教學事事親力親為,隻求專心做事,減少一切幹擾因素。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對話這位讓古老中國火炸藥在現代重煥榮光的傳奇院士,與他暢談畢生科研之路,探讨老科學家選擇、堅守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啟示。

研究真本質 鑽研真問題

《瞭望》:你為什麼選擇火炸藥這個“冷門”專業?中國火炸藥在世界上處于什麼水準?

王澤山:我是1935年生人,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那時的東北三省并不平靜,我的童年生活在僞滿洲國的陰影下。抗美援朝戰争中,幾十萬志願軍以落後的裝備和巨大的代價赢得戰争勝利,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我。幼年時,镌刻在我記憶裡最深的信念就是“不做亡國奴”,父親經常冒着生命危險悄悄叮囑我牢記“你是中國人,你的國家是中國”。1954年考大學,我毫不猶豫報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就是因為一直堅信,沒有強大的國防,就相當于沒有自己的國門,我所從事的事業一定要符合國家和民族需要!

當時,空軍、海軍等确實是更為熱門的專業,我是全班唯一主動選擇火炸藥專業的學生。這麼多年,一直有人問我,火炸藥基礎、枯燥、危險,為什麼選擇了它。我的想法很樸素:火炸藥是現代戰争的“糧食”,武器裝備離不開它。

我的大學學習期間,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時大陸火炸藥基礎薄弱,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工廠、研究機構和火炸藥專業院校。我學的火炸藥,主要是蘇聯的理論與技術,基本是全盤接受。随着火炸藥産業、研究機構、人才培養院校的發展,我們又引進更多國家的火炸藥裝備和技術。改革開放前,大陸火炸藥的生産、科研發展的主導趨勢是仿制和跟蹤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大陸的裝備研發人員堅定走上自主創新之路,突破一系列此前國際上也從未解決的技術難題。目前,大陸火炸藥的品種、數量、水準等,總體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研究、生産不斷取得新突破。可以自信地說,大陸已經位居世界火炸藥強國行列。

我的這個選擇也說明:隻要一心鑽進去、專注堅持,再“冷門”的專業都可以光焰四射。

《瞭望》:在學術領域,有的專家喜歡“追熱點”,習慣做跟随性研究。你認為該怎麼做原始創新,實作科技自立自強?

王澤山:在科研學術的道路上随意搖擺是很要不得的。要強調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研究真本質、鑽研真問題,不是什麼熱門就轉去研究什麼。

研究真本質,就是要堅持創新。一味靠跟蹤、模仿國外理論和成果,必然落于人後,特别是在一些關鍵領域,必須當仁不讓搶占制高點。我們團隊曾經提出不少新理論、新方法,比如創制研究高能量使用率的彈道理論和裝備等,大幅度提高了武器性能。概括起來,就是遇到問題不繞路走,凡事多想一步,堅持走自己的路。

鑽研真問題,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瞄準的是行業中最緊要、最急需攻克的難題。“火炸藥資源化利用”關鍵核心技術,實作廢棄火炸藥的安全再利用。“低溫度感度發射裝藥技術”,使大陸主戰武器能夠全地域全天候作戰。“遠端等子產品發射裝藥技術”,使大陸火炮彈道性能全面超越世界同類武器。要有實事求是、堅韌不拔的精神,向最難、最深處求解,才可能做出真成果。

知識上傳承 人格上獨立 精神上感召

《瞭望》:除了科研成果,你的很多學生也已經成為火炸藥領域的領軍人才。你是怎麼做教書育人這件事的?

王澤山:我這一輩子,有兩種身份自己最認可:一個是研究員,一個是人民教師。從哈軍工一畢業,我就留校當火炸藥老師,此後一直科研、教學兩手抓。

從國家和學科重大項目需要來講,取得突破靠的是集體,沒有哪個國家、哪項工作靠單打獨鬥能成功。這要求我做好自己傳道授業的一環,把學習到的知識、研究出的經驗和成果教授、傳承下去。從事教學工作幾十年,我到現在一共培養了幾百名大學生、碩士、博士。他們中很多已經在重要崗位起到骨幹作用,我從心底裡高興,比我自己取得成績還要興奮。

對我自己來說,教學也是一個讓我不斷接觸新人新事的視窗,學生是我獲得新知、滋生靈感的源泉。從年輕時候起,我就是個喜歡研究、琢磨新事物的人。彈道研究以前全部靠手算,從上世紀60年代起,我開始鑽研程式設計,運用計算機把複雜的函數關系轉化為簡單的模型和圖表,由此建立火藥裝藥設計理論。和一批批學生的交流、接觸,讓我學會操作各種數位産品、做PPT和實驗的示範動畫,開發設計模型和仿真設計軟體。科研讓我得到鑽研的成就感,學生們給我分享和學習的快樂。

《瞭望》:作為一名老教師,你認為應該怎麼樹立教學相長、良性互動的師生關系?

王澤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禀賦,建構一段好的師生關系,老師應該學術上教授,人格上尊重,精神上感召。

在知識傳授上,我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曾經有學生冬天在東北靶場試驗,本打算測試兩三個資料就完成,但我要求把資料擴充到幾十個,增加了十倍工作量。冬天的靶場,高速錄影機都冷到開不了機,我跟學生一起在野外站着,直到試驗完成。選擇科研就得吃得了這份苦,學術規範馬虎不得。

人格上,學生不是附屬,每個人的成果、想法都該得到尊重。這些年,大家習慣認為我牽頭的項目成果都是我的,事實不是這樣。有的技術和發明,問題是我提的,但最終解答的是我的學生,是以成果屬于我的學生的,最終也記載在他們名下。我很願意跟在年輕人後面做一些配合工作,不能因為我名氣大就什麼都占,影響年輕人發展。

在思想上,我盡量把自己做好,給學生以好的影響和示範。我這個人不喜歡“貴賓待遇”、不喜歡跟人吃飯應酬,以我自己為例,身體力行,想告訴學生不要事事計較,不在無關的枝節上浪費過多精力。

瞭望·瞭望訪談 | 一生一事放光焰——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炸藥專家王澤山

王澤山院士在學校實驗室和學生一起做實驗(資料照片) 南京理工大學供圖

一生奉獻給國家和民族是一種更大的幸福

《瞭望》:58歲時第一次問鼎國家科技一等獎,你是怎樣在退休之後一再發力,成為三獲一等獎的“三冠王”的?

王澤山:每一個重要的科學突破和發現,背後都需要經過無數的潛心研究、驗證。我搞火炸藥科研已經60多年了,榮譽成果集中在後30年,但在前30多年裡,我們整個課題團隊研究火炸藥科學的理論、創新研究方法,做了非常多的基礎工作。

第一,成功要懂得堅守。我的不少成果有很長的時間跨度。從1996年到2016年,我兩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間經過了20年,其間一直在做科研。按照60歲退休計算,到今天我多幹了将近30年,相當于比别人多幹了大半輩子工作,多出了一個學術生涯。隻有一直堅持幹下去,才有幹出成果的機會。

第二,要敢于專注。我很少參與學術以外的其他事情,把“雜務”都舍棄了。就連吃飯、走路、睡覺,都經常在想手上的科研問題。有一回課題組聊天,年輕成員抱怨壓力大、睡不着,我說“要我講那可太好啦,又多了好多思考的時間”,把大家都逗笑了。標明方向以後,就要不搖擺,一直鑽研。

《瞭望》:60多年堅持鑽研火炸藥,你是怎麼心無旁骛做一件事情的?

王澤山:“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這有很強的個人因素。我這人性格比較固執,不懂得協調,做很多其他的事情都是不行的。我的同僚都評價我,很少有業餘愛好;一些熟悉的課題組成員也和我開玩笑說,我一門心思想問題太入神了,去辦事經常前門進去,事兒還沒辦就又從後門出去了。

我對生活也沒什麼要求,蹲在靶場吃個便當就覺得很好了,忙起來一陣子不吃飯、不睡覺也沒啥問題。我的生活已經跟研究分不開了,一旦抽離了科研,就好像失去了重心一樣。我的經曆算不上标準答案,但幹科研确實要有幾分“癡勁”“傻勁”,要一直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地幹,少想其他的、計較其他的。

《瞭望》:目前科研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應該怎麼走自己的路?

王澤山:不同時代的學者,成長環境、接觸事物不同,我的科研經曆也不能直接照搬、複制到現在年輕人身上。但是為一件事紮進去奮鬥的精神、勁頭,不管時代怎麼變化,都是相通的。

民族複興,人人有責。對青年學者來說,找到願意投身、為之長久奮鬥的事業領域很重要。于我個人來說,從二十來歲起就一直思考,國家需要什麼?我又能擔當什麼?即便後來的研究之路再苦、再難,國家需要一直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動力。我經常鼓勵年輕科學家們,把自己追求的價值、事業方向,和國家、民族的進步需要結合起來,瞄準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需要去找真問題、做有價值的研究。

科研的道路可能很苦,坐冷闆凳也在所難免,對這個過程要有充分的準備和預期,才能有堅定的内心,不被困難打倒。過程艱苦,但一生奉獻給國家和民族是一種更大的幸福,能夠指引我們穿越萬難,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定向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