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作者:藝述史

所謂“民以食為天”,人類想要生活,第一件事首先是要吃飽。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因而糧食一直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穩定、人民安居的基石。

尤其是在當下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前,對于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糧食安全都是最重要問題。

中國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糧食安全生産一直是重中之重。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産的支援力度。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大陸在農業現代化上不斷進步發展,國内糧食産量穩步上升:

2023年全國糧食總産量13908.2億斤,比上年增加177.6億斤,增長1.3%,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其中小麥播種面積3.54億畝,比上年增加163.2萬畝,增長0.5%;

玉米播種面積6.63億畝,比上年增加1723.2萬畝,增長2.7%。

從當下來看,大陸糧食已經持續多年豐收,19億畝耕地創造了世界糧食産量的奇迹,幾乎已經達到了“絕對安全”的程度。

然而在糧食産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大陸卻依然在大量進口糧食:

據海關統計, 2023年大陸全年合計糧食進口1.62億噸,同比增長11.7%;

從占比看,2023年1.62億噸的糧食進口量,占當年大陸糧食産量69541萬噸的23.3%。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從曆史看,這是大陸糧食進口量第二高的年份,僅次于2021年的16454萬噸。

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這一階段,中國農業發展速度緩慢,許多地區仍處于傳統落後的生産模式。加之生産力低下,中國的糧食狀況仍處于緊缺狀态。

想讓大家都吃飽飯,就得靠進口糧食來勉強維持供需平衡。

是以,這一段時間的糧食進口屬于無奈之舉。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至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1978年家庭聯産承包制的實施,大陸的水稻産量一路攀升,穩定的占據世界第一的位置。

有這樣驚人的糧食産量,大陸為什麼還要選擇從國外進口糧食呢?這背後隐藏着怎樣的原因?

一是國外糧食便宜,内外價差擴大,進口有利可圖;

國内外糧價倒挂是糧食進口增加的重要原因: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一方面,國内農業生産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成本相對較高;

另一方面,國外農業生産在科技、規模化經營等方面具有優勢,使得生産成本相對較低。

前幾年高峰時期,國内幾大主糧價格比國外高出50%以上。

是以即使國内部分糧食産品供應充足,很多糧食生産加工企業還是更願意在國際市場采購便宜糧食。

按照2023年糧食進口金額5780.5億元人民币來簡單計算,1.62億噸的進口糧食,平均單價為每噸3569元,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簡單計算,确實比22年進口糧食的平均單價每噸3798元降低了229元。

每一年生産的糧食并沒有完全地流入市場,而是有一部分被國家收購進入了糧倉内部儲存。

這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舉措,一旦發生特殊事件,國家就能夠通過放糧的方式調節糧食價格:

2006年~2008年,世界爆發了一場嚴重的糧食危機,國際大米,小麥,玉米價格都飛速地飙升。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而我們國家因為有足夠的糧倉内儲,市場上的糧食量依然能保持穩定狀态,價格并沒有太大的浮動。

畢竟糧食還是要靠天吃飯的,萬一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幹旱或者洪災等自然災害,對于農業的打擊都是毀滅性的。

同時,為了使農民在種植糧食方面有積極性,國家還需要保證糧食産業的價格安全,考慮經濟效益。

疫情期間,國内糧食價格暴漲,大陸通過大量進口糧食,有效補充糧食供給,避免糧價大幅上漲。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這也是疫情以來糧食進口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

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糧食,也成為了一個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為了農民種糧收益,避免出現“谷賤傷農”,大陸對小麥、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糧實行進口關稅配額管理,防止國外低價糧沖擊國内市場。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二是國内需求旺盛,要靠進口增加供應,滿足市場供需平衡。

我們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但受地理位置以及城市化進度影響,符合耕種的耕地面積相當有限,且增加的空間不大。

同時水資源的緊張以及環境污染和土地退化等問題,也導緻糧食生産的進一步擴張面臨限制。

盡管大陸一直在努力提高糧食自給率,但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增多。

為了保證供應國内龐大的飲食需求,確定糧食安全,大陸需要合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

而且這種糧食進口也不是說“國内沒糧吃,到國外買糧”實際上,中國三大主糧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近八年大陸的糧食産量始終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按照中國大陸總人口14.12億計算,每人一年擁有的糧食産量為九百六十多斤。

通過折算與國際糧食安全标準,人均糧食占有量400公斤相比,大陸已經實作了谷物口糧的絕對安全和基本自給。

真正占據大陸糧食進口大頭的,是飼料糧。

單是從2023年來看,大陸進口的糧食中九成是飼料糧,口糧占比不到一成。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尤其豆類,進口10286萬噸,在總數中占比63.51%;大豆進口總值4198.95億元,在進口糧食總值中占比72.4%。

也不僅是2023年,實際上多年以來,大豆進口量逐年攀升,占據進口糧食種類中最多“榜一”。

2021年來說,大陸大豆的産量僅僅有1640萬噸,而進口量是9102萬噸,大豆進口的依賴問題甚至已經成為大陸糧食安全的一大隐患。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大陸對大豆的進口需求為什麼這麼高?

雖然大豆算不上主糧,直接消費少,但它是飼料的主要原料,供養殖企業使用。大

大豆最主要的作用是榨油以及飼料加工,是大陸不可或缺的糧食種類,但相較其他三大主糧而言,大豆種植的勞動力投入大,産量低。

且大陸人口偏多,耕地面積少,首先需要保障主糧的播種任務,以確定國家糧食安全。

雖然大陸東北平原面積廣闊、土地肥沃,大豆營養豐富,但是僅依靠我們自己生産,大豆的數量是無法滿足百姓以及餐飲行業的基本其需求的。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總體來說,在中國的糧食農作物種類中,大豆處于相對弱勢地位。

不過雖然種植數量偏少,但大陸對大豆的需求數量卻很高——

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和飲食觀念的轉變,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營養均衡和食物多樣化,傳統的以谷物為主的飲食結構正在逐漸被更加多元化的現代飲食結構所取代。

經濟水準越來越好,大家的溫飽得到保證,肯定會要追求更加高品質的食物。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根據貝内特定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人們會逐漸減少對主食的依賴,增加對其他食物的攝入。

是以國人對于位列食物内容第二梯隊的肉類、以及蛋白海鮮等食物的需求,呈現出強勁的增長趨勢。

居民日常的肉類消費開始上升,中國的養殖業進入了一個輝煌發展的階段。

而正是這種增長,對谷物需求産生了間接影響——

在畜禽産能充足、規模化程序加快等需求因素拉動下,飼料産量較快增長,2023年全國工業飼料總産量高達23264萬噸。

中國自古就是糧食大國,年産量居世界第一,為何還要進口糧食呢?

而為滿足畜禽攝入足量的飼料蛋白,大陸目前畜禽的飼料原料,大多數以豆粕為主,這就造成大豆高需求量。

這種供需不平衡,就成為拉動大陸大豆進口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陸大豆單産與全球先進水準差距較大,今年“一号文”在談到糧食安全時,首先提及的品種就是大豆。

除了鞏固大豆擴種成果,從國内大型養殖企業實踐看,豆粕用量也存在下調空間:

尤其在2023年,農業農村部引導飼料養殖行業科學用料,減少豆粕用量,飼用豆粕減量替代成效明顯——

2023年,飼料配方中豆粕的占比有所下降,對比2022年下降1.5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了900萬噸左右大豆消耗。

從“根本”上節約成本,減少花銷,也是緩和進口的一種辦法吧。相信不久後大陸就能降低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大陸著名作家老舍,曾在其著作《四世同堂》中提到一個情節:隻要家中有滿足三個月的糧食存儲量,祁老爺就能感到安心;但最終事實證明,三個月的口糧根本不足以應對國家級别的災難。

中國人民過上吃飽飯的日子其實并不長,在民以食為天的思想引導下,盡量多的糧食存儲一定不是壞事。

202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産,各地區各部門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持續加大對糧食生産的支援力度,有力克服黃淮罕見“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嚴重洪澇、西北局部幹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全年糧食産量再創曆史新高。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不管糧食是自産還是進口,我們也應該珍惜,拒絕浪費,節約是美德,是素質,更是責任。

2024年糧食産量和品質情況,将影響未來市場流通和供需格局,相信大陸的農業科技能讓糧食産量更加豐收。

繼續閱讀